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岳飞之死,十个人里有九个会说:“还不是因为他天天喊着要迎回徽钦二帝,赵构怕自己皇位不保,才下的狠手!” 这话听着有理,可翻遍史料才发现——纯属扯犊子!要知道,“赢回二圣”这口号,最早就是赵构自己喊得比谁都响,毕竟是亲爹和亲哥,一开始他还靠这口号攒人气呢。
提到岳飞之死,十个人里有九个会说:“还不是因为他天天喊着要迎回徽钦二帝,赵构怕自己皇位不保,才下的狠手!” 这话听着有理,可翻遍史料才发现——纯属扯犊子!要知道,“赢回二圣”这口号,最早就是赵构自己喊得比谁都响,毕竟是亲爹和亲哥,一开始他还靠这口号攒人气呢。
那问题就来了:既然不是怕“二圣回宫”,赵构为啥非要弄死这个能打胜仗、保家卫国的“战神”?今天咱们就扒开历史的裹脚布,看看这桩千古冤案背后,藏着多少让人后背发凉的算计。
你可能不知道,宋朝的皇帝,对武将的防备心,比防隔壁老王偷家还重——毕竟他们老赵家的江山,就是赵匡胤从后周小皇帝手里“黄袍加身”抢来的。五代十国那几十年,武将杀皇帝、自己当老大的戏码,跟电视剧重播似的,赵构打小就听这些故事长大,能不慌吗?
岳飞那会儿,手里攥着多大的权?说出来吓一跳:全国一大半的兵权都在他手上,他带的兵,民间直接叫“岳家军”——你想想,军队姓“岳”不姓“赵”,这在宋朝就是“大逆不道”的苗头!
当年宋仁宗时期,有个名将叫狄青,打仗猛得一批,也是忠臣一个,结果文官集团天天在皇帝面前嚼舌根,非要弄死他。宋仁宗还替狄青辩解:“他是忠臣啊!” 结果文彦博一句话就堵死了:“太祖皇帝当年也是忠臣啊!” 这话有多狠?意思是“就算岳飞现在不想反,等他手下弟兄们把黄袍往他身上一披,他想不反都难!”
更让人寒心的是,岳飞被安上“莫须有”罪名时,满朝文官没一个站出来替他说句话——你品,你细品,这到底是秦桧一个人的意思,还是整个朝廷都盼着他死?
如果说兵权是“内忧”,那金国就是赵构的“外患”,而且是让他晚上睡不着觉的那种。靖康之耻的阴影,他这辈子都没摆脱——老爹老哥被金人掳走当奴隶,自己一路逃,甚至被吓得失去了生育能力,对金国的恐惧,早刻进他骨子里了。
后来金兀术(完颜宗弼)那边松了口,说可以和宋朝讲和,但有个前提:“必杀飞,始可和”。翻译过来就是“想谈?先把岳飞的头给我送过来!” 这条件一摆,赵构直接慌了神——他怕啊,怕不答应求和,金国再打过来,自己又要重蹈靖康覆辙。
这时候,文官集团又出来“算账”了:杀一个岳飞,既能让金国满意,稳住和谈,又能把武将的兵权收回来,解决“内忧”,简直是“一箭双雕”的“好买卖”。可他们忘了,岳飞一死,宋朝再无能扛得住金国铁骑的人,这哪是“划算”,分明是“自断臂膀”!
民间还有个传说,说岳飞死后,临安城的老百姓偷偷给他立了牌位,连金国那边都有人说“岳飞死,金国安”——你看,连敌人都知道岳飞的分量,可宋朝的掌权者,却把他当成了“交易品”。
现在回头看,岳飞的死,哪里是“没政治头脑”?他只是太傻,傻到以为“精忠报国”四个字,就能抵得过皇权的猜忌、文官的算计、对敌人的妥协。他带岳家军打了多少胜仗?郾城大捷、颍昌大捷,把金人打得喊“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最后呢?落得个“莫须有”的罪名,死在自己人手里。
直到今天,杭州岳王庙前,秦桧夫妇的跪像还在受万人唾骂,民间还流传着“岳飞转世”“岳家军魂护疆土”的传说——老百姓心里都有杆秤,谁是忠臣,谁是奸臣,从来都清清楚楚。
其实咱们细想,岳飞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是整个宋朝“重文抑武”国策的必然,是皇权对“威胁”零容忍的结果。可就算这样,他的“精忠报国”还是刻在了中国人的骨子里,成了千年不变的精神图腾。
最后问你一句:如果你是当年的老百姓,看着岳飞蒙冤,看着朝廷妥协,你会怎么想?如果你是岳飞,明知前路是死,你还会坚持“还我河山”吗?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说说这位让人心疼的抗金英雄。
来源:芝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