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营销就是满足别人的需求,所以这个时候,咱们不大可能强迫一个没有需求的人接纳咱们的东西,所以把梳子卖给和尚的不是好员工,这个不是本事,连前期的客户是否有需求都弄错了。
这是大赢的2201篇原创文章,持续日更,做一个特懂营销的创业者。
营销就是满足别人的需求,所以这个时候,咱们不大可能强迫一个没有需求的人接纳咱们的东西,所以把梳子卖给和尚的不是好员工,这个不是本事,连前期的客户是否有需求都弄错了。
一、逼和尚买梳子,不是销售是诈骗
早年间,江湖上流传一个“神话”:能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才算金牌销售。
我听完直挠头:和尚连头发都没有,你卖他梳子干啥?难不成给香客当纪念品?
要是真这么干,第一下香客就嘀咕:这庙不正经,连“生发”都管。
生意没做成,先把招牌砸个坑。
结论一句话:人家不痒,你非挠,挠急了挨巴掌,活该。
二、真案例:痒点找准,卖水都能卖出茅台价
前阵儿,我认识一姑娘阿九,在地铁口卖“手打柠檬茶”。
起初,她吆喝的台词是:“酸甜可口,清热解乏!”一天下来,杯数寥寥。
我让她换个地儿,蹲到写字楼后门,广告牌只写三行字:
“加班到十点,老板只给泡面?
喝我一口,酸得醒魂,甜得不胖。
今晚PPT,你比同事快三页。”
结果怎样?
小桌前排起长队,最贵的一款卖到38块,比星巴克还嚣张。
阿九跟我说:“哥,不是茶金贵,是他们眼皮直打架,我就递枕头。”
你看,客户本来就痒,你只需站到痒处旁边,伸手就行。
三、三步拆招:找痒、挠痒、收痒
找痒——别问“你要啥”,要问“你烦啥”问卷发出去,常得假话;真心话藏在抱怨里。
去直播间、去贴吧、去微博评论区,把“烦死了”“气炸了”截图下来,需求全在里头。挠痒——别秀功能,直接给“止痒图”
卖儿童牙刷,别写“纳米刷毛”,写“刷3分钟,牙渍青蛙跳走了,老师再也不贴‘小黄牙’纸条”。
家长一看,画面感来了,钱包自己蹦出来。收痒——别让顾客“过一会儿买”
痒是一瞬间,错过就结痂。
限时、限量、限身份,把“等会儿”变“立刻”。
阿九收摊前喊一句:“今天第200杯,喝完我就回去追剧,谁也别拦。”
排尾的程序员一听,冲上去多买两杯,就怕明天找不到“续命水”。
四、营销不是魔术,是挠痒痒的及时雨
别再崇拜“和尚买梳子”的鬼故事。
真正的狠人,只赚“本来就痒”的钱。
找到那块最酥最麻的地儿,轻轻一挠,客户舒服得直哼哼,顺带把银行卡递给你。
下次产品卖不动,先别怪市场,先问自己:
“我到底有没有找对客户半夜睡不着的那处痒?”
要是答不上来,就关店、出门、蹲路口听抱怨。
听懂了,钱也就跟着来了。
——完——
觉得耳根子被挠了一下?
别忍着,转发、打赏、留言,
让下一个“卖梳子给和尚”的倒霉蛋,
少赔三斤头发。
我是赢销参谋大赢,每天只研究一件事,那就是卖卖卖!
来源:赢销参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