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都觉得,只要体检报告上各项指标正常,身体就肯定没问题,癌症更是离自己十万八千里。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先来看一个令人痛心的真实案例。50 岁的徐女士,有着乙肝病史,所以一直很重视体检,连续 5 年的肝功能检查和 B 超结果都显示正常 ,她和家人都以为肝病已经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一、案例警示:体检正常≠癌症远离
很多人都觉得,只要体检报告上各项指标正常,身体就肯定没问题,癌症更是离自己十万八千里。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先来看一个令人痛心的真实案例。50 岁的徐女士,有着乙肝病史,所以一直很重视体检,连续 5 年的肝功能检查和 B 超结果都显示正常 ,她和家人都以为肝病已经被稳稳控制住了。于是,徐女士在医生建议下停了药,也渐渐放松了警惕。然而,命运却给了她沉重一击。停药没多久,徐女士开始感觉身体不对劲,腹胀、胃口差、小便颜色也越来越深。到医院一检查,竟然是肝癌晚期,而且已经出现了肺转移。从体检正常到癌症晚期,仅仅几个月的时间,病情的发展让人猝不及防,徐女士和家人怎么也想不通,明明之前体检都好好的,癌症怎么就突然找上门了呢?
像徐女士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美国癌症协会曾做过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大约 30% 的癌症患者在初次确诊时,就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 。而常规体检的漏检率更是高达 15%-20% ,这意味着每 5 - 6 个人中,可能就有 1 个人的癌症在常规体检中被遗漏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常规体检主要是针对一些常见疾病和基础指标进行检查,比如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这些检查对于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很有帮助,但对于早期癌症的筛查,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癌症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早期阶段,癌细胞可能还非常微小,隐藏在身体深处,常规体检的项目很难发现它们的踪迹。再加上一些癌症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患者自己也很难察觉,等到身体出现不适去医院检查时,病情可能已经发展到中晚期了。所以,体检正常并不代表癌症远离,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对体检报告中的细节保持足够的重视。
二、常规体检的 “致命盲区”
1. 筛查项目局限性
常规体检≠癌症筛查,这是一个很多人都存在的误区。常规体检的重点通常放在血压、血糖、血脂等基础健康指标的监测上,这些检查对于评估一个人的整体健康状况非常重要,能及时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苗头 。比如,通过测量血压,可以判断是否存在高血压,进而采取相应的生活方式调整或药物治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检测血糖水平,能及时发现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然而,这些基础项目却无法覆盖早期癌症的筛查。癌症的发生机制复杂,早期症状不明显,需要专门的检查手段才能发现蛛丝马迹。像甲胎蛋白(AFP)对于肝癌的筛查,癌胚抗原(CEA)在结直肠癌、肺癌等多种癌症中的辅助诊断,这些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检测在常规体检中可能并不包含。
除了检查项目的针对性不足,设备精度也限制了常规体检对早期癌症的发现能力。以肺癌筛查为例,普通 X 光胸片是常规体检中常用的胸部检查手段,但它对微小病灶的敏感度较低,很难发现 1cm 以下的肺结节 。这些微小的肺结节,可能就是肺癌的早期表现,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进一步检查,就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而低剂量螺旋 CT 则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的细微结构,大大提高了早期肺癌的检出率 。再看肝癌筛查,B 超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它对肝脏的整体形态和较大的占位性病变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对于微小肝癌的敏感度仅为 60% 左右 。也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微小肝癌可能会在 B 超检查中被遗漏。对于一些肥胖患者,由于腹部脂肪层较厚,超声波的穿透和反射受到影响,B 超图像的清晰度会进一步下降,误诊和漏诊的风险也会增加。
2. 癌症发展的隐匿性
