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9日,大行科工正式登陆香港资本市场,截至发稿,总市值为15.96亿港元。简单介绍一下,这是全球最大的折叠自行车制造商,成立于1982年,总部位于深圳宝安。旗下拥有超过70款自行车车型,覆盖折叠自行车、公路车、山地车、儿童车、电助力自行车等多个品类
2025年9月9日,大行科工正式登陆香港资本市场,截至发稿,总市值为15.96亿港元。简单介绍一下,这是全球最大的折叠自行车制造商,成立于1982年,总部位于深圳宝安。旗下拥有超过70款自行车车型,覆盖折叠自行车、公路车、山地车、儿童车、电助力自行车等多个品类,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其折叠自行车主要包括五大品类,即超卓竞速(MU LX、Vélodon A4)、时尚个性(30周年典藏版、BOARDWALK D10、D7)、城市通勤(P8、DREAMD6、MarinerD8)、户外探索(SPEED P18、Hemingway)、实用内涵(K-ONE、UNIOE20)。其中,P8累计销量超过15万辆,被公认为折叠自行车市场的首选。
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按2024年零售量计,全球市场TOP5占据19.4%的份额,大行科工以22.64万辆排名第一,占据6.2%的市场份额。中国内地折叠自行车市场更为集中,TOP5占据60.4%的份额,公司同样高居第一,零售量为21.31万辆,市场份额达到26.3%。
按2024年零售额计,大行科工亦位居中国内地折叠自行车市场榜首,市场份额为36.5%(6.394亿元);在全球折叠自行车市场的份额为2.9%(6.792亿元),排名第二,仅次于英国BROMPTON(6.2%,14.4亿元)。
大行科工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韩德玮 (David T. Hon)是一位美籍华裔,被誉为“现代折叠自行车之父”。1941年,他出生于广东韶关,9岁时随父母移居香港,十年后又举家移民美国。在取得南加州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他加入美国洛杉矶休斯飞机公司,主要致力于战用激光的研究和发展。后来进入休斯研究院,从事激光核聚变的研究。期间,他还成为行业工具书《Laser Handbook》(激光手册)的著作人之一。
20世纪70年代爆发石油危机,让绿色出行的浪潮席卷欧美。韩德玮想要设计一款既能保持骑行性能又能快速折叠的自行车,于是白天在实验室工作,晚上则沉浸于车库中的发明创造。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七年研究,终于在1981年成功研制出第一辆现代折叠自行车。
41岁时,韩德玮毅然放弃航天专家和物理学家的高薪高职的身份,开始创业。他在加州创立了大行(Dahon),四年后在台湾省设立生产基地。1993年、2001年先后在广东基地、深圳生产基地。2016年成立深圳市美大行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大行品牌的经营及管理。
2024年,大行科工实现营业收入4.51亿元,净利润523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0.3%和49.9%;毛利率为33.00%,净利率在11.6%左右。2025年1-4月营收达到1.847亿元,净利润215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6.8%和69.1%。销量达到93398辆,同比增长46.5%,按照建议零售价划分,高端价位(每辆5000元或以上)、中端价位(2500-5000元)、大众市场价位(2500元以下)占比分别为10.4%、68.4%、21.2%。
截至2025年4月底,公司已与30个省份的38名经销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运营680家零售店,并积极拓展京东、天猫、拼多多、抖音等线上渠道,产品还销往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
当然,大行科工并非高枕无忧。一方面公司高度依赖多家第三方供应商(包括OEM供应商和原材料供应商)。去年由OEM供应商生产的自行车数量达到136690辆,占比56.8%,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不仅对考验长期品控和质量的把关,也使得其成本大幅提升,积压了利润空间。
另一方面,尽管折叠自行车行业发展迅速,但仍属小众的市场。以2024年零售额及零售量计算,分别仅占整体自行车行业5.3%、2.1%,预计2029年将达到407亿元、520万辆。想要保持稳定增长,需要拓展新市场,大行已推出e-DAHON系列和K-ONE轻量化电助力车,去年电动产品营收占比仅有8%,想要在两年内提升至30%,这一目标充满了挑战。
来源:牛人牛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