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 | 刘老师怒斥!这话你听顺耳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1 17:17 1

摘要:近日,重庆一名初中班主任在社交平台发布“抵制网络烂梗进校园”的视频,该班主任发现班上学生使用“唐人”一词嘲笑同学。

刘老师,怒斥“唐人梗”!

近日,重庆一名初中班主任在社交平台发布“抵制网络烂梗进校园”的视频,该班主任发现班上学生使用“唐人”一词嘲笑同学

老师一查,经查阅后得知该词已演变为影射“唐氏综合征”的侮辱性网络烂梗,随即在班内严肃批评并教育学生。这条视频很快引发广泛关注。

还有这些网络梗,你是不是觉得耳熟:

家长问:“考试结果怎么样?”孩子答:“芭比Q了!”

几个同学一起玩,互飙“你个老6,你个老6”“你才是个老6!”

曾经有媒体调查“烂梗之忧”,超半数受访者认为这会导致青少年乱用词汇和养成不文明的语言习惯。

你听过孩子们“玩梗”吗?听着顺耳吗?

人有“三不笑”!玩梗就能攻击别人?

视频中的这位老师叫刘东格,在重庆一所中学教历史。9月开学后,班上的学生小严(化名)向她反馈自己被一些同学叫“唐人”,上网搜索后她才知道“唐人”是嘲讽他人有“唐氏综合征”,而学生们只是想形容一个人比较幼稚,跟风使用了这个网络烂梗。

当天下午的德育课上,她鼓励小严勇敢地站上讲台,大声告诉同学们“唐人”,这个称呼让他感觉很不舒服,希望大家停止这种行为。紧接着,刘东格严肃地教导学生“唐人”是用疾病命名的网络烂梗,是对别人