癌症的发展具有很强的隐匿性,在无症状阶段,即使是一些针对性的癌症筛查项目,也可能出现漏检的情况。以肝癌为例,早期肝癌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症状,患者的日常生活不会受到影响,依然能正常工作和生活 。此时,常规体检中的肝功能检查可能显示正常,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也可能在正常范围内,但这并不意味着肝脏没有问题。一些早期肝癌细胞可能已经在肝脏内悄然生长,只是还没有对肝脏功能造成明显影响,或者肿瘤标志物的升高还没有达到检测的阈值。同样,胰腺癌也被称为 “沉默的杀手”,早期几乎没有特异性症状,等到出现腹痛、黄疸、消瘦等症状时,往往已经是中晚期 。在早期阶段,胰腺癌可能只是胰腺内的一个微小病灶,常规体检中的腹部 B 超、CT 等检查可能难以发现,即使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查,如糖类抗原 CA19 - 9,也可能因为肿瘤较小而不升高。
癌症从基因突变到形成可检测病灶,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长达 5 - 10 年,甚至更久 。在这个过程中,癌细胞不断分裂、增殖,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肿瘤体积非常小,难以被常规体检检测到。而且,常规体检的频率一般为每年一次,对于一些癌症的发展速度来说,这个频率可能远远不够。假设一个人在某次体检时没有发现癌症,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或一年内,癌细胞迅速生长,等到下一次体检时,癌症可能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这就好比在黑暗中寻找一颗逐渐变大的 “定时炸弹”,如果搜索的频率不够高,很容易在炸弹爆炸前都无法发现它。一些遗传性癌症,如乳腺癌、卵巢癌等,由于遗传基因的突变,携带者患癌的风险大大增加,而且癌症的发展可能更为迅速。对于这些高风险人群,仅仅依靠每年一次的常规体检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更频繁、更精准的癌症筛查。
三、体检报告中的 “危险信号”
1. 血液检查异常信号
血液检查是体检中最基础的项目之一,它就像身体的 “晴雨表”,能反映出许多潜在的健康问题。其中,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这三项指标的变化,尤其值得我们关注。当这三系同时减少时,一定要警惕急性白血病的可能。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血癌 。正常情况下,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会分化成各种血细胞,包括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在身体内各司其职,维持着正常的生理功能 。然而,当患上白血病时,骨髓中的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占据了正常造血干细胞的生长空间,导致正常血细胞的生成受到抑制,从而出现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同时降低的情况 。
除了三系减少,贫血合并血小板升高也是一个危险信号,需要警惕消化道肿瘤的可能,比如胃癌、肠癌等。从生理机制上来说,肿瘤细胞会释放一些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这些物质会干扰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 。一方面,它们会抑制红细胞的生成,导致贫血;另一方面,又会刺激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增殖,使得血小板生成增多 。贫血时,患者可能会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悸等症状 ,而血小板升高则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严重时会影响血液循环,导致心脑血管意外。据统计,约有 20% - 30% 的消化道肿瘤患者在早期会出现贫血合并血小板升高的情况 ,如果能及时发现并进一步检查,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 肿瘤标志物异常
肿瘤标志物是由肿瘤细胞产生或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的一类物质,它们在血液、体液或组织中的含量变化,可以作为肿瘤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不过,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结果需要综合分析,不能仅凭单一指标就判断是否患有癌症。癌胚抗原(CEA)是一种广谱的肿瘤标志物,在结直肠癌、肺癌、胃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都可能升高 。一般来说,CEA 的正常参考值是≤5ng/mL,如果体检报告中显示 CEA 持续升高,即使只是轻微超标,也不能掉以轻心,需要结合肠镜、胃镜等检查,排查是否患有结直肠癌 。这是因为,结直肠癌早期,肿瘤细胞会分泌 CEA 进入血液,导致血液中 CEA 水平升高 。研究表明,约有 60% - 70% 的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 CEA 会升高 ,而且 CEA 水平与肿瘤的分期、大小和转移情况密切相关 。
甲胎蛋白(AFP)则是肝癌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对于有肝病基础的患者来说,AFP 的检测尤为重要 。在正常情况下,AFP 主要由胎儿肝细胞及卵黄囊合成,出生后,AFP 的合成会逐渐减少,血液中的含量也会降低 。然而,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AFP 的合成会重新被激活,导致血液中 AFP 水平升高 。一般认为,肝病患者如果 AFP>200ng/mL,且持续 8 周以上,或者 AFP>400ng/mL,就需要高度警惕肝癌的可能 。比如,乙肝患者如果 AFP 升高,同时 B 超或 CT 检查发现肝脏有占位性病变,那么肝癌的可能性就很大 。据统计,约有 70% - 90% 的肝癌患者 AFP 会升高 ,AFP 的检测对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影像学检查中的 “关键词”
