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这一辈子,谁没被人说过几句难听话啊?可能是街坊邻里的闲言碎语,可能是工作上的冷嘲热讽,甚至是陌生人的无端指责。有时候那些话像针似的,扎得人心里发疼,忍不住就想怼回去,可真吵起来了,气到的是自己,还落个 “没度量” 的名声。但你发现没?真正厉害的人,从不会这么
人这一辈子,谁没被人说过几句难听话啊?可能是街坊邻里的闲言碎语,可能是工作上的冷嘲热讽,甚至是陌生人的无端指责。有时候那些话像针似的,扎得人心里发疼,忍不住就想怼回去,可真吵起来了,气到的是自己,还落个 “没度量” 的名声。但你发现没?真正厉害的人,从不会这么干,他们有法子把这些糟心事化解掉,既不委屈自己,还能落个漂亮,今天就跟大伙聊聊这些实在招儿。
一、不接茬,避开 “言语陷阱” 的第一步
生活里总有些这样的人:他故意说难听的激你,就盼着你跟他吵,你一接茬,他就跟抓住把柄似的,缠着陆陆续续说个没完。到最后哪怕你占理,旁边人看了也会说 “俩人都不怎么样”。真正厉害的人,早把这点看透了,他们从不顺着对方的话头走,反而轻轻把话头拨开,让对方没处发力。
就说韩信胯下之辱那事儿,多经典啊。当年韩信还没出名,就是个普通老百姓,在街上撞见个屠夫。那屠夫故意找茬,叉着腰说 “你要么把我杀了,要么就从老子胯下钻过去”。换旁人,早红了眼跟他拼命了,觉得这是把人往死里羞辱。可韩信没这么做,他盯着那屠夫看了好一会儿,手指头都没动一下,最后真就弯腰从人家胯下钻了过去。后来有人问他,当时怎么能忍下这口气?韩信笑着说,跟个市井屠夫争高低,赢了能怎么样?顶多算我厉害;可要是输了,把人伤了,我自己的前程不就毁了?这亏本的买卖,不能做。
老祖宗老子早说过 “善战者不怒”,真正有能耐的人,哪会被别人的三言两语勾得火冒三丈。就像身边常见的事,张婶跟李婶住对门,有回张婶路过李婶家,听见孩子吵,就随口说 “你家孩子怎么天天这么闹啊”。李婶要是马上回嘴 “你家孩子才没教养呢”,俩人大吵一架,以后见面都得绕着走。可李婶要是笑着摆摆手说 “可不是嘛,这孩子精力太足,等他爸回来我说说他,别吵着您休息”,张婶听了,反倒不好意思再多说什么。你看,不接茬不是怂,是心里有数,知道哪些事值得计较,哪些事就是白费功夫。
二、用实力说话,比吵赢 100 次都管用
有人为啥会攻击你?要么是觉得你好欺负,要么是见不得你比他好,心里嫉妒。这时候跟他吵,就算把他说哑了,他心里还是不服,说不定背后还会给你使绊子。真正厉害的人,从不会把劲用在吵架上,他们会把那股气憋在心里,化成做事的动力,用实打实的成绩让对方闭嘴。
苏轼就是这么个人。当年他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人弹劾说他 “讥讽朝政”,最后被贬到黄州。那时候不少人跟着踩他,说他是 “罪臣”,写的文章都是 “歪理邪说”。可苏轼没跟那些人争辩,他在黄州找了块没人要的坡地,自己翻土播种,还给那块地起了个名儿叫 “东坡”,天天扛着锄头下地,活成了个实实在在的农夫。不光如此,他还帮着当地百姓修水利、改农具,让庄稼长得更好。闲下来的时候就写词,大家都知道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就是他在黄州那会儿写的。后来呢?那些攻击他的人,早被人忘得一干二净,可苏轼的词、他为百姓做的事,传了一千多年,到现在还有人念着他的好。
还有《大宅门》里的白景琦,刚接手百草厅的时候,不少同行看他年轻,觉得他好欺负,故意挤兑他,说他 “毛都没长齐,懂什么制药”,还联合起来断他的药材来源,想把他逼走。白景琦没跟那些人吵,也没抱怨,他带着几个伙计,亲自去药材产地,翻山越岭找好药材,有时候为了挑出好的当归,能在山里待上十几天。回来后还琢磨着改进药方,把以前的老方子调整了几味药,做出的药效果比以前还好。没过多久,百草厅的生意比以前还火,那些当初挤兑他的同行,最后反倒得求着跟他合作。
曾国藩说过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意思就是踏踏实实做事,比耍小聪明吵架管用多了。你要是被人说 “你这点本事都没有”,别跟他吵,不如静下心来学本事,等你做出成绩了,不用你说,别人自然会佩服你。
三、冷处理,不是懦弱,是 “以静制动” 的智慧
有时候遇到言语攻击,越急着辩解,越容易说漏嘴,反倒让对方抓住把柄,把事情闹得更大;可要是先冷一冷,等大家都冷静下来,事情反倒好解决。真正厉害的人,都懂 “冷处理” 的道理,他们知道,情绪上头的时候做的决定,十有八九会后悔。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也不是个能忍的人。他在京城做官那会儿,跟几个官员凑一块儿讨论学问,有个官员故意挑他的错,还当着众人的面说他 “读书读傻了,连人情世故都不懂”。曾国藩当时就急了,跟那人吵得面红耳赤,声音大得整个屋子都能听见,最后还闹到了上司那里。上司虽然没批评他,可私下里跟人说 “曾国藩学问是好,可脾气太急,成不了大事”。后来曾国藩想起这事,特别后悔,他在日记里写 “今日之怒,非关大事,徒乱心性,不值也”。从那以后,再遇到有人攻击他,他不马上反驳,先回家里坐一会儿,泡杯茶,等气消了,再琢磨怎么处理。
