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扎加藏布信号工区:逐梦,在离天最近的地方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1 19:00 3

摘要:海拔5000多米的青藏铁路唐古拉地区,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拉萨基础设施段扎加藏布信号工区的小伙子们,早已一次次穿梭于漫天飞雪中,重复着他们日复一日的信号设备检修维护工作,那沉默于雪地上的道道辙痕,清晰记载着他们风雪无阻的艰难跋涉。

海拔5000多米的青藏铁路唐古拉地区,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拉萨基础设施段扎加藏布信号工区的小伙子们,早已一次次穿梭于漫天飞雪中,重复着他们日复一日的信号设备检修维护工作,那沉默于雪地上的道道辙痕,清晰记载着他们风雪无阻的艰难跋涉。

深邃的高原,天空湛蓝,天地相连。呼啸的列车甩下海拔4886米的扎加藏布站渐行渐远,座落于车站北侧的扎加藏布信号工区似矗立荒野的一叶扁舟,再次陷入孤寂。白墙红顶的小院大门紧闭,告诉别人,这里的主人们已再次远行。站在线路俯瞰,工区院内,用道砟精心摆出的“扎根高原、奋战雪域”8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

扎加藏布信号工区成立于2018年12月,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信号工区,担负着唐古拉南、扎加藏布、雪马查3个平均海拔高达4900米车站信号设备的日常检修养护任务,10名小伙子平均年龄刚30出头,分别来自西藏、青海、湖南、广西、甘肃、内蒙等地,5人一组按月倒班,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集体。

扎加藏布藏语意为“灰白色草江”,“氧气吃不饱,风吹石头跑。七月飘飞雪,四季穿棉袄”这是对那里恶劣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由于地处羌塘草原,那里的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50%,年平均气温只有5摄氏度,被称作生命禁区。在那里,空手徒步,相当于在平原地区负重50多斤重物,就连简单的甩胳膊穿衣和俯身起身都会让人呼吸急促心跳加剧。

“以前在老家根本不知道会有高原反应,但真正领教过了,就知道它的厉害。”说起刚来扎加藏布的经历,来自湖南的莫文依然心有余悸。初到工区时,因难以抑制心中的好奇与兴奋,他在工区院子里玩起了随身带来的篮球,没想到,仅仅几个简单的跳跃后,他就立刻心跳气短脸色青紫,肺部和呼吸道像针扎般疼痛难忍。躺在床上,吸了一个多小时的氧气,他的身体才渐渐复原,高原的严酷,给每一个初来乍到的小伙子一个实实在在的下马威。

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天路》,让“00后”的内蒙小伙高明对高原心生向往。大学毕业后,他不顾家人劝阻,执意来到青藏铁路,开始了自己的高原之旅。流火的七月,他的老家兴安盟热浪翻滚酷热难当,但没想到,他刚报到的那个下午,一场冰雹过后,扎加藏布竟然飘起了雪花,他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而随之而来的严重高原反应,让他接连几个晚上头疼欲裂彻夜难眠,短短几天,他的嘴唇开始干裂脱皮,整个人瘦了一大圈,跟家人视频时,母亲心疼得直掉眼泪。

“当时真想打退堂鼓,回老家找份工作,但班组的大哥们对我特别照顾,看到他们无怨无悔的默默坚持,我就没有不坚持的理由。”采访中,高明目光坚定地说。

吾心安处是故乡。扎加藏布以高原特有的方式,接纳了这些来自五湖四海气血方刚的年轻人。在远离家乡和亲人的雪域高原,这群小伙子们一起学习业务、一起检修设备、一起操弄一日三餐,他们共同面对高原风雪,共同经历着从一名实习生到正式信号工,从一个初级工到中级工再到高级工的成长脱变。如今,他们中,3人已经成功入党,2人已经发展为入党积极分子,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工区创下连续7年无责任故障的安全纪录,先后荣膺段、青藏集团公司先进班组、模范职工小家以及全路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人迹罕至的高原戈壁,风雪成为四季的主宰。每一天,扎家藏布信号工区的小伙子们驱车奔波于唐古拉南和雪马查站之间,精心维护着36架信号机、40个轨道区段、26台转辙机等信号设备的安全稳定。日常巡视、“天窗”检修、故障处理、紧急除雪,这些繁杂艰辛的日常琐碎,填满了他们的晨晨昏昏,那嘶吼的朔风,飞舞的雪花,早已铅华成他们挥之不去的冰雪记忆。