影像学检查是发现早期癌症的重要手段,像超声、CT 等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直接观察身体内部器官的形态和结构,发现潜在的病变 。在超声检查报告中,如果出现 “低回声结节”“边缘毛刺”“血流丰富” 等关键词,而且甲状腺 / 乳腺结节 TI - RADS 分级≥4 级,就需要警惕恶性肿瘤的可能 。以甲状腺结节为例,正常的甲状腺组织在超声图像上呈现均匀的回声,如果出现低回声结节,说明结节部位的密度低于周围正常组织 。边缘毛刺则提示结节的边界不清晰,这往往是恶性肿瘤的一个特征,因为癌细胞具有侵袭性,会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导致结节边缘不规则 。而血流丰富则表明结节内有较多的血管供应,这是因为肿瘤细胞的生长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会刺激周围血管增生,为其提供养分 。TI - RADS 分级是甲状腺结节超声诊断的一个重要标准,4 级及以上的结节恶性风险较高,需要进一步做穿刺活检,明确结节的性质 。
CT 检查在肺癌的早期筛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报告中出现 “磨玻璃结节(直径> 8mm)”“实性成分增加” 等描述时,肺癌的风险可能会升高 。磨玻璃结节是指在 CT 图像上呈现出云雾状淡薄影的结节,它的密度比正常肺组织稍高,但又低于实性结节 。直径 > 8mm 的磨玻璃结节,尤其是含有实性成分的,恶性的可能性较大 。这是因为,随着结节中实性成分的增加,往往意味着癌细胞的增殖和浸润程度加重 。研究显示,直径 > 8mm 的磨玻璃结节,恶性率可达到 50% - 70% ,对于这类结节,医生通常会建议密切随访观察,或者进行手术切除,以明确诊断并及时治疗 。
四、科学应对策略
1. 高危人群专项筛查
对于肺癌高危人群来说,早期筛查至关重要。一般建议 40 岁以上,尤其是长期大量吸烟(吸烟指数≥400 年支,即每天吸烟的支数乘以吸烟的年数≥400 )、有肺癌家族史、长期接触致癌物质(如石棉、氡气、砷、铬等)的人群,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 CT 检查 。低剂量螺旋 CT 的辐射剂量较低,仅为常规 CT 的 1/4 - 1/3,对人体的伤害较小,同时又能清晰地显示肺部的细微结构,能够发现直径小于 1 厘米的早期肺癌,大大提高了肺癌的早期检出率 。研究表明,通过低剂量螺旋 CT 筛查,可使肺癌死亡率降低 20% 左右 。例如,一位 50 岁的男性,有 30 年吸烟史,每天吸烟 20 支,他的吸烟指数达到了 600 年支,属于肺癌高危人群。在每年的低剂量螺旋 CT 筛查中,发现了一个直径 5mm 的磨玻璃结节,经过进一步的随访观察和检查,最终确诊为早期肺癌,及时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5 年生存率很高。
胃癌也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于胃癌高危人群,胃镜检查是首选的筛查方法 。特别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者、40 岁以上有上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有胃癌家族史、长期食用高盐、腌制食物、吸烟、酗酒等人群,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约有 70% - 90% 的胃癌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对于发现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具有重要意义。比如,通过胃镜检查,可以发现胃黏膜的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及时进行干预治疗,可有效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 。早期胃癌经过规范治疗,5 年生存率可达 90% 以上 。对于一些不愿意接受普通胃镜检查的患者,也可以选择无痛胃镜,在麻醉状态下进行检查,患者没有痛苦,检查过程更加顺利 。
2. 动态监测指标变化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结果不能孤立地看待,单次升高可能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癌症,因为一些良性疾病、炎症反应、生活方式等因素也可能导致肿瘤标志物短暂升高 。比如,患有胰腺炎时,糖类抗原 CA19 - 9 可能会升高;女性在月经期、妊娠期,癌胚抗原 CEA 也可能会有轻度升高 。所以,如果体检中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不要惊慌,建议在 2 周后复查 。如果复查结果仍然升高,尤其是持续上升,就需要进一步检查,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如 B 超、CT、MRI 等)、内镜检查等,明确是否存在肿瘤 。以 CA19 - 9 为例,如果第一次检测结果轻度升高,复查时继续升高,且排除了胰腺炎、胆囊炎等良性疾病,就需要重点排查胰腺癌、胆管癌等消化系统肿瘤 。有研究表明,连续监测肿瘤标志物的变化,比单次检测结果更能准确反映肿瘤的发生发展情况 。
