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在头,九月穿袄;秋分在尾,九月桑拿”,今年秋分在哪?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1 21:25 1

摘要:今年秋分到来的时间是9月23日凌晨02时19分04秒,对应的是农历八月初二。看似只是个时间点,但在老百姓的眼里,这背后藏着一整套关于冷暖节奏、农时变化和物候节律的老经验。

“秋分气初爽,灯火新照夜”,转眼又是一年秋分时节。

今年秋分到来的时间是9月23日凌晨02时19分04秒,对应的是农历八月初二。看似只是个时间点,但在老百姓的眼里,这背后藏着一整套关于冷暖节奏、农时变化和物候节律的老经验。

我们祖先把这一天叫“秋分”,意思是平分秋季,也平分昼夜。具体说来,秋分不仅处在秋季的中间点(立秋到霜降之间共90天,秋分刚好在第45天),而且这天太阳几乎直射赤道,全球大部分地区昼夜等长,白天和黑夜各占12小时。

在节气的排序里,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处在立秋、处暑、白露之后,寒露、霜降之前。从这个时间节点起,阳气继续衰退,阴气加快上升,天气逐渐变凉,是由“热”到“冷”的真正过渡。

在我国民间,秋分不只是个气象节点,更是经验积累下来的“参照物”。

有句非常流传的老话:“秋分在头,九月穿袄;秋分在尾,九月桑拿。”

这话看着朴实,实则句句有“天机”。

所谓“秋分在头”,指的是秋分节气落在农历八月的前十天(也就是“上旬”)。这种年份秋分偏早,老百姓就说——冷天来得早,等到农历九月,天气就已经开始透寒了,要穿棉袄防冷。

反过来,“秋分在尾”,就是说秋分落在农历八月的下旬(后十天),冷空气来的慢,热气滞留,农历九月的天气还是闷热潮湿,像蒸桑拿一样。

一句话,秋分的位置(早或晚),就像是个气温的“指针”,决定了后续的冷暖走势。

今年是哪种情况?“秋分在头”!

从时间上来看,今年秋分是9月23日,而农历是八月初二

显然是“八月上旬”,属于“秋分在头”的典型年份。

按照老一辈人的说法,今年的天气趋势应该是:冷空气来得早,降温节奏偏快,九月之后就有可能感受到寒意。尤其是北方地区,可能在农历九月中后期就得添衣了,一些地势高、气温低的地方甚至可能提早迎来霜冻天气。

这对农事影响是很实际的——

秋收节奏要加快;

越冬作物播种时间得提早;

干燥、昼夜温差大的天气有利于粮食晾晒;

但也要防霜冻、早寒带来的减产风险。

古人观察自然极其细致,秋分的气候变化也被总结为“三候”:

1. 一候 雷始收声

意思是进入秋分后,夏季常见的雷声基本结束了。

雷是阳气升发的产物,而秋分后阳气收敛、阴气渐盛,自然雷鸣渐止。

2. 二候 蛰虫坯户

这时候,许多昆虫开始蛰伏,它们在地下筑巢、封口准备越冬。

这是自然界应对寒冷的本能反应,也是人们生活节奏需要“慢下来”的信号。

3. 三候 水始涸

意为降雨减少、地表水量减少。秋分之后,天气逐渐干燥,沼泽、水洼、溪流等水源开始见底,有利于秋收作物收割、运输和储存。

这三候,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物候现象,也反映出天气节律的变化:从夏季的湿热、雷鸣,逐渐转向秋季的干燥、肃静,是一种渐进式的转变。

在更古老的农耕文化中,秋分还有一个重要的民俗身份——祭月节

早在《礼记》中就有“春祭日,秋祭月”的说法。春天祭日是为了祈求光明,秋天祭月则是为了感恩丰收与团圆。

而秋分恰好是天文意义上最接近“昼夜平衡”的日子,月亮也常常圆得清亮、稳定,所以古人就在秋分这天举行隆重的祭月仪式,以表达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感谢。

后来,因为历法演变与节令调整,这个“祭月节”逐渐被“中秋节”取代,中秋的固定日期(农历八月十五)也更容易让民众记住。但从历史的角度说,秋分才是中国最早意义上的“赏月”节点

“秋分交节早”,有什么现实影响?

今年秋分交节落在农历八月初二,属于“秋分在头”。这背后实际上是受到了一个年份特殊情况的影响:闰六月

2025年农历是一个闰年,有两个六月。这使得整个农历节令排布比平年略提前,秋分也随之“提前登场”。

对于农业和生活,这种“秋分偏早”的变化有几方面的现实影响:

冷空气南下提前,尤其是华北、西北等地,可能会在九月下旬就进入“防寒期”;

南方秋老虎结束得快,虽然白天仍有余热,但早晚降温会更明显;

昼夜温差加大,需注意保暖与防感冒,特别是老人和小孩;

秋种节奏加快,需要提前准备冬小麦、油菜等播种工作,避免错过适播期。

很多人看到“秋分在头、九月穿袄”这类老话,会怀疑是不是“民间传说”。

其实不然,这些都是老祖宗通过长期观察气候变化和农作节奏总结出来的经验。尤其是在没有现代气象科技的年代,节气就是他们判断天时冷暖的重要依据。

这类“农谚”虽然语言简单,甚至带点夸张(比如“九月穿袄”不一定真要穿棉袄),但它传达的是一种对冷暖节奏的预测逻辑,以及对自然变化的尊重。

虽然现在天气预报可以精确到小时、分钟,但像“秋分在头”这样的农谚依然有它的价值。

它提醒我们:自然是有节奏的,冷暖有迹可循。更重要的是,它拉近了我们与土地、与天象、与时间的关系。

所以今年秋分早,我们是该早早备上薄外套了。

至于“九月穿袄”,或许并非真要穿棉衣,而是提醒我们:秋凉已至,收心、添衣、备冬,该提上日程了。

你那儿,今年秋风是不是也早了一点?

欢迎在留言区说说你对这句老话的理解,或者——你家秋天的气味,是啥味儿?

来源:明姐新视野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