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国歌奏响、国旗升起,当钢铁洪流驶过长安街,九三阅兵那份直击心灵的庄重与震撼,让我对“仪式感”的力量有了全新认知。“仪式感”不只是形式上的铺陈,更是精神层面的唤醒与重塑。原本对集坐一堂无感甚至略感疲乏的我突然醒悟,“仪式感”从来不是“花架子”,它蕴含着“戳中人
麦溪探索
墨香标兵
民警 许宋雪晴
当国歌奏响、国旗升起,当钢铁洪流驶过长安街,九三阅兵那份直击心灵的庄重与震撼,让我对“仪式感”的力量有了全新认知。“仪式感”不只是形式上的铺陈,更是精神层面的唤醒与重塑。原本对集坐一堂无感甚至略感疲乏的我突然醒悟,“仪式感”从来不是“花架子”,它蕴含着“戳中人心”的力量。
01
跟着老民警值班,总听她们说“改造要走心”,可怎么“走心”?阅兵式的每个庄严瞬间,都促使我思考,仪式感是不是能成为教育改造“走心”的钥匙?能不能把罪犯思想深处的“要我改”变成“我要改”?工作中的三个场景让我颇有收获:
“庄重”促进罪犯直面错误,打破改造僵局
不长的从警经历中,我发现个别服刑时间长的女犯会“欺生”“摆烂”:我组织学习时盯着书本发呆,跟她教育谈话时“我知道错了”却没半点真心。通过组织监区女犯长期坚持“生活检讨会”,我发现了一些变化。某个“出口成章”的罪犯,一开始满不在乎,我设计了一个场景让她当着监区罪犯重现平时大骂脏话的日常“事迹”,几分钟后她就突然泪崩。之后的谈话中她哽咽着说:“以前总觉得说两句脏话不是什么大事,可当着全体同改的面念出来,才知道自己多混蛋,我不想被大家讨厌。” 原来仪式感就是这样,用庄重的场景“逼”着罪犯卸下“无所谓”的壳,不再回避自己的过错。
“庄重”指引罪犯明晰方向,主动重塑扭曲价值观
改造最怕的不是罪犯犯错,而是她们觉得“我这辈子就这样了”。仪式感能给她们“被认可”的底气。每年年初,监区都举办“改造积极分子表彰仪式”,不是简单发奖状,而是在精心准备的节目中穿插一项项精心设置的奖项,有个“犟种”、“刺头”,平时做事积极但脾气暴躁,经常被点名批评,可接过“改造积极分子”的奖状时,感动得哭了起来。她在日记中写到:“第一次得到这么正式的表扬,还是平时最严厉的管教笑着给我颁奖,今天很高兴,我以后一定好好改造,把自己的缺点改掉。” 后来她脾气大大收敛,习艺更加积极,成了监区的“技术小能手”。仪式感就是这样,让罪犯从“罪犯”的标签外,找到 “努力就有希望”的价值,改造就更有劲头。
“庄重”帮助罪犯重拾希望,连接内外情感
监管改造的目的是让人重新回归社会,可很多罪犯在改造中常常焦虑恐慌,出现“出去也没人要”的消极思想极大抵消了教育的成效。仪式感能搭起一座连通的心桥,让罪犯感到“外面有人等”、“社会在关心”。春节期间教育改造科组织改造好的罪犯家属录制亲情视频鼓励她们积极改造、邀请黄丝带等社会组织开展社会帮教、设立监狱开放日邀请罪犯家属来所亲情帮教、邀请知名人士开展公益性帮教等等,仪式感就是这样,让罪犯知道“家没放弃我,社会没抛弃我”,鼓起勇气重回正途。
02
仪式感中的“纠正“
一些突然的仪式感就像“定海神针”,能帮我们自身稳住心、扎稳根。
“纠正”消极敷衍,夯实规范根基
九三阅兵中佝偻着向受阅队伍敬礼的老兵令人动容,岁月逝去、容貌变迁。不变的是心底的坚守和颤抖右手定格的庄严。长期以来,对于我这样“半路出家的”监狱青年民警,在敬礼这件事上尤为“小气”,好像必须要在特定的盛大场合才会主动完成。细细想来,除了学习警务礼仪的不够外,主要还是职业身份认同感不够。在持续推进“规范化管理”的大背景下,“记台账、走流程”式的敷衍不再是主流,对民警行为规范的那些“条条框框”不仅是保护民警,更是通过日常点滴的仪式感强化对职业的荣誉感和认同感。
“纠正”贪图安逸,校准思想偏差
在工作压力大、工作成效不高、工作状态紧绷的某个瞬间,刷到朋友圈里其他行业的朋友松弛的晒旅行、晒美食,再想想自己天天守着监区和犯人,也会羡慕嘀咕“好安逸哦”;面对日复一日严峻又繁琐的监管工作,会敷衍;赶上任务重的时候,还会觉得“撑不住”。但翻起警察节所领导为我们编印的从警相册、看着自己身着警礼服在警旗下拍照时坚定的眼神,还有支部党员活动室里一张张姐妹们同甘共苦的瞬间印记,“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入警誓词再次在我耳畔萦绕,点点滴滴、一帧一画是如此清晰,我的思绪更加深沉——贪图安逸虽让人愉悦,但留下的是空虚;艰苦卓绝虽令人痛苦,但沉淀的是成长。
我想告诉明天的“你”
年轻如你,工作中的仪式感不用“求大”,更多是 “接地气、有温度、见实效”。日常中收集那些藏着的细微触动,往往更能抵达人心深处。突出仪式感不代表用繁复的高强度自我“感动”,而是多些细心与用心,少些内耗与攀比。
仪式感是隐藏在工作中的“记忆卡”——能砥砺初心,能驱散emo。今后的岁月里,你要带着这份感悟,在工作中传承“仪式”的接力棒,用仪式感照亮自己未来的从警路,向阳而生、逐光而行。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