对于体检中发现的结节,无论是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还是肺结节等,定期随访非常重要 。一般建议 3 - 6 个月进行一次复查,通过超声、CT 等检查手段,密切关注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界、血流等情况的变化 。如果结节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比如甲状腺结节在半年内直径增大超过 50%,或者结节的形态变得不规则,边界模糊,出现钙化、血流丰富等情况,就需要警惕恶变的可能,及时进行穿刺活检,明确结节的性质 。以肺结节为例,对于直径小于 8mm 的磨玻璃结节,如果没有明显变化,可以继续随访观察;但如果结节直径大于 8mm,或者在随访过程中出现实性成分增加、形态改变等,就需要考虑手术切除 。通过动态监测结节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早期癌变,为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 。
3. 结合家族史与症状
家族史是癌症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如果家族中有乳腺癌患者,尤其是一级亲属(母亲、女儿、姐妹)患有乳腺癌,那么家族中的其他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对于这类高风险人群,建议提前至 25 岁开始进行乳腺癌筛查,筛查方法包括钼靶检查和乳腺 MRI 检查 。钼靶检查可以发现乳腺内的微小钙化灶,对于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乳腺 MRI 检查则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能够发现一些钼靶检查难以发现的病变 。两种检查方法结合使用,可以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 。比如,小李的母亲在 40 岁时被诊断为乳腺癌,小李从 25 岁开始,每年进行一次钼靶和乳腺 MRI 检查,在 28 岁时,通过乳腺 MRI 检查发现了一个直径 5mm 的小结节,经过穿刺活检,确诊为早期乳腺癌,及时进行了手术和后续治疗,预后良好 。
身体出现不明原因的消瘦,即使体检报告显示各项指标正常,也不能掉以轻心,建议排查消化道肿瘤 。体重在短时间内(如 1 - 3 个月)不明原因下降 5% 以上,就需要引起重视 。从生理机制上来说,肿瘤细胞的生长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会抢夺身体正常组织的营养物质,导致身体代谢紊乱,从而出现消瘦的症状 。而且,消化道肿瘤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除了消瘦,可能还会伴有食欲不振、腹胀、腹痛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 。据统计,约有 50% - 70% 的消化道肿瘤患者在确诊时会出现消瘦症状 。所以,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消瘦,应及时就医,进行胃镜、肠镜、肿瘤标志物等相关检查,排查消化道肿瘤的可能 。
五、专家提醒:这些误区要避开
在癌症预防与筛查的道路上,人们常常陷入一些误区,这些错误认知可能会让我们错过早期发现癌症的最佳时机。因此,专家特别提醒,一定要避开这些常见误区。
很多年轻人都觉得癌症是中老年人的 “专利”,自己身体好,生活习惯也不错,癌症离自己很遥远。但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甲状腺癌、宫颈癌等癌症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2023 年度湖南省肿瘤登记年报数据》显示,湖南省癌症年龄别发病率在 35 岁后快速升高,且有年轻化趋势,其中甲状腺癌、乳腺癌等年轻化趋势较为明显 。国家卫生健康委也指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程度加深,居民生活方式改变,女性感染人乳头瘤病毒 (HPV) 风险增加,宫颈癌发病风险上升,并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2022 年我国新发宫颈癌病例 15.1 万,发病率为 13.8/10 万,居女性癌症发病第五位 。所以,无论年龄大小,都不能忽视癌症的风险,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体检和癌症筛查。
还有人认为,只要体检报告上各项指标正常,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以肝癌为例,早期肝癌可能肝功能正常,因为早期癌症肿瘤体积小,没有特殊症状表现,不会出现肝功能异常 。随着肝癌进展,肿瘤逐渐增大对肝功能造成压迫,才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 。像前面提到的 35 岁乙肝患者王泽,他每年都积极做肝功能检查,半年前肝功能检查无异常,但半年后却被确诊为肝癌中晚期 。所以,体检指标正常不代表身体没有潜在问题,特别是对于有慢性病史、家族遗传史等高危人群,更要结合其他检查项目,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
当然,也不能过度依赖体检,认为只要按时体检,就一定能发现所有癌症。体检固然重要,但我们还需要结合自身症状进行自查。如果出现持续性腹痛、便血、不明原因的消瘦等症状,即使体检报告正常,也不能掉以轻心,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持续性腹痛可能是胃肠道肿瘤、胰腺癌等的信号;便血可能与结直肠癌、痔疮等有关;不明原因的消瘦则可能是多种癌症的表现 。这些症状往往是身体发出的 “求救信号”,我们要重视起来,不能因为体检正常就忽视它们。
体检是守护健康的重要防线,但它不是万能盾牌。我们要关注体检报告中的 “危险信号”,主动咨询专科医生,同时避开常见误区,才能真正实现癌症早筛。记住,预防癌症的关键,在于科学认知与持续行动。
来源:陈医生中医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