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行去年给了一组数字:90后人均负债12.7万,其中47%花在“让别人觉得我过得好”。
“朋友圈晒的那杯星巴克,可能刷的是花呗。
”
一句话,戳破了多少人的体面泡沫。
虚荣消费像美颜滤镜,关掉那瞬间,全是负债的痘印。
央行去年给了一组数字:90后人均负债12.7万,其中47%花在“让别人觉得我过得好”。
说白了,假装有钱,比真没钱更烧钱。
装阔的尽头,是借钱APP的循环额度。
隔壁工位的小赵,月薪8K,鞋子必须AJ新款,耳机必须AirPods Max,连外卖都要点带“轻食”俩字的。
月底还不上信用卡,就拆东墙补西墙,年化18%的利息滚了半年,工资还没到账,短信先提醒“本期最低还款”。
他以为别人会羡慕,其实大家背地里都在猜:这次又是哪家平台救了他的急?
心气高到天花板,脚底却没踩实。
短视频里人均“30岁年入百万”,看多了真以为赚钱像点赞一样简单。
大学同学阿黎,辞职创业做社区团购,一上来就要“三个月覆盖华南”,结果仓库租在郊区,货车堵在城中村,第一批菜烂在手里,账面直接亏掉爸妈的养老钱。
创业失败不丢人,丢人的是把“想赢”当成“已经赢了”。
数据摆那儿:70%初创公司死在盲目扩张,连复盘的机会都没有。
“月光”不是潇洒,是财务裸奔。
银行调研说,60%的年轻人账户里撑不过三个月生活费。
不是赚得少,是漏得快:直播间一句“全网最低价”,就能让存款瞬间转移。
真正攒到钱的人,其实抠得可怕。
楼下理发师阿锋,五年存下首付,秘诀简单到发指——每天记账,烟从25块的芙蓉王换成11块的红塔山,一年省出一张机票钱。
他说得直白:“想买房,先戒掉‘及时行乐’的幻觉。
”
不学习的人,收入曲线是平的,通胀却是陡的。
IT培训班门口永远排长队,不是凑热闹,是怕被时代甩。
领英统计过,持续学习的人五年后收入平均涨30%,原地踏步的人,连工龄都救不了。
同事小慧,白天行政班,晚上上网课学Python,半年后跳槽数据公司,工资翻一倍。
她原话:“以前觉得时间不值钱,现在才知道,省下的追剧时间,都是未来的年薪。
”
财富自由不是终点,是一场和自己较劲的马拉松。
戒掉“给别人看”的消费,留下“让自己稳”的存款;把“我要赢”的野心,拆成“今天做完”的小事;把“以后再说”的学习,改成“每天十分钟”的打卡。
真正的有钱人,不是账户数字吓人,而是心里不慌。
别等下一个还款日才想起这篇文章。
关掉花呗,卸载三个种草APP,把今天的外卖预算减半,省下的50块先存起来。
一年后,你会感谢那个没被虚荣绑架的自己。
来源:街头邂逅旧时光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