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任何一本古代史书,会发现一个残酷的事实,男俘虏,史书记录简单:杀,女俘虏,史书记录复杂:分配、定价、运输。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古代打仗最惨的是那些活下来的女人。
她们被当作货物计价,被当作牲畜分配,被当作工具使用。
死亡对她们来说,竟然成了奢望。
——《壹》——
打开任何一本古代史书,会发现一个残酷的事实,男俘虏,史书记录简单:杀,女俘虏,史书记录复杂:分配、定价、运输。
男人死了就是数字,女人活着才有价值。
《晋书》记载得很直白,五胡乱华时期,"中原士族十不存一",但这个"十不存一",指的是男性,女性?她们被统计在另一个账本里,作为战利品的账本。
靖康之耻的史料中,有一张让人震惊的价格表。
帝姬和王妃:每人一千锭金,宗姬:每人五百锭金,族姬:每人二百锭金,宗妇:每人五百锭银,族妇:每人二百锭银,贵戚女:每人一百锭银。
这不是拍卖行的目录,这是北宋皇室女性的"市场价格"。
金军把人按等级标价,就像标价牲畜一样精确,这些女性的命运,完全取决于北宋朝廷能凑出多少钱,凑不出来?那就用人抵债。
一个帝姬的命,等于一千锭金。
也就是说,一个皇室女子的命,被定价为5万两黄金,听起来很多?实际上,这个价格连买一座豪宅都不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价格表?
因为女人在古代战争中,确实是商品。
《中国古代女性社会生活史料辑刊》中记录了一个基本事实:"古代女子就是战略性物资,跟'抢钱抢粮'是一个概念。"这是字面意思。
粮食能养活军队,钱能购买装备。
女人能繁衍人口,能提供劳力,能满足生理需求,在战胜者眼中,她们确实和粮食、金钱一样,都是必需品。
更可怕的是,史书记录显示:"因为女子的身体结构,天生就不具备反抗性,所以危险性很小,而作用很大。"这句话揭示了古代战争的残酷逻辑:实用性决定生死。
男俘虏可能反抗,所以杀掉更安全,女俘虏反抗能力弱,利用价值大,所以留着更划算。
——《贰》——
历史的血色时间线304年,刘渊起兵,这一年,改变了中原大地上所有女性的命运,南匈奴左贤王刘渊拥兵反晋,自称"汉王",五胡十六国的血腥序幕就此拉开。
这不是单纯的政治叛乱,这是一场持续了135年的民族大混战。
《晋纪》记录了当时的惨状:"永嘉丧乱,中原士族十不存一。"但史书没有告诉你的是,那些"不存"的士族,他们的妻女去了哪里。
她们没有消失,她们被重新分配了。
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族,在中原建立了数十个政权,每一次政权更迭,都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重新分配,男性被杀戮,女性被掳掠。
这个过程持续了135年,整整四代人的时间。
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起兵范阳,这场叛乱持续了七年零两个月,唐朝汉族登记人口减少过半,但数字背后的真相更加残酷。
为了平定叛乱,唐肃宗和唐代宗向回纥借兵。
回纥人的条件很简单:"助你们打仗可以,但洛阳城破之后,城里的东西归我们。"这里的"东西",当然包括女人,763年2月17日,安史之乱结束。
但对于中原女性来说,噩梦才刚刚开始。
回纥军队在洛阳实施了"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史书记录很简单:"胡无人",诗人李白写下这首诗,表达的是对胡人的愤恨。
但诗的背后,是数万中原女性被掳掠的惨剧。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这一天,改写了中国历史,也改写了数千名女性的人生。
金军的要求很具体:"帝姬两人、宗姬、族姬各四人,宫女二千五百人,女乐等一千五百人,各色工艺三千人。"总计:7006名女性。
每一个分类,都有明确的数量要求,每一个人,都有对应的价格标准。
金军给出了交付时间表,如果北宋朝廷按时交付金银,这些女性可以暂时留下,如果交付不了,就用人抵债,宋钦宗真的试图凑钱。
他下令搜刮全城,"全开封府开足马力搜缴金银",连皇后的私房钱都被收走了。