2024年5月的一个黄昏,刚从唐古拉南站巡视回来,工长张晓忠接到段调度电话,雪马查站2号道岔曲线异常,需立即前往处理。

故障就是命令。顾不上吃饭,张晓忠带领着其他几个小伙子,马不停蹄赶往雪马查站。车子一上路,铺天盖地的狂风嘶吼着迎面扑来,风力掀起的沙砾和植物槁枯的残体像无数匕首锋利地削过车体,那种尖锐的摩擦挟裹着一股能穿透金属的震撼。一路上,几个人的大脑就像不断重复播放的影碟机,庖丁解牛般反反复复拆析着故障的种种可能性。对故障提前进行研判分析,这是工区沿袭已久的集体习惯。由于严重缺氧,大家紧绷的心弦似随时都将炸裂。等处理完故障回到车上时,他们一个个累得几乎要散架。

不料,半夜回去的路上,一场大雪突然而至。那条坑坑洼洼的简易便道很快没了原形,汽车在深不见底的暗夜里匍匐而行。快攀上一道小山梁时,车轮突然原地打滑动弹不得。几个人只好下车,踩着没脚的积雪拼命推搡。当车子终于驶过山梁时,小伙子们早已没了说话的力气,胸口似有一团黏痰壅滞,憋闷异常。唐古拉似一头饕餮猛兽,对生命的摧残无以复加。

铁路安全重于泰山,信号维护只是多维度、系统化安全保障措施中的其中一环。不论白天深夜,也不论暴雨倾盆、暴雪肆虐,当设备出现故障隐患时,信号工们分秒必争,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及时处理,为钢铁大动脉的畅通无阻保驾护航。

2025年4月8日晚22时许,张晓忠接到调度电话,说唐古拉南站3号道岔无表示,需组织人员前去除雪。道岔被称为火车的“方向盘”,降雪天气下,道岔尖轨与基本轨间容易夹雪,会造成道岔无法正常转换从而影响正常行车,给道岔除雪,成为他们一年四季的日常必修课。

“大家穿好棉衣,准备上唐南站除雪。”一声命令后,张晓忠立即带领工区4名小伙子,带着铁锹、扫把、除雪铲等除雪工具,顶着漫天大雪,火速赶往唐古拉南站。黑夜中,呼呼的风声,铁锹、铲子与道砟、钢轨的撞击声交织一起,对顶铁等工具无法触及的地方,他们蹲下身,用手指将积雪积冰一点点抠出。雪落了扫,扫了再落,小伙子们不停地在东西咽喉间奔波。凌晨5时许,雪花渐渐停落,踩着厚厚的积雪,拖着疲惫的身体,他们才踏上返回工区的路。此时,他们个个被冻得四肢麻木、面色僵硬。

“及时处理各种信号故障,确保列车安全正点,是我们工作的全部意义,不能有丝毫大意和怠慢。”张晓忠说。朴素的话语,折射出他们初心依旧的岗位情怀和职业责任,更是他们对“挑战极限、勇闯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最生动的诠释。工区成立至今,从未发生过一起因检修不到位、出动不及时导致设备故障或故障延时影响行车的现象。

在岗的一个月里,工长王富生每天都是早早起床,第一个来到工区,填写台账、分配任务、远程监测管内各站设备曲线参数,精准掌握设备运行状态,每一次,他都一丝不苟亲历亲为。多年的坚持中,工区管内哪个道岔曲线不稳,哪个轨道电路电压参数容易波动,早已刻在他脑海中。从2013年踏进铁路至今,他已累计完成2300余架信号机、480余台道岔转辙机的检修任务,保持着10多年责任故障零纪录的个人安全业绩,成为同事心目中的“大拿”。

“王哥对作业标准要求特别严,干活特别认真,而且技术特别好,有他在,我们心里就特别踏实,设备出现故障也不紧张。”青工陈占彪说。

“安全责任大如天,既然选择了青藏铁路,就要恪尽职守精检细修,设备稳定了,心里才踏实。”王富生说。

青春的字典里没有“退却”二字。逐梦高原的每一天,小伙子们背着沉重的工具包,重复着日常巡视、“天窗”检修、春检、秋鉴等繁重的工作,年轻的臂膀,肩负起行车安全的千钧重担。寒来暑往中,他们摸索出勤监测、勤巡视、勤分析的日常“三勤”工作法,对容易犯“高原病”的信号设备进行重点盯控,保证设备安全稳定;按照新老搭配的方式,在新老职工间结成一对一的业务帮扶对子,帮助青工熟悉业务提高技能;新职报到时,工长主动承担起“思政老师”,引导他们消除迷茫、转换角色,系好岗位第一粒扣子;设备分配时,党员抢先包保正线道岔、轨道电路等关键设备,为身边职工立标打样。

眼里有光,心中有梦。四季磨砺中,扎加藏布信号工区的小伙子们凝练出“风雪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的班组精神。冰雪肆虐的世界屋脊,他们逐梦而行,用青春的力量托举着钢铁巨龙平安飞驰。(通讯员:赵风斌)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西藏频道)

来源:西藏主要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