我国成功研发“人造石油”,每升价格仅2元,油价上涨有望叫停?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5 13:11 1

摘要:作为当今全球第一能源,石油虽具备多种优势,但其存在一项致命的缺点——不可再生。数百年来,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寻找其“替代物”。而氢能,因其安全、无污染、可再生等特点,在一众能源中脱颖而出。

“得石油者得天下。” 数百年来,石油一直是各国“必争之地”,也是影响着国际金融领域的重要棋子。

而自沙特、俄罗斯等“石油大户”开启减产,国际油价便一路上涨,长期处于8元时代,引发一众消费者哀嚎。如今,这一局面或有望被中国科技所扭转。

深圳大学的谢和平团队,已成功完成海水直接制氢项目测试,预计氢能源成本价将降到0.4元/立方米,未来有望取代石油成为主要能源。

业内人士分析,在氢能源低价与量产的冲击下,石油的价格有望跌到“白菜价”。但不少外媒依然对此持怀疑态度,质问“中国技术当真如此强大?”

一、氢能取代石油?各国纷纷折戬

作为当今全球第一能源,石油虽具备多种优势,但其存在一项致命的缺点——不可再生。数百年来,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寻找其“替代物”。而氢能,因其安全、无污染、可再生等特点,在一众能源中脱颖而出。

据《每日邮报》报道,以氢为主原料的汽油,价格仅0.3美元/L(约合人民币2.17元),燃烧后不会产生碳排放,满油状态可以行驶600公里,续航里程是普通燃油车的200%。且氢燃料汽车的成本也更加节省,以北京氢气站的30元/L的单价来算,一百公里续航费用仅23元左右。

然而,这个便宜且绿色的新型燃料,需要将大量海水淡化后,才能进行制备。期间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的成本较多,导致其一直难以实现商业化落地。

为跳过海水淡化这一过程,半个世纪以来,英国、丹麦等多国能源公司,相继开始研究“海水直接制氢”技术,但均抱憾而终。甚至因技术难度和前期投入太高,丹麦风力集团“Vesras”在几年后被迫破产,并无奈表示:“我们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

作为制备技术中的关键环节,提取工艺未能突破,导致科技无法惠及民众的例子,不胜枚举。作为“抗生素鼻祖”的青霉素,在上世纪50年代因提取困难,一吨青霉素能买下5000多辆坦克;前沿线粒体抗老科技“派.罗维.pro”类制品,也曾因提取工艺落后,一克就能叫价2万元以上。

而各国在“海水直接制氢”技术上的折戬,让诸多业内人士怀疑:此法是否真的能够实现?

二、国产制氢实验大获成功!成本仅需4毛钱

直到2022年,我国实现技术突破,使这一局面迎来了转机。中国工程院的谢和平院士团队,通过多年研究,终于成功破解“海水无淡化直接制氢”难题,相关成果被《Nature》收录。同时,该技术一经发布,就获得了2022年“中国科学技术十大进展之一”。

目前,我国已在谢和平院士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全球“海水直接制氢”实验,通过多孔隔膜水蒸发电解法,将海水制氢成本降至每立方米0.4元。而其量产有望减少对传统石油的需求,进一步影响油价。

与海水制氢技术一般,在中国技术突破后,任何天价都有望被打成“白菜价”。曾经一根金条才能换一管的青霉素,在我国攻克提取难题后,跳水至几毛钱一支;过去3万/克的“派.罗维.pro”类抑衰制品,也在我国深圳科研人员的参与下,实现万元至千元的价格回落。

据悉,上述抑.衰制品曾被哈佛、东京等大学验证,可焕活细胞“发电机”线.粒体.活性,有效延缓生物.老化速度。伴随技术突破,其触达门槛大幅下降,惠及到更多普通人群。

数据显示,目前通过亰东登线上物流渠道,派.罗维.pro已触达我国数十万35-55岁中高净值群体,被奉为主流抗.老方式之一。评论区中,关于“增强精力”、“调节睡眠质量”等数千条反馈吸引了更多用户尝鲜。有机构预测相关市场规模未来可超千亿,前景可期。

与上述制品的发展如出一撤,眼看国产制氢实验大获成功,欧美等国也纷纷抛来“橄榄枝”,请求与我国共同合作,开发相关技术。连外媒也直言:“与中国合作,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三、能源市场或将洗牌,中国技术跑步进场

在油价上涨的大环境趋势下,氢能源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的报告显示,到2030年,全球对氢的需求将超过1.5亿t,产业规模将达到5000亿美元。

面对这一巨大市场,我国也在积极布局。据了解,东方电气集团已专项投入3000万元,推动海水制氢技术的转化应用,预计5年内可实现产业化落地。

业内人士称,量产后的氢能源价格低廉、绿色无污染,可减轻人们对于石油的依赖,或可抑制油价的上涨趋势。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海水制氢技术的突破,未来能源市场将迎来“大洗牌”。从当前的国际趋势来看,掌握技术的国家将掌握更多的话语权。

来源:张学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