有一回,有人弹劾曾国藩,说他 “治军无方,还克扣军饷”,皇帝都派人来查了。要是换旁人,早就慌了,忙着找人托关系辩解。可曾国藩没急,他该怎么治军还怎么治军,还把军饷的账目一笔一笔整理好,清清楚楚放在那里,等着调查组来查。最后调查组查了半天,没发现克扣军饷的事,反倒看见曾国藩的军队纪律严明,士兵们都服他。皇帝知道后,不仅没怪他,反而更信任他了。
《父母爱情》里的安杰也是这样。她是资本家小姐,嫁给军人江德福后,跟着搬到岛上。岛上的邻居看她穿着讲究,说话也斯文,就背后说她 “娇气”“不合群”,还说她 “看不起劳动人民”。安杰一开始也委屈,躲在屋里哭,想跟邻居吵,可江德福劝她 “别急,日子长了,他们知道你是什么人,就不会说了”。安杰听了,没跟邻居吵,反而主动跟邻居走近,跟着邻居学做馒头、腌咸菜,以前拿惯了钢笔的手,捏起面团来也有模有样。邻居家孩子生病了,她还把自己的药送过去。时间长了,邻居们发现安杰虽然以前是小姐,却没架子,慢慢就跟她亲近了,再也没人说她的闲话。
老话说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里的 “忍” 不是懦弱,是给自己留时间,也给别人留余地。遇到言语攻击,先冷一冷,别马上冲动,等过半天再想,你会发现,很多当时觉得 “受不了” 的话,其实也没那么严重。
四、把攻击当 “镜子”,照见自己,也看清别人
不是所有言语攻击都是恶意的,有时候别人说的话虽然不好听,却可能点出了你自己没注意到的问题;还有的时候,那些恶意的攻击,反倒能让你看清对方是什么人。真正厉害的人,会把别人的攻击当成一面镜子,既不盲目否定自己,也不被对方的恶意影响。
李世民就是个会 “照镜子” 的皇帝。他手下有个大臣叫魏徵,魏徵特别敢说话,有时候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就敢说李世民的错,话说得还特别重。有一回,李世民想修一座宫殿,魏徵马上站出来反对,说 “现在百姓刚经历战乱,还没过上好日子,你就想着修宫殿,这跟隋炀帝有什么区别?” 这话要是换别的皇帝,早就龙颜大怒了,可李世民没生气,他坐在龙椅上想了半天,觉得魏徵说的是对的,百姓确实需要休养生息,于是就把修宫殿的事停了。
后来李世民跟大臣们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他把魏徵当成自己的镜子,魏徵说的话,不管好不好听,他都会认真听,对的就改,错的也不怪魏徵。正因为这样,李世民才能开创贞观之治,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好皇帝。
杨绛先生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有人批评她的散文 “太琐碎,没什么深度”,甚至有人说她 “靠钱钟书的名气才有人读她的文章”。杨绛先生没跟那些人争辩,她反而把那些批评的话找来看,逐字逐句琢磨,自己的文章是不是真的有 “琐碎” 的问题。后来她修改自己的散文,删掉了一些不必要的细节,文章反倒更精炼、更好读了。至于那些说她 “靠钱钟书” 的话,她没放在心上,因为她知道,自己的文字有自己的价值,时间会证明一切。
生活里也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人说你 “做事太磨蹭”,你别马上生气,先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有磨蹭的毛病,要是有,就改;要是有人纯粹因为嫉妒你,说你 “运气好”“靠关系”,你也不用跟他吵,因为这种话正好照出他的狭隘,你只要继续做好自己的事,他的话自然会不攻自破。
其实啊,到了一定年纪就懂了,生活里那些难听的话,就跟路上的小石子似的,你要是蹲下来跟石子较劲,鞋磨破了不说,路也走不动了;可你要是抬脚把它拨开,接着往前走,没一会儿就忘了它在哪儿了。真正厉害的人,不是不会遇到攻击,也不是不会生气,而是知道怎么不被攻击困住,怎么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上 —— 比如把日子过好,把自己变得更优秀。
就像老话说的 “行得正,坐得端”,你只要把自己的路走稳了,把自己的人做好了,那些闲言碎语、恶意攻击,终究会像风一样吹过,留不下什么痕迹。而你走过的路、做成的事,会成为你最硬的底气,让你不管遇到什么,都能从容不迫、心里有底。
来源:淡泊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