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揭牌!这一领域,青岛正在加速聚集产业动能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1 17:35 1

摘要:9月11日,市委书记曾赞荣,市委副书记、市长任刚会见了浪潮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邹庆忠一行。会见后,曾赞荣、邹庆忠共同为浪潮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浪潮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继永,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党工委书记邢占军,市领导王波、宋明杰、张元升参加活动。

【QMG青岛广电·回澜听涛出品】

聚焦人工智能,青岛再次迎来新动能。

9月11日,市委书记曾赞荣,市委副书记、市长任刚会见了浪潮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邹庆忠一行。会见后,曾赞荣、邹庆忠共同为浪潮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浪潮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继永,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党工委书记邢占军,市领导王波、宋明杰、张元升参加活动。

根据公开信息,青岛浪潮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位于崂山区,由青岛市、浪潮集团、山东大学联合共建,旨在打造世界一流的人工智能科研单位和成果转化平台。

如今,人工智能正在引领新一轮的产业变革,算法创新速度加快、算力驱动作用明显、数据规模效应突出,正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赋能社会发展。城市发展也在产业变革中迎来新的机遇。

作为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承载地,青岛将人工智能作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优先发展的两大先导产业之一,并在智能家电、智能制造、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承担AI落地应用先行先试的使命。

从空间布局来看,依托人工智能产业园的集群效应,青岛已形成以崂山区人工智能产业园为主承载区,西海岸新区光谷软件园、市南元宇宙产业创新园等为特色承载区的“一核多点”发展格局。

人工智能,正是青岛“走在前、挑大梁”的产业风口。

01 龙头聚集,产业成势

聚焦人工智能,浪潮与青岛还有更多合作。

不久之前,浪潮智慧科技与励图高科携手成立的合资公司——山东浪潮智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在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完成注册,将构建智慧海洋领域“技术+场景”双轮驱动的创新模式,助推海洋经济向智能化、信息化、生态化方向全面升级。

落地青岛、扎根青岛,是包括浪潮在内,许多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企业的共同选择。

聚焦“AI+制造”的创新奇智,自主研发了国内首款面向制造业的工业大模型“奇智孔明AInnoGC”,累计服务超过1200家企业客户;

专注于计算机视觉算法的极视角,开创了AI算法商城模式,已聚集超40万算法开发者,积累1500种大小模型算法,覆盖100多个细分行业,算法SDK数量国内最多;

中科曙光将“全球研发总部基地”落在青岛,并打造了“海之心”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曙光数创(青岛)产业创新基地等项目,将聚焦海洋等垂直领域大模型开发建设与青岛深化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青岛本土龙头也依托各自的优势资源、产业积累,精准切入了人工智能赛道。

海尔旗下的卡奥斯作为工业互联网平台代表,自主研发的“轻量级”工业大模型COSMO-GPT,为给工业领域提供更普适的智能服务;

同样属于海尔旗下的海纳云,构建起“城市安全大模型”,发挥出强大的跨场景、跨部门、跨行业数据融合、协同能力,成果已在青岛、济宁、合肥等20多个城市落地。

图源:赛文交通网

深耕智慧交通和智慧建筑的海信网络科技,于今年4月推出面向城市交通行业的垂域大模型——“海信通途大模型”,深度赋能交通指挥调度、安全防控、拥堵治理等关键场景,目前已在青岛、武汉、镇江等多个城市开展应用……

在人工智能的诸多细分领域,青岛都已经聚集起了领军企业,如专注于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的国华(青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研发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首个垂域人工智能大模型的青岛城市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人形机器人“夸父”的乐聚机器人,搭建语言类大模型的自然语义(青岛)科技有限公司……

目前,青岛人工智能产业规上企业超过300家,2024年营业收入突破720亿元,青岛市人工智能集群也入选2025年山东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青岛的发展目标,是力争到2027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1200亿元。

02 崂山成为AI高地

如果梳理青岛聚集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就会发现很多企业都将注册地选在了崂山区,崂山区已经成为青岛乃至全省人工智能优质资源聚集的产业高地,2024年全区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350亿元,一批颇具代表性的落地成果从崂山区走出:

第六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上,能实现灵活双腿行走、精通80多种语言的人形机器人“夸父”与全球总裁们互动,“夸父”的缔造者正是来自崂山区的乐聚机器人;

位于崂山区的自然语义自主研发的轻量化大模型“欧拉”今年通过中央网信办备案;

雷神科技新品AI智能眼镜接入DeepSeek架构,支持音乐播放、拍照录像等功能,这是“AI+虚拟现实”的典型案例;

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通过AI大模型筛选分子、预测毒性、模拟临床,提升海洋医药研发效率与安全性,这是“AI+海洋生物医药”的生动实践……

作为青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园区载体,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同样位于崂山区。

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是山东省首个大规模普惠人工智能算力集群所在地,核心设施包含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与“海之心”计算中心。根据青岛市大数据局数据,截至去年12月,青岛算力总规模达到4100P,规模全省领先,赋能企业数量超3.6万家。其中,位于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的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是山东首个上线运行的普惠性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目前平均负载达到60%左右,峰值已达87%。

崂山区今年也将继续加快布局数字新基建,力争全区算力规模突破2600P,满足崂山区乃至全市重点发展的海洋大模型、工业大模型等垂直领域日益增长的算力需求。

目前,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已聚集中科曙光、歌尔微电子、国创智能家电等重点企业3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54家,产业园2024年实现营收220亿元、同比增长30%。引育了37个行业垂域大模型,16个行业垂域大模型入选全省大模型重点产品库。

03 发力人工智能的“青岛行动”

作为国内最早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城市之一,青岛早在2014年就率先制定人工智能推广应用支持政策,并不断根据发展需求完善更新,推动创新资源和场景优势不断与人工智能的发展需求相融合。

根据《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青岛将紧扣“创新能力”“集群发展”“技术体系”“应用场景”四个关键题眼,聚焦算力设施“强基”行动、算法模型“铸魂”行动、数据要素“提质”行动、核心产业“固链”行动、创新平台“领航”行动、产业生态“聚力”行动、场景应用“赋能”行动等七大行动,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集聚区。

青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发力点,在于应用。

正如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科技发展处处长王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言:“60多年来,人工智能经历了数轮起落,均兴起于技术突破、衰于脱实向虚。”

在青岛的一汽-大众的智能制造工厂,人形机器人以工业级精度完成质检;在海尔灯塔工厂,0.1毫米精度的机械臂重塑生产流程;在海洋领域,“琅琊”大模型实现全球海洋变量的精准预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青岛还将海洋特色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围绕28个海洋产业梳理出近百个应用场景,使海洋AI模型在细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青岛还常态化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机会清单征集和发布工作,青啤、澳柯玛等8家市属企业开放应用场景24个,为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应用提供试验场。青岛的目标是到2026年,培育推广200个“人工智能+”典型示范应用场景,争创国家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示范基地。

为了鼓励支持更多企业“用好”人工智能,青岛还积极落实人工智能“算力券”奖补政策,鼓励开展算力、算法、数据协同创新,降低算力使用成本以及算力消耗水平。

根据钛媒体集团联合火石创造和京东集团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城市竞争力排行研究报告》,北京属于第一梯队,深圳、上海属于第二梯队,青岛与广州、杭州等城市位列第三梯队。

在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之中,青岛正在抓住AI机遇!

来源:蓝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