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谷雨”后,春雨腔调似又高亢了一些。我们的车渐渐驶近苍绿波涌的山脚下,文友秋水翁说,就快到“半隐居”了。我心问,不是要拜会文友吗?到什么“半隐居”?会隐士还是要见神仙?秋水翁读出了我脸上的疑惑,他用五秒钟长的招牌微笑示意:“到了,你就晓得啦!”秋水翁早前约过,
【巴蜀之地】 / 图:网络 /
“谷雨”后,春雨腔调似又高亢了一些。我们的车渐渐驶近苍绿波涌的山脚下,文友秋水翁说,就快到“半隐居”了。我心问,不是要拜会文友吗?到什么“半隐居”?会隐士还是要见神仙?秋水翁读出了我脸上的疑惑,他用五秒钟长的招牌微笑示意:“到了,你就晓得啦!”秋水翁早前约过,要去文友的新居聚一聚,大家热闹一下。我们几个文友常在网上互动,终究隔着文字的陌生,感觉没有晤面来得亲切,不约而同就想到来一次“奔现”!世人见面三分亲,何况我们文友之间?欣然定在“世界读书日”这天成行。来自射洪、仁寿、富顺、金堂、合川、温江等地的文友,早晚间隔十来分钟,陆陆续续都走到了汽车的导航目的地。院子很安静。房屋为竹林、茶树、樱花、蓝花楹等围绕。空气中胡乱荡着一些我不熟悉的花香。一栋新房,外墙整体呈浅棕色。屋檐边急速飞淌着雨滴,水滴声脆脆地响着,耳里响起阵阵旋律。一大丛白色的风车茉莉,倚在半人高木栅栏一角,花叶缀满水珠,晶莹剔透。半掩木栅门台阶前,一个女人支着天蓝色折叠伞,光着脚立在庭外,银铃般嗓音,抢在我们进院的脚步前,飞过来。“欢迎、欢迎、欢迎!寒舍今天生辉了。”秋水翁将他的大脑袋凑近我右耳,低声说,这就是 “半隐居”,那个文友就是湛蓝。
这就是那个拥有优美文笔的湛蓝?女文人和豪宅子,怎么看,都对不上号。一个纤弱身躯的女子,在如诗如画的青城山下、螃蟹河畔,靠自己努力打拼,硬是撑起一座庭院来!初次见面,手脚似不太听使唤。四目撞在一起,就算打了招呼。我用眼睛余光扫了扫独楼独院的楼栋,它用高大豪迈显示自己的不俗,分明不像那些半片茅屋、半排竹篱、一蓑草席组成的 “半隐居”啊!几年前,我与湛蓝在重庆文友巴山狼的文学群里结上缘。同在一个城,从未曾谋过面。读过湛蓝寄来的《樱花树下睡莲满缸》《我的月光》等个人文集以及她的其他文章。感觉文风质朴、文字隽永,字里行间如鱼游走的感情,真实可触。文如其人,其人和其文,拥有同一种美丽吧?那些清新文笔,跳跃着闪烁着她对生活和人生的观察与思考的。我只知湛蓝是个喜欢独处,喜欢独享天南海北风景的异乡人。讲真,我对文友湛蓝确实不太熟悉的,也不够了解。时常会拜读她的文字,感觉她有闲云野鹤的理想,有天马行空、独我沉醉的性格。我向文友秋水翁求解“半隐居”含义,他让我自己去找湛蓝求解说明。碍于情面,我压下了好奇的念头。客厅靠正墙处,实木书架上堆满各色书籍,以文学书籍为多。其他几个文友,他们之间似乎很熟了,争相忙着布置秋水翁要主讲“红楼梦”个人新解的视频直播场景。我在1994年就到访过都江堰的玉堂。那时,这里还是一派诗意盎然的田园胜景。若干年后,某大师一句“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道不尽千百年来,人们对成都“西山”这洞天福地承载的许多美好向往。我隐约记得有个女文学前辈,在青城某处建有书院或禅院之类的一个好去处。好去处附近,晨钟暮鼓、梵音清唱,常穿过树林来相伴随。这文学前辈,离群索居,落得自个儿晨读书、晚抚琴,左手揽月、右手写诗的状态。闲时梳台插花、忙时庭院煮茶,在自然怀抱里吟风弄月,成就一道“全隐式”悠悠然风景。本地也有许多文化人,隔三差五,就要去拜一拜、会一会这位前辈的。大伙是不是想从前辈那里讨得对世俗藩篱逃离、对回归自然追逐的真经,我不得而知。湛蓝文友在位于道教发祥地的青城山下,谋得一隅归心养老地,个中缘由也不是我这素味平生的人所能理解的。
稍显拘谨的我,独自四下打量这座院子。靠旋转楼梯墙面,挂着一幅书法条幅,上书三个斗大的汉隶“半隐居”。书者的毫尖功底,在勾捺的笔锋藏锋中若隐时现。好马配好鞍。一栋好屋,自是需要配上几幅好字好画的。认字容易、解义难,高深的“半隐”拉住我的思维。文人雅士,常会为自己的居室或书斋取个富有诗意的雅号,它代表主人的生活情趣和价值观的取向。南宋的张栻,他有个弟弟叫张枃。张枃在担任袁州太守时,建有一斋亭。张栻特意为此斋取名叫“隐斋”。“隐斋”二字寄托着一代理学大师对生活志趣的态度和哲学祝愿。林语堂将自家书斋取作 “有不为斋”,实则是在“无为”中追求一份幽默的 “有为”。湛蓝热爱旅行、爱好写作、喜独处、喜品茶,反观她的香落尘外,再见她神情和举手投足间,实有一种当代人鲜有的与世无竞的静气,用“半隐”来表白她进可入世、退可出世的自在心志,倒颇有几分相宜。想必她的书法朋友是懂她的,居道教圣地,信手题“半隐居”三字来相赠。记得坡翁诗歌中,有“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句子。个人认为“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代表着苏东坡的三种理想追求。琴有礼乐之意,教人正心纯化;酒代表着生活的喂养,给人愉悦和陶醉;云则寓意着思想无拘无束、恣意行走。“半隐”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半”代表湛蓝对生活的追求程度有分寸?“隐”代表她的心境如白云悠远?“居”代表着她对生存状态的满足?我觉得湛蓝并不满足她个人肉身的寄居暂住,她的灵魂趣味世界早已跳出三昧的桎梏。白居易在诗歌《中隐》中曾说:“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苏东坡也说过,“未成小隐成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苏东坡是借典化用了白乐天的“中隐”吧?苏东坡愿将自己放逐在山林,追求须臾清闲,安放灵魂。他们间隔数代的“中隐”, 含义或许相同。依我看来,古人的“中隐”,何尝不是今天湛蓝们的“半隐”?
