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初入胜者时的腼腆少女,到如今在《胜者少年特训营》中从容领队的助教老师,她的故事恰似一颗种子破土而出的历程,既有向下扎根的笃定,亦有向上生长的力量。
在胜者教育,总有一些身影以独特的光芒诠释着成长的真谛。陈美彤同学,便是这样一位用坚韧与智慧书写蜕变篇章的“追光者”。
从初入胜者时的腼腆少女,到如今在《胜者少年特训营》中从容领队的助教老师,她的故事恰似一颗种子破土而出的历程,既有向下扎根的笃定,亦有向上生长的力量。
接下来,让我们走近这位“追光者”,聆听她如何将教育的光热转化为照亮他人的星火。
Q1 如何与胜者结缘?
说起我与胜者的故事,还得从我姐姐说起。七岁那年,姐姐率先踏入胜者教育的课堂,父母目睹她短短数月间在性格塑造、目标管理和实践能力上的显著蜕变后,毅然决定将我也送到胜者学习。那时的我,带着对未知的好奇与忐忑,开启了人生中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
初入胜者时,我被其独特的教学方式深深吸引。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填鸭式教学,这里通过沙漠徒步、军事特训等沉浸式体验课程,将“主动出击”的基因植入每个学员的生命中。
记得在沙漠,当烈日炙烤着黄沙,张益铭老师那句“真正的成长始于迈出舒适区的第一步”的箴言,让我在想要放弃时依然选择坚持前行,这种突破自我的体验,成为我理解“胜者精神”的启蒙密码。
在张益铭老师“内驱力培养体系”的浸润下,我逐渐从被动接受者蜕变为自我成长的掌舵者。他独创的“胜者少年163模型”通过天赋测评,精准定位我的逻辑思维优势,再配合“目标引擎”训练法,教会我将宏大理想拆解为每日可执行的小目标。
这种科学化成长路径的设计,让曾经那个遇到难题就逃避的小孩,开始学会用“问题解决者”的思维面对挑战。
更令我感动的是,胜者教育对家庭关系的重塑。通过系列家长课程,父母从传统的权威角色转变为成长伙伴。
他们开始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与我对话,学会在家庭会议中倾听我的想法,这种双向滋养的教养模式,让我们的家庭氛围从单向说教转变为共同成长的沃土。
如今回望这段成长历程,胜者教育为我搭建的不仅是能力提升的阶梯,更是价值观塑造的熔炉。在这里,“荣誉、勇气、尊重”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活动中的团队协作、“财赋”课程里的商业思维启蒙,潜移默化融入血脉的精神基因。
这段始于家庭期待的教育旅程,最终成就了超越预期的自我蜕变。这或许就是胜者教育“点燃内心火焰”理念最生动的诠释。
Q2 是什么原因让你选择在假期回到胜者做助教老师?
在胜者学习十几年,这段旅程于我而言既是自我突破的修行场,也是照见成长的镜子。
当站在课桌前,看着学弟学妹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期待,我忽然读懂了当初选择担任助教的初心,那不仅是对知识的传递,更是对自我的唤醒,也是对“曾经的我”最温柔的回应。
初次当助教,我完全是个手足无措的新手。助教培训那会儿,我手心直冒汗,满心担忧。既怕无法带领小组的学弟学妹们拿到冠军,让他们难过失望,又怕面对他们请教的问题时,自己讲解得不够清晰,不能让他们真正理解。
但当看到学弟学妹们,课上认真学习、活动中投入满满,课下热情互动时,那些曾经的焦虑突然消散了。
那一刻我猛然意识到,原来担任助教老师所带来的快乐,远比坐在教室里听课更让我“心跳加速”。只因我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将胜者教育中所学的知识,融合自身理解与经历,转化为饱含温度的实用“干货”传递出去。
这些年,我在胜者的训练中完成了从“被引导者”到“主动探索者”的蜕变。
曾经那个遇到难题就退缩的女孩,现在会主动在沙盘模拟中分析战术漏洞,曾经总抱怨“学什么,用不上”的小女生,现在能和学弟学们讨论“如何优化财务分配”。
这些改变不仅让我在课堂上的表达更自信,更让我懂得:所谓“助教”,本质上是把自己走过的路变成照亮他人的光。
当我站在学弟学妹面前,讲述当年在《沙战》课程上坚持徒步的经历,讲述张老师那句“失败是成功的勋章”的道理时,那些曾经让我害怕的"脆弱"、"犹豫",都变成了能坦然分享的故事。
更珍贵的是,做助教时,当我看到课堂上原本胆小、不自信的学弟学妹们,鼓起勇气举手发言,或是下课后跑来问我“老师,我今天有没有进步”,我总会想起自己初入胜者时的样子。原来,我们都在同一条路上,只是所处位置不同。
作为曾经的学员,我早已褪去了青涩的外壳,而当成为助教时,我又重新获得了“引导者”的身份。这种身份转换里藏着最动人的力量,我不仅在教别人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更在帮曾经的我,完成一场迟到的成长。
现在,我依然保持着担任助教的热情。因为我知道,每一次站在讲台上,都是在和十年前的自己对话,每一次弯腰倾听学弟学妹的心声,都是在续写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
而胜者教育教会我的,从来不是某个具体的技能,而是"看见自己"的能力。看见曾经的不足,也看见未来的可能。这或许就是我愿意一次次担任助教的原因,因为我想做那个既见证过成长的自己,又愿意托举他人向前的引路人。
Q3 在胜者有哪些收获?
