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双脚丈量历史的重量:一堂108里思政课的启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5 06:17 1

摘要:当银川平原的春风吹绿贺兰山麓时,宁夏固原市2300余名中学生正用双脚丈量着108里崎岖山路。这场被网友称为"现代小长征"的徒步扫墓行动,在无人机镜头下蜿蜒成一道流动的青春长卷。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在秦岭深处望向西北,看见的不仅是黄土高原上的跋涉身影,更窥见了新时

当银川平原的春风吹绿贺兰山麓时,宁夏固原市2300余名中学生正用双脚丈量着108里崎岖山路。这场被网友称为"现代小长征"的徒步扫墓行动,在无人机镜头下蜿蜒成一道流动的青春长卷。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在秦岭深处望向西北,看见的不仅是黄土高原上的跋涉身影,更窥见了新时代思政教育的破局密码。

一、走出教室的教育革命

在应试教育依然盛行的今天,这场特殊的研学旅行犹如一记重锤。当城市学校为保障安全取消春游时,固原的师生们却在清明时节背上行囊,用八小时徒步完成对烈士陵园的朝圣。起泡的脚掌、结霜的鬓角、互相搀扶的身影,这些鲜活的成长印记,远比试卷上的标准答案更有说服力。正如陶行知所言:"生活即教育",在翻越海拔两千多米的黄峁山时,"坚韧"不再是作文里的修辞,而是少年们背上真实的汗渍。

管理者三令五申要"创新思政课形式",但多数学校仍困在说教式教学的窠臼里。固原教育者的智慧,在于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可触摸的生命体验。当学生在日记里写下"终于懂得红军翻越六盘山有多难"时,那些沉睡在课本里的历史片段,就这样被脚步唤醒成流动的精神血脉。

二、黄土高原上的精神共振

这场行走的思政课暗含着精妙的空间叙事。从学校到任山河烈士陵园的108里路,既是地理距离的丈量,更是历史纵深的穿越。学生们踏过的沟壑,曾留下红军西征的马蹄印记;擦拭的墓碑,镌刻着解放宁夏的烽火记忆。当《清平乐·六盘山》的诵读声在群山中回荡,21世纪的少年与1935年的革命豪情在时空中产生了量子纠缠。

在陕南的课堂上,我常为如何让00后理解红色精神而苦恼。固原的教育实践给出了答案:让年轻的生命与历史现场对话。当城市孩子在虚拟世界用指尖滑动历史时,西北少年正用满脚血泡感知先辈的艰辛。这种沉浸式教育产生的精神震颤,远胜于任何精致的PPT课件。

三、行走中重构教育本质

这场行走的深层价值,在于重构了教育的时空维度。当应试教育将学生禁锢在50分钟的课时网格里,108里征途却打开了无限延展的成长空间。师生同行中自然流露的关怀,远比班会课上的德育灌输更动人;分享干粮时的默契,比"团结友爱"的标语更具象。这些在行走中自然生长的品质,正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

在安康的山区学校,我们常困惑于如何开展有温度的思政教育。固原的案例启示我们:教育的真谛不在精装修的"智慧教室"里,而在祖先走过的山路上。当珠三角学校为春游安全争论不休时,西北教师用登山杖为学生撑起了一片成长的天空。这种回归本真的勇气,恰似古希腊"散步学派"的教育哲学——真理永远在行走中显现。

站在秦岭与六盘山之间的教育现场,我看见不同的教育方式。固原的师生用108里山路证明:最好的思政课不在考纲里,而在大地深处;最深刻的生命教育,永远需要带着山风的凛冽与历史的体温。这或许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密码——当年轻的生命与先辈走过的土地血脉相连,精神的火种便永远炽热。

固原市的思政课值得学习。

来源:神州教育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