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我与10岁的女儿聊“生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5 07:40 1

摘要: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是拜祭祖先的时候。女儿小时候,我常常带她去拜山,女儿有时候会害怕,经常发问:人会不会死?为什么要死呢?死了要去哪里呢?我们可以不死吗?”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是拜祭祖先的时候。女儿小时候,我常常带她去拜山,女儿有时候会害怕,经常发问:人会不会死?为什么要死呢?死了要去哪里呢?我们可以不死吗?”

在孩子教育上,我认为“因势利导”很重要,我也常常借助生活的特定时机与孩子交流价值观的话题。我想,在清明时节,告诉孩子正确的生死观,消除她对死亡的惧怕,是再合适不过了。

以下是我们父女九年日记交流中有关“死亡”的探讨。

亲爱的爸爸:请你以后每天晚上写上日期,行吗?请回信。爸爸,我的数学成绩单夹在这本书里,请你看一下。

爸爸,今天拜爷爷的时候,我有一个想法,令我很害怕。那就是一年过得很快,每个人都会老,老了就会死,你们会死吗?我不想你们死。

女儿的日记

孩子舍不得离开父母,这是天性。但是我不能对孩子撒谎说“孩子,我永远不会离开你”。即便这是善意的谎言,但对培养孩子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生命没有一点好处。我选择诚实回答她:

小朋友,每个人都要经历从小到大、从幼到老,从生到死,因为这是人类的规律。所以在有生之年,我们要好好珍惜。

当一个人离开世界,就会失去一切。但当一些人离开时,却会留下一些令人佩服的东西。可能是他的品格,可能是他对社会的贡献,也可能是他的事迹,还可能是他的财富,等等。

总之,一个人在世上,一定要为社会做一定的贡献,一定的付出,才能是一个成功的好人!

所以,小朋友要好好念书,将来为社会做贡献,对社会要有一定的责任感,人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没有才干,不能为社会服务。

古有话:人会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请你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请回信!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这是小学课本早已出现的句子,但孩子往往不能理解,因为在课堂上不能给孩子提供生动的生活情境。我接着对孩子说:

你能记得爷爷的名字吗?爷爷的爷爷呢?太爷爷距离我们不过几代,但我们已然完全不知道他们,但是,为什么大家都记得孔子呢?孔子可是距离我们2500多年哦。说近一点,孙中山、毛泽东为什么我们能记得呢?请你思考。

女儿虽然年纪小,但她也有了自己的思考。我也总是不断地向她发问,希望她能做一个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

亲爱的爸爸,人会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当一个人死的时候,可能这个人为国家贡献过,也可能这个人一点都没有为祖国贡献过。

爸爸,我今天在电话里说过考试,98分,真美!不过我想其实有很多同学都羡慕我,我也不用说自己差,但是我也有一点粗心大意,你说对吗?请回信。

我自己小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外公去世的时候,送他的人很多很多。这让我很有触动。因我外公是中医,又是善人,帮过许多人。

那时我便暗想:“长大后一定要做个有能力帮助别人的人,当自己离开的那一天,也会像外公那样有很多人送了”!

后来出来社会,我当了十几年医生,对病人悉心呵护,病人走不动,不能来医院,我也常常到他们家会诊,也从没收过病人的红包。“责任、尊严”始终是我的做人、工作的准则。

我把这段经历告诉女儿,再在日记本上鼓励她说:

小朋友,粗心大意是你的敌人,请把它消灭。

小朋友,你对上面句话的理解,大致可以。死是每个人都会遇上的。死要死得荣光,为祖国,为社会,为人类,而献出自己的生命——便“重于泰山”。

为个人利益,自私自利,损害社会,出卖祖国而死的,便“轻于毫毛”。希望你用心读书,将来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

与女儿探讨“死亡”问题,至此告一段落。

我对孩子的教育,不主张“棍棒”,我始终宽松地让孩子自我成长。所以有朋友说我的教育方式“有点放纵”。

其实不然。能够淡定宽松地面对孩子的教育,需要底气。而我的底气则来自于坚持9年的每天晚上与孩子的笔尖沟通。

通过沟通,我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态度、思想品格和内心世界,并能及时地“因材施教”,从而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品格、良好的世界观。

我可以自豪地说,与孩子交心交流,是做父母的一种幸福。

来源:广州女性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