在胜者的成长历程中,我收获的不仅是技能提升,更是一场从内到外的蜕变革命。那些看似很难的瞬间,如今都成为照亮人生的勋章,而最珍贵的收获可浓缩为三个维度的觉醒:
第一点,我觉得是抗挫力的培养。《沙战》课程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当烈日炙烤着沙漠的砾石,我又累又热时,老师那句“真正的冠军不是跑得最快的人,而是最晚放弃的人”在耳边炸响。
想要退出时,我突然想起张益铭老师在《人生战略》课上分享的案例,一位截肢登山者用钛合金义肢征服珠峰的故事。这种“向死而生”的信念支撑我咬牙走完最后的两公里,当冲过终点线时,我忽然读懂,原来人的潜能就像弹簧,压得越低反弹越高。
如今面对数学难题或演讲失误,沙漠上的喘息声总会提醒我,真正的胜者,是把放弃的念头揉碎了咽进肚里,再笑着继续前行。
第二点,是领导力的提升,参加《胜者指挥官》的经历彻底重塑了我对领导能力的认知。
当担任队长时,面对团队因“战术失误”陷入重围的境地,我第一次体会到“权力即责任”的重量。深夜复盘会上,我用在胜者课程中学到的SWOT分析法,带领队员用推演找出破局点,最终实现逆风翻盘。
这段经历让我明白,领导力不是发号施令,而是像张益铭老师教导的那样,“用目标凝聚人心,用策略破解困局”。
现在的我,在班级活动中会主动设计“角色轮值制”,让每个同学都能找到发光的位置。这正是胜者教育给予我的赋能思维。
第三点,应该是自信力的提升。记得第一次站在舞台上,我的双腿像灌了铅,声音颤抖得连自己都听不清。是心蓝老师那句“你的声音里藏着星辰大海”鼓励了我。
通过每天对着镜子练习“三分钟电梯演讲”,以及不断练习打磨肢体语言,我逐渐掌握了"声台形表"的奥秘。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参加课程中的演讲比赛,当聚光灯打在脸上,我忽然发现,那些反复锤炼的演讲技巧已内化为本能。
现在的我,不仅是校辩论队主力,更自发组织“成长故事会”,用亲身经历告诉学弟学妹,每个怯懦的灵魂里,都住着等待破茧的蝴蝶。
这些收获如同三棱镜折射出的光谱,在胜者教育的催化下融合成璀璨光芒。当亲戚们惊讶于我的改变时,我总会想起张益铭老师的那句话:“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这把火,既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也让我有勇气成为他人的灯塔,这或许就是胜者教育最动人的魔法。
Q4 你眼中的爸爸妈妈?