世人常说 “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多为挂在嘴边的话,说说而已,真正选择做一名隐者时,殊为大不易。“隐士之父”是巢父,巢父的故事到今天还在流传。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多次辞去谋生养家的营生工作,选择做个高傲隐士,似为 “真隐”,内心的真实想法,陶渊明自己才最清楚了……不知什么时候,湛蓝已沏好一壶新茶。几个文友略微咂口啜饮,就感叹我携的新春茶香气在唇齿回旋,舌尖上布满甘醇鲜爽。仁寿的康老师说,新茶滋味荡涤了我周身的俗气。富顺的程老师,忙前跑后布场景,也接上话头说,朋友相聚“半隐居”,偌大房间多了生机和人气。温江的周老师,带来一大束开得炽烈的芍药,在水槽边捣鼓半会儿,将芍药插入一尊复古青瓷瓶,放置在原木大板桌上,雍容华贵,果不输牡丹。独立的厅里,花香、书香、茶香交融一起,久久没散。秋水翁主讲的“红楼梦”视频直播节目进行了一个多小时,据说视频里跟帖者众多,好评如潮、反响不错。湛蓝说,这是“香落尘外”网络文学平台第一次在“半隐居”举办视频直播。掌声响起。大伙意犹未尽,纷纷夸赞秋水翁,要赶紧准备开播第二期视频,约时间又聚在“半隐居”。看来,文友们被“半隐居”的环境勾了魂。我继续沉浸在“半隐”的世界。我想“半隐”应该体现了道教的哲学思想、体现了隐士的中庸态度,它既想表达主人对现世的努力拼搏态度,又表达自我的内心升华观照。“半隐”或许体现了湛蓝的人生哲学态度。这是她将新居取作“半隐居”的缘由吗?湛蓝还有一个身份是作家,她将文学爱好坦坦荡荡地变作了安顿自己身心的最佳途径。有人说,文学是孤独者的事业。有人说,作家是社会的良心。湛蓝没有将情感封闭在书斋中,而是选择走进苍生众生的生活,去体悟凡卒走夫、士农工商们对生活挣扎的呐喊。湛蓝不只是关注自己、还关注着身边许多人的生存状态。她的文字满溢着悲天悯人、慈悲喜舍的情愫。湛蓝抱着一个出世者的态度,在交友、在品茶、在写作、在隐居。湛蓝的谋生手段并非仅仅靠文字写作,文学只是她的分外爱好。我相信她的文学常青树会在“半隐居”里,经过新环境的一番孕育后,会开出许多新枝来,正如“竹外一枝斜更好”风致的绵延留白。我们几个现代文朋好友,偷得半日清闲,在“半隐居”里拍直播、谈文学、聊生活。从陌生到认识、从相识到渐熟,朴实真诚的情感在彼此的眸子中流露传递,给人印象很深。雨,竟然停了。
布谷鸟在树上,唱起一浪高过一浪的歌。我们走出院子,在小区里随意行走,看风景。“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随人看桃花。”相互熟悉后,湛蓝说,“我一时半会也说不清我对‘半隐居’的理解。让你猜疑了。”同行康老师,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研究者,学术造诣还颇高的。他追上了我,向我讲述他的看法,“半隐居”真是一个洞天福地的养老好居处。“不定,我会选择与湛蓝这样的老师为邻。”康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而我始终认为“隐居”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它并不注重外在的表现是繁华还是典朴、是喧嚣还是静谧。在文学大咖面前,从字面意思去姑妄理解“半隐居”,去解读文友们的价值追求,终究是我的幼稚和浅薄。我们一行继续在小径上漫步,轻松聊着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每个人心底,或许正微漾着对“半隐居”生活的某种渴望。白云悠悠,望青城;汤汤江水,意幽幽。树丛深处小鸟啼音,春蝉鸣声交织响起一起。我第一次到都江堰,也是30年前的陈年旧事,道教圣地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我看见那幅美丽画卷,又一次出现在面前。那一天,2024年 “世界读书日”。我这个俗庸之徒,选择与几个文化人一道在“半隐居”度过半日时光。我很幸运,也很喜悦! 2024年6月15日,灯下急就。
*往期文章回顾:成都专栏│应缘茶人│关于清水河城市公园巴蜀之窗 | 应缘茶人| 谁家燕儿衔新泥
杨秀康: 那些根植于泥土深处的情感 —读湛蓝先生散文集《我的月光》后
来源:香落尘外作伴结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