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8日,咸丰县中小学校园里一片欢腾。激昂的民族乐声中,土家族少年舞动板凳龙,动作矫健如龙腾虎跃;高跷队员步履轻盈,穿梭跳跃似彩蝶翩跹;土家族拳方阵呼喝有力,招式刚劲、气势如虹……操场成为欢乐的海洋,蓬勃朝气与传统文化碰撞出绚烂火花。
咸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练习板凳拳。
9月8日,咸丰县中小学校园里一片欢腾。激昂的民族乐声中,土家族少年舞动板凳龙,动作矫健如龙腾虎跃;高跷队员步履轻盈,穿梭跳跃似彩蝶翩跹;土家族拳方阵呼喝有力,招式刚劲、气势如虹……操场成为欢乐的海洋,蓬勃朝气与传统文化碰撞出绚烂火花。
咸丰县教育局深入贯彻全面发展教育理念,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核心,推动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参与广泛的大课间活动,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政策引领:健康与文化并重
“大课间活动不仅关乎青少年体质健康,更承载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咸丰县教育局副局长雷俊义说。咸丰县严格执行学生每天大课间活动上午和下午各不少于30分钟的规定,并创造性融入土家族、苗族等本地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既落实国家健康战略,也为优秀本土文化拓展了传承路径。
面对青少年体质状况有待提升、传统文化传承面临断层的现实挑战,咸丰县教育局经过深入调研,明确将大课间活动定位为“健康工程”和“文化品牌”,推动各中小学打造“一校一品”特色活动体系。
“我们学校紧邻唐崖土司城址,大课间活动要让土司文化从历史走进现实、走进校园。孩子们通过学习土司四门枪、踩高跷等传统项目,增强文化认同。”唐崖镇民族中心小学副校长唐薇说。
唐崖镇民族中心小学学生练习摆手舞。
为确保取得实效,咸丰县构建“制度保障+资源整合+激励引导”三位一体推进机制。出台专项实施方案,统筹场地器材资源,推广低成本、易开展的民俗项目,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指导;建立“教育局督查+班主任落实+体育教师指导”三级管理机制,并将大课间活动实施情况纳入学校考核体系。自今年春季学期起,33所小学全面实行“15分钟课间+30分钟大课间”模式,并结合体育课及其他活动,保障学生每日不少于2小时的综合文体活动时间,走出一条教育减负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新路径。
文脉传承:非遗进校园与体育创新
在咸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板凳龙代表性传承人周礼乐、板凳拳传承人陈俊法走进校园,向学生示范动作要领,让传统文化变得触手可及。操场上,学生们认真聆听传承人讲解技艺,专注练习每一个动作。周礼乐手持彩龙示范,动作行云流水、灵动如生,引来阵阵掌声。
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练习板凳龙。
“以前觉得非遗遥不可及,现在我能近距离观看、学习,还能上台展示,感到特别自豪。”学生李琴芳说。这正是学校推行“班班有非遗,人人可体验”育人目标的生动写照。
传统体育项目同样在校园焕发新活力。唐崖镇民族中心小学武术社团在大课间活动中操练土司四门枪,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提、拦、拿、扎等基本动作,掌握了弓步直刺、四马枪等传统枪法技巧。“每晚睡前我都要回想一遍动作要领,希望把枪舞得更好。”学生邬宇晨说。学校还邀请重庆市黔江区音乐协会主席高森创编土家族摆手操,将单摆、双摆、回旋摆等传统动作与现代广播体操相融合,打造出兼具文化内涵与健身效果的活动课程。
唐崖镇民族中心小学学生练习土司四门枪。
大路坝区民族中小学校通过民族体育俱乐部开展板鞋、竹马、押加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进行创意编排,深受学生欢迎;高乐山镇新城民族小学的打滚龙连厢节奏鲜明,清脆的敲击声回荡校园;县第三实验中小学引入肉连响与八段锦,实现非遗与养生的有机融合。创新设计有效提升了传统体育的趣味性——踩高跷衍生出单脚绕桩、双人配合等新形式;地盘子成为课间“保留节目”。
“作为土家族少年,传承民族文化是我应有的责任。”高乐山镇新城民族小学六年级学生潘梓研说。
校园已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平台。地盘子、耍耍、竹马亮相课间操场,扎染、刺绣在学生指尖绽放。学校不仅是求知殿堂,也是文化传承的沃土,让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分层实施:构建活力校园新场景
每日10时5分,咸丰县坪坝营镇杨洞中小学771名学生准时在操场开展大课间活动。低年级学生在诵读声中踮脚摆手、舒展身体;中年级学生以《中小学生守则》为内容编演击掌、转体等动作;高年级学生则以武术操《雏鹰展翅》收势,呐喊声展现昂扬气势。这种分层设计、活力迸发的场景,改变了以往“千人一操”的单一模式。
坪坝营镇杨洞中小学学生练习划旱船。
分层理念体现在每个细节。一、二年级学生通过古诗韵律操感受传统文化韵味;三、四年级学生将爱党爱国、勤学善思等价值观融入形体语言;五、六年级学生则以刚劲武术释放青春朝气。学校还推出划旱船、舞龙、滚铁环等10余项乡土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多元选择中发展兴趣特长。
这些成果离不开体育教师团队的精心设计。团队从上百段素材中反复筛选调试,最终为低年级选用童声古诗乐,中年级加入快板元素,高年级配以大鼓强化节奏。体育教师胡柳与3名体育教师精心策划每个环节:“上场退场路线精确到3米间距、班级队形呈花瓣状排列等,都是教研组反复推敲的成果。”
县第二民族实验小学在校园廊道地面铺设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图案,普及武术操,推进“六满校园”建设,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坪坝营镇幼儿园的孩子们舞动连厢,彩绸翻飞、铜铃清脆,古老技艺在童心悄然生根。
成效显著:健康与文化双丰收
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提升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效增强了文化认同与自信。2022年至2024年,全县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从44.62%提升至60.06%,近视率从46.62%下降至45.51%,肥胖率从0.9%降至0.68%。
“我体重减了,运动和学习都更有精神。”学生杨鑫宇真切感受到变化。家长们也反馈,孩子变得更加开朗自信,团队协作能力和专注度提升,学习兴趣和效率同步增强,形成良性循环。
这些转变源于咸丰县尊重差异、分层推进的理念与实践。只有贴近学生真实需求,才能有效激发校园活力,让每个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在传承中积淀。
当教育扎根文化沃土、回应个体差异,大课间活动就不再是机械的日常操练。它既是强身健体的平台,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最终助力少年儿童实现身心共健、文化共承的全面发展。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