在我看来,爸爸妈妈的成长历程与胜者教育的理念高度契合,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同时扮演着“陪伴者”与“成长者”的双重角色,令我深切感受到教育的强大力量。
我妈妈的智慧体现在“润物细无声”的引导艺术中。当我在《胜者少年特训营》因团队分歧陷入焦虑时,她没有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是用提问启发我:“你觉得队友们最需要什么支持?如果换作你,会如何表达诉求?”这种启发式对话让我逐渐掌握“倾听、共情、决策”的沟通与思考方式。
她在我们的家庭中也一直践行着张益铭老师倡导的"榜样式教育",坚持每周参加家长课堂提升教育认知。
记得备考关键期,当我因压力过大想要放弃时,她拿出自己学习时间管理的笔记与我分享:“妈妈也在挑战每天阅读两小时,我们可以组队打卡互相监督。”这种平等的伙伴关系,让家庭教育不再是单向说教,而是共同成长的修行。
我爸爸的形象转变说实话也让我很惊讶。曾经那个总是缺席家长会的“工作狂”,在参加胜者的课程后,开始用行动重新定义“父爱”。
他开始慢慢学会在每月家庭日策划“家庭会议”,还总是会和我们沟通内心深处的“想法”。
他的转变还体现在很多“小细节”上,他会主动接送我们上下学,并且接送我上下学时不再低头刷手机,而是兴致勃勃地听我学校里发生的故事。
曾经严肃的“家长权威”逐渐转化为“成长伙伴”的姿态,他会主动询问我们对家庭旅行的规划建议。这种从“养家者”到“共育者”的身份转换,完美诠释了张益铭老师提出的“教育是父母与孩子的双向奔赴”。
父母的改变催生出全新的家庭互动模式。比如:我们每周举行“家庭圆桌会议”,我们会彼此分享自己的生活学习及工作。
当然家庭内部也会有很多亲子活动,比如:一起做家务、一起露营等等。这种将教育理念生活化的实践,让家真正成为胜者教育的延伸课堂。
如今回望,父母的成长轨迹与胜者教育“榜样式教育+做孩子的垫脚石”的理念完美契合。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最好的教育不是塑造完美,而是成为照亮彼此的灯塔。正如张益铭老师所言:“当父母开始学习,孩子就拥有了全世界最好的成长伙伴。”
这种双向滋养的家庭生态,或许就是胜者教育给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所以我们真的很感谢胜者教育,感谢张益铭老师。
Q5 令你印象较为深刻的老师?
在胜者优秀的老师太多了,较为深刻的我觉得是张益铭老师、朱旭老师。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用生命践行教育理念的引路人,让我深刻理解了“教育是点燃火焰”的真谛。
张益铭老师的故事,始于他对梦想的追求。他曾在课程里分享过自己的创业往事,最初为了让更多家长和孩子看见素质教育的价值,他拉着音响到处演讲。正是这份"拉着音响追理想"的执着与大爱,胜者教育最终成为素质教育行业的领头羊,培养出数万名优秀的青少年。
张益铭老师常说:“成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跑线。”这句话在他从企业家转型为教育者的过程中,愈发清晰有力。当企业初具规模时,他毅然辞去高薪聘请的职业经理人职位,亲自带教“胜者少年班”。
这种“永不停歇的自我突破”,让他始终保持着对成长的敬畏。真正的强者,从不会满足于现状,而是永远在打破自己的"天花板"。
如果说创业故事展现的是张益铭老师对事业的专注对教育的热爱,那么他对父母的孝道实践,则用更温暖的方式诠释了"成功者"的温度。
事业有成后,他将父母接到上海生活,无论多忙,每周雷打不动陪他们吃饭。他会动情讲述参军离乡时的回忆,父亲用布满老茧的手掌拍着他肩膀,说“要做让乡亲骄傲的人”。
如今,他每年资助家乡多名贫困学子,还在胜者课程中嵌入“社会责任”模块,将教育理念反哺于亲人和需要帮助的人。这种"教育反哺"的理念,让我明白,最高级的成功,从不是独善其身,而是为来时路播种星光。
每次聆听张益铭老师的分享,都像在拆解一部“成长启示录”。
他用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既要“拉着音响追理想”的闯劲,也要"反哺父母"的深情。既要“打破天花板”的勇气,也要“播种星光”的胸怀。而这一切,最终都会化作照亮他人的光,这或许就是胜者教育最动人的文化传承。
如果说张益铭老师是点燃心火的哲人,朱旭老师则是锻造勇气的匠人。
初次遇见他是在《胜者少年特训营》的讲台上,他身着笔挺西装,用极具穿透力的声音说:"当你颤抖着开口时,世界正在聆听你的蜕变。"这句话深深的击中了我的心。
更难忘的是他分享的个人经历,从会因为不自信、恐惧舞台被同学嘲笑的农村少年,到站上如今的演讲台,他经历了无数次主动争取发言机会的淬炼。
如今每当我站在演讲台前,总会想起他说的:“恐惧不是敌人,而是尚未觉醒的勇气在敲门。”
两位老师用截然不同的方式诠释着胜者教育的核心精神。张益铭老师像深邃的星空,用战略思维构建认知体系。朱旭老师似炽热的熔炉,用实战训练锻造表达能力。
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不仅掌握了演讲技巧和胜者思维,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自己人生的战略家。
同时,我也相信在胜者各位优秀老师的引导下,我会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大!
写在最后:
正如张益铭老师常说的“教育是点燃火焰”,美彤的故事让我们看见,当教育真正点燃内心的火种,每个少年都能成为照亮他人的星火。
她的成长启示我们真正的教育不是复制模板,而是唤醒每个灵魂独特的生命光谱。期待这位"胜者之星"继续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书写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
正如她笔记本扉页上写着的誓言:“今日我以胜者为荣,明日胜者以我为光。”这或许就是教育最动人的双向奔赴。
来源:胜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