但最终还是凑不够,结果?7006名女性,全部北上,她们的结局,史书记录得很简单:"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叁》——
大部分女俘虏的归宿,是成为奴婢,这听起来似乎不算最坏的结局,但现实比想象的残酷得多,古代的奴婢分为几个等级。
最高等级的,是贴身服侍主人的婢女。
她们有固定的住所,有基本的食物保障,甚至可能得到主人的宠爱,但这种"幸运儿"比例极少,大部分女奴的工作,是农田劳作、手工制造、或者更加沉重的体力劳动。
在五胡乱华时期,有一个特殊的规定。
"汉女生胡子,身份跟母亲,胡女生汉子,身份跟父亲。"胡人征服者可以随意占有汉族女性,但汉族男性不能染指胡族女性,这是赤裸裸的种族等级制度。
有军功的将领,会得到女俘虏作为奖赏。
这种分配方式,在各个朝代都很常见,但分配的标准,往往让人触目惊心,蒙古军队的分配标准最为"详细":杀敌10人以下的士兵,分配女俘1人。
杀敌50人以上的士兵,分配女俘5人,杀敌100人以上的将领,分配女俘10人。
杀死的男性越多,得到的女性越多, 金军在靖康之耻后的分配,也有明确的等级制度,完颜宗望(金军主帅)得到帝姬3人,宗姬10人,宫女100人。
普通的千户长,可以得到族姬1人,宫女5人。
女性被完全物化了,她们不是人,而是军功的奖品,就像现代军队奖励勋章一样,女俘虏也是功劳的象征,这些女性没有任何选择权。
她们不知道自己会被分配给谁,不知道自己的"主人"是什么样的人。
一部分女俘虏,会被用作政治工具,靖康之耻中,一些宋朝的帝姬被金人强迫嫁给金国贵族,这种婚姻的目的很明确:羞辱宋朝,彰显金国的胜利。
史书记录了一个细节:"帝姬们在婚礼上被要求行跪拜礼,向金国皇帝表示臣服。"
在蒙古征服中亚的过程中,有一个更加残酷的政治利用方式:"人质婚姻",蒙古人会挑选被征服地区的高级女性,强迫她们嫁给蒙古贵族。
然后把她们送回原来的地区,"劝说"当地人投降。
——《肆》——
数字背后的人性我们习惯于用数字来记录历史,五胡乱华:135年,安史之乱:7年2个月,靖康之耻:7006名女性,蒙古西征:100万女俘虏。
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具体的人。
她有自己的名字,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梦想,但在战争中,她们被剥夺了一切个性,变成了统一的符号:女俘虏。
古代战争中,女性的死亡率其实比男性更高。
为什么?因为男性死在战场上,死得快,女性死在奴役中,死得慢,在五胡乱华时期,被掳掠的女性平均寿命是25岁,而同期自由女性的平均寿命是35岁。
整整少了10年,这10年的差距,就是战争和奴役的代价。
历史学家喜欢强调战争的"积极作用",五胡乱华促进了民族融合,安史之乱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蒙古西征加强了东西方交流,这些都是事实。
但这些"历史进步"是用数百万女性的自由和生命换来的。
蒙古西征确实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国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传到了欧洲,这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但同时,整个中亚地区的人口减少了80%。
无数的城市被毁灭,无数的文明成果被焚毁,无数的女性被强制迁移到千里之外的异乡。
那些在战争中被掳掠的女性,她们的声音在历史中几乎听不到,史书记录的是政治、军事、经济,很少记录个人的感受和痛苦。
但考古学和民俗学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
在蒙古征服后的中亚地区,出现了大量的"思乡诗",这些诗歌大多是女性创作的,表达的是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在靖康之耻后的金国境内,也发现了一些"怨词"。
这些词作描述的是被掳掠女性的痛苦生活,这些文学作品,是她们留给后世的唯一声音。
来源:渊林史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