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0日—14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盛大举行。作为中国四大国家级展会之一,服贸会已成为推动全球服务贸易互惠共享的重要平台和中国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在各国服务贸易成果交相辉映的展馆中,一批来自山东高唐的"特殊使者"正以其优雅游姿,向世界
9月10日—14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盛大举行。作为中国四大国家级展会之一,服贸会已成为推动全球服务贸易互惠共享的重要平台和中国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在各国服务贸易成果交相辉映的展馆中,一批来自山东高唐的"特殊使者"正以其优雅游姿,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精彩故事——它们就是高唐锦鲤,从中国黄河游向世界舞台的文化使者。
小锦鲤游向大世界
“锦鲤起源于中国,发源于黄河,始见于高唐境内的马颊河。”高唐县锦鲤产业园区产业推广员杜秀红向新黄河记者介绍,“锦鲤承载着中国人对吉祥如意、年年有余的美好期盼,同时有‘鱼跃龙门’的积极象征意义。”
根据史料,中国西晋时期就有关于锦鲤的记载;古代宫廷唐代就已经有大规模养殖锦鲤的纪录,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高唐马颊河是古九河之一,唐久视元年,为分泄黄河洪水,开挖马颊河,其河底黑硬,岸边胶泥色如红铜,被称为“铁底铜帮”,鲤鱼在这种环境中繁殖生长,基因发生变异,从而形成色彩斑斓的锦鲤。《高唐州志》记载,马颊河《郑桥渔歌》诗中有“鸣榔得锦鲤”之句,《郑桥捕鱼》诗中有“金鳞换却村沽醉”之句。目前在黄河以北地区,高唐马颊河是唯一载有锦鲤出现之地。
小锦鲤如今正游向国际大市场。今年9月1日,一批经检疫合格的高唐精品锦鲤从盛和锦鲤养殖场启程,经由青岛空运前往迪拜龙城,标志着“唐小鲤”成功跃出国门,开启了山东锦鲤国际化新征程。
高唐锦鲤的出口突破,得益于八月份获批的山东省首个锦鲤出口检疫检测中心和部门间的破壁攻坚。锦鲤作为活体水生动物,出口流程涉及养殖备案、疫病检疫、包装运输、通关查验等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整批锦鲤滞留;而当时从县级商务、畜牧水产部门到市级海关等机构,均缺乏观赏鱼出口的实操经验,各部门间的流程衔接、信息共享均处于空白状态。为此,高唐县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构建跨部门协同机制,从零开始打通出口全链条,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县商促局、县畜牧水产中心、县财信集团为班底的“锦鲤出口保障专班”,为锦鲤“游”出国门扫清障碍。最终实现9天即完成全部审批手续,特制保温箱、水温恒控18-20摄氏度之间,从养殖场打包离水到迪拜机场清关的整体时间成功控制在了24小时以内。
为什么首单锦鲤游向迪拜?锦鲤的出口前景如何?“当地人士对于锦鲤代表吉祥的这种观赏鱼也非常喜爱。越是沙漠地区对于水资源的这种喜爱程度是很高的,市场前景比较广阔。”高唐财信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贸易部负责人李兴龙表示,此次锦鲤出口是开拓中东市场的重要一步,“我们携手迪拜龙城商会,打造了线上推广+线下展厅的宣传模式,推进高唐锦鲤产品进入迪拜高端礼品市场。”
文化与产业的融合游弋
高唐,这个位于黄河沿岸的县城,如今养殖水面已达8000亩,在业内赢得了“中国锦鲤看北方,北方锦鲤看高唐”的美誉。2021年12月,高唐县被中国渔业协会正式授予“中国锦鲤之都”称号;2023年4月,中国渔业协会授予高唐县“锦鲤故里”荣誉称号。而这条鱼的游弋轨迹,勾勒出的正是一条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相融合的发展之路。
据了解,高唐县近年来大力发展锦鲤产业,通过举办全国锦鲤大赛、建设"鲤都印象园"和文旅小镇,形成了集繁育、销售、观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更创新互联网+模式,建立中国锦鲤直播平台,培育电商团队,实现年销售额达3亿元的亮眼成绩。
在服贸会这个服务贸易的国际舞台上,高唐锦鲤的故事显得格外鲜活。它不再仅仅是一种观赏鱼,而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乡村振兴的载体和服务贸易的创新典范。参观者们驻足在山东展区前,不仅看到了锦鲤优雅的身姿,更读到了一段文化产品通过创新实现价值提升的生动叙事。从黄河到大运河,从高唐到迪拜,从观赏鱼到文化符号,高唐锦鲤演绎着一条鱼的文化厚度和产业高度,展现着中国服务贸易的丰富内涵与创新活力。
“通过这次服贸会,我们希望让更多人了解高唐锦鲤。”杜秀红说,“未来我们将继续提升锦鲤品质,让这条承载着中国文化吉祥寓意的鱼游得更远,游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而与此同时,更多的国际文化交流与服务贸易交易,正在服贸会这个大舞台上演。
记者:高莹 编辑:郑楚翘 校对:汤琪 摄影:高莹 剪辑:王瑶华 摄像:高莹
来源:热点情报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