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0年左右,我与黄海旺老师在莲花小学认识,因为他曾与拙荆一个大办公室办公,我还曾以同事家属身份到过黄老师在太平镇的老家,扯了很多笋子,如今记忆犹新。那时他写得一手端正的颜楷,又写过智永,字形优美,笔墨规整,很是好看。
2010年左右,我与黄海旺老师在莲花小学认识,因为他曾与拙荆一个大办公室办公,我还曾以同事家属身份到过黄老师在太平镇的老家,扯了很多笋子,如今记忆犹新。那时他写得一手端正的颜楷,又写过智永,字形优美,笔墨规整,很是好看。
后来有缘,与黄老师及一群书友聚一起学习行书。黄老师与大部分人相似,从楷书转为行书,就是一种简单的楷书快写,笔画还是讲究起止顿挫,上笔与下笔之间往往重新起笔。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树立起书法线条的观念,行书中每个字从第一笔到最后一笔,甚或是衔接到下一个字,都是一根线在表现,在延伸。以这种视角来看字,大家终于看到字里面不一样的内涵。前几天,我们分析"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八个字时,我分明看到了黄老师眼里的欣喜和明悟,我猜一定是那根线在黄老师心底美美地舞了起来。
2025年宁远县首届行草书法作品展中,黄老师那张《王维山居秋暝》写得不错。这时,他写行书也不过10个月左右。字因线条的贯通而灵动,已隐然有一股生气流露。结字是黄老师的长项,漂亮,合理,难得的是上下左右变化多姿,和而不同,实有一步一景、处处有趣之妙。
应县书协“跟着节日写书法”活动,立秋当天,黄老师写了《秋风吹雨过南楼》这张作品发到我们一个群里。从行书展到立秋,我认为黄老师是迈了一大步的!这张字中,线条更丰富,在笔毫聚散、提按顿性、疾驰缓行的过程中,每根线条有了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或凝练,或潇洒,或朴实,或细劲,或疏朗可走马,或紧密不透风,很令人惊喜。
一个人的书法从幼稚到成熟,一定也会像我们的成长,体验酸甜苦辣,走过很多不如意,才有我们面对万象时眼底的平静。如今看黄老师行书作品,我常希望黄老师多关注笔画中断,通过铺毫、涩行等手段,将线条审美从秀美向厚重向苍涩向古雅迁移,给予书法更深层的美学追求。
昨天,黄老师在我们群里发了一张楷书作品,终于不仅外形好看,开始在楷书中看到书写性,看到字内一股淡淡的精气神!看来,行书学习确实是可以反哺楷书,让楷书更精彩,这让我们的行书学习也有了更广阔的意义。
李怡恰于逸鹤齋
来源:书法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