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知!7个易引发糖尿病的习惯,很多人全中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1 17:56 1

摘要:你有没有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突然被查出血糖偏高?有些人年纪轻轻,体重也不算胖,平时看上去挺健康,但一体检就被医生摇头叹气,说已经是糖尿病前期,甚至直接就是糖尿病。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突然被查出血糖偏高?有些人年纪轻轻,体重也不算胖,平时看上去挺健康,但一体检就被医生摇头叹气,说已经是糖尿病前期,甚至直接就是糖尿病。

很多人听到这个结果都很懵,心里还嘀咕:我又不爱吃甜食,怎么就得糖尿病了?其实,糖尿病可不是“吃糖吃出来的”,真正让人中招的,往往是一些你自己都没察觉的生活习惯

这些习惯看上去没什么大问题,但长期下来,就像温水煮青蛙,让血糖悄悄“失控”。

下面这7个习惯,很多人不知不觉就中了招。你看着不一定觉得严重,但如果你每天都这样,糖尿病可能真的就在不远处等着你。

有些人早上赶时间,干脆直接省略早餐。还有人觉得不吃早饭反而能“控制体重”,但这其实是个大误区

长期不吃早餐,会让身体进入应激状态,胰岛素敏感性会下降,导致血糖波动更大。等到午餐时暴饮暴食,血糖像坐电梯一样忽上忽下,胰岛功能越用越差。

而且不吃早餐还会让你在下午更容易嘴馋,控制不住地吃零食,恶性循环就开始了。研究发现,不吃早餐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明显升高,而且更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

别以为晚睡只是“熬点夜”,其实对血糖的伤害比你想的要大得多。睡眠不足时,身体会分泌更多的皮质醇,这是一种让血糖升高的激素。

久而久之,身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血糖调节机制就会紊乱。

有研究表明,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比正常睡眠者高出约28%。而且睡得晚、睡不好,也容易让人食欲增加,尤其是对高热量、高碳水的食物格外“来电”。

说白了,你越熬夜,越容易吃胖,还越容易把血糖吃高

现代人最常见的状态就是:白天坐办公室,晚上躺沙发,出门靠车,哪还有什么体力活?可问题也正出在这。

缺乏运动会让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胰岛素原本是帮你把血糖“搬”进细胞里当能量用的,但你越不动,肌肉越懒得“开门”,血糖就只能在血液里打转——结果就是血糖升高。

而且肌肉是糖分的“仓库”,动得越少,仓库越小,糖就越容易堆在血里。长此以往,糖尿病就找上门了。

吃饱了就躺着,听起来挺舒服,但对血糖来说,这是噩梦的开始。

饭后是血糖升高的高峰期,如果你这个时候立马坐着或者躺着,身体消耗能量的速度变慢,血糖下降也变慢,血糖就在高位停留的时间更长。

哪怕只是散步十分钟,都能明显降低餐后血糖的峰值。相反,饭后一屁股坐下刷剧、玩手机,时间长了,胰岛细胞就越来越吃不消,等到你发现问题,可能已经是糖耐量异常了。

很多人觉得自己没吃多少糖,但其实,一杯奶茶或者饮料,糖分就已经爆表了。而且这类饮品往往还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人工添加剂,对胰岛功能是多重打击。

更可怕的是,这些饮料不像饭菜那样容易产生饱腹感,你喝下去的热量,身体根本来不及消耗。血糖一下飙升,胰岛素跟着疯狂分泌,长此以往,胰岛功能就像被过度使用的机器,越来越迟钝。

不要小看这一杯奶茶的“破坏力”,哪怕一天只喝一杯,长期下来都可能让血糖出问题

很多人不知道,情绪其实和血糖波动密切相关。生气、焦虑、紧张这些情绪,都会让身体分泌出肾上腺素皮质醇,这些激素会让血糖迅速升高。

尤其是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人,身体会一直处于“亢奋”模式,胰岛素的工作就越来越吃力。久而久之,就可能发展为慢性胰岛素抵抗

所以说,控制情绪,其实也是控制血糖的一种方式。情绪稳定的人,身体代谢也更稳定。

有些人不吃甜食,但却特别爱吃咸的、辣的、油的,尤其是各种加工食品精制面食米饭粥类,这类食物升糖速度特别快。

精制碳水就像是“速效炸弹”,一吃下去,血糖立刻飙升,身体为了降血糖,只能拼命分泌胰岛素。时间一长,胰岛素就“干不动了”,血糖也就越来越失控。

而且口味重还容易让人吃得多,特别是下饭菜、腌制品、外卖食物,不知不觉就超量,热量、糖分、脂肪一起超标,血糖自然就高了。

其实,糖尿病可不是胖人的“专利”。有一种人叫“隐性肥胖”或“代谢肥胖”,体重正常,但脂肪堆积在内脏周围,尤其是腹部,这样的人胰岛素抵抗更明显,更容易发展为糖尿病。

这类人平时不注意饮食,不爱运动,肝脏脂肪多肌肉量少,再加上上面提到的那些坏习惯,糖尿病找上门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你已经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就要提高警惕了:

空腹血糖在6.1到7.0之间,或餐后2小时血糖在7.8到11.1之间,属于糖尿病前期;

体重正常但腹部肥胖,腰围超标,女性超出80厘米,男性超出90厘米,就属于“代谢性肥胖”;

家族中有人患糖尿病,尤其是直系亲属,要格外注意;

喜欢吃精制主食、饮料多、运动少、作息紊乱的人群,都是高危人群。

糖尿病可防可控,但前提是你得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别等到体检结果出来才开始慌,平时多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该吃吃、该睡睡、该动动,身体自然会给你好反馈

不管你有没有糖尿病家族史,只要你中了上面的几个习惯,就值得警惕。

要知道,糖尿病不是一夜之间来的,而是你每天的生活方式,一点一滴“养”出来的。

别等血糖飙了才回头,到那时候,再好的药也只是“控制”,而不是“治愈”。

血糖这件事,早防胜于晚治。别再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了。

1. 黄建始,唐朝枢,李光伟.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 315-409.

2. 王丽,张守仁. 睡眠时间与糖尿病患病风险关系的研究进展.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43(2): 234-238.

3. 朱世宏,李晓燕. 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趋势分析:基于2010-2020年多项研究的系统综述. 中华内科杂志,2023,62(3): 174-180.

声明: 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部分故事情节为方便理解而虚构,信息参考了权威医学资料与专业知识,但不代表个体化诊疗建议。如您有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来源:十八健康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