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斯诺克英锦赛决赛夜,当24岁的赵心童以10-5击败比利时名将布雷切尔时,整个中国台球圈沸腾了。这个戴着黑框眼镜、打球快如闪电的西安小伙,不仅成为丁俊晖之后第二位捧起英锦赛奖杯的中国选手,更以“首位90后三大赛冠军”的身份改写了斯诺克历史。
2021年斯诺克英锦赛决赛夜,当24岁的赵心童以10-5击败比利时名将布雷切尔时,整个中国台球圈沸腾了。这个戴着黑框眼镜、打球快如闪电的西安小伙,不仅成为丁俊晖之后第二位捧起英锦赛奖杯的中国选手,更以“首位90后三大赛冠军”的身份改写了斯诺克历史。
有人说他是“天选之子”,有人说他靠的是“火箭附体”般的球风,但翻开赵心童的成长履历会发现——所谓一夜成名,不过是厚积薄发。
一、兴趣萌芽时,父母的选择比天赋更重要
1997年出生的赵心童,7岁那年偶然在街边台球厅看到一群大人打球。彩色小球碰撞的清脆声响,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西安男孩。当其他孩子还在沉迷动画片时,他最大的乐趣是踮着脚够台球桌,用比自己还高的球杆模仿大人的击球动作。
“当时亲戚都说台球是‘不务正业’,但我们看孩子是真喜欢。”赵心童父亲回忆,夫妻俩顶着压力把家里最大的房间改造成练球室,花3个月工资买下专业球台。这个决定在2004年的西安并不寻常——当大多数家长逼着孩子学奥数时,赵家父母选择尊重孩子的热爱。
正是这份支持,让赵心童的童年没有困在题海里。每天放学后4小时雷打不动的练球,周末跟着教练辗转各个球房切磋。母亲至今记得,有年冬天球房暖气坏了,儿子搓着冻红的手坚持打完20局,手指磨出水泡也浑然不觉。
二、职业路上,比技术更难练的是心态
2016年转入职业赛的赵心童,曾经历过长达3年的“至暗时刻”。2018年中国锦标赛,他在手握赛点的情况下被逆转,赛后把自己关在更衣室两小时;2019年世锦赛资格赛失利后,甚至萌生过退役念头。
转折发生在拜师“白旋风”吉米·怀特后。这位传奇球星教给他的不是炫技,而是最朴素的道理:“台球就像人生,越想赢的时候越要慢下来。”赵心童开始随身携带笔记本,记录每个对手的击球习惯,甚至研究场馆灯光对走位的影响。
2021年英锦赛对阵希金斯的关键局最能体现他的蜕变。当“巫师”用一杆精妙斯诺克逼入绝境时,赵心童没有选择冒险解球,而是耐心周旋了15分钟,最终抓住对手细微失误逆转战局。赛后技术统计显示,这场比赛的防守成功率比他以往提升了27%。
三、天才的秘诀,藏在日复一日的“笨功夫”里
赵心童的球风被称作“东方火箭”,出杆速度比奥沙利文还快0.3秒,但这种行云流水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训练:
精准度:每天500次中袋直线球练习,要求白球必须定在原地
体能:雷打不动的晨跑5公里,只为保持4小时高强度比赛的专注力
抗压:专门聘请心理教练模拟赛场噪音,训练中突然关灯制造干扰
2020年疫情封闭期间,他在深圳家中搭建简易球台,用手机直播给教练“云特训”。正是这段看似停滞的时光,让他的围球细腻度突飞猛进,为后来的爆发埋下伏笔。
四、站在巨人肩上,走出自己的路
“丁俊晖让我相信中国人也能打好斯诺克,而赵心童证明了我们还能打得更好。”央视解说员一针见血。不同于前辈们的稳健风格,赵心童将中国武术的“快、准、狠”融入台球:
对阵利索夫斯基时,他敢在关键球选择翻袋进攻
与霍金斯交手时,用一杆天马行空的K球破解僵局
决赛面对布雷切尔,连续三局单杆破百直接摧毁对手心理防线
这种充满想象力的打法,连奥沙利文都赞叹:“他让我想起刚出道时的自己,但更可怕的是他还有中国球员特有的纪律性。”
五、冠军之后,更大的棋局刚刚开始
捧起英锦赛奖杯后,赵心童没有像其他年轻选手那样庆祝,而是第二天就飞回谢菲尔德训练基地。面对“中国新一哥”的称号,他在社交媒体写下:“奖杯是起点,不是终点。”
如今的赵心童,依然保持着每天8小时训练量,房间里贴着克鲁斯堡剧院(世锦赛举办地)的海报。他说最大的梦想,是让斯诺克世锦赛冠军奖杯刻上中国人的名字。
从西安球房到英伦赛场,赵心童的故事里没有“躺赢”的奇迹。父母无条件的信任、低谷期的坚持、创新与传统的融合,才是这位“90后”冠军的真正密码。正如他最喜欢的那首歌所唱:“We are the champions——但成为冠军的秘诀,永远藏在那些无人喝彩的坚持里。”
当更多中国少年握着球杆走向世界时,赵心童的成长轨迹或许能给我们启示:比天赋更重要的,是尊重热爱的勇气;比技术更关键的,是永不言弃的坚持。这,或许就是中国斯诺克新一代的破局之道。
来源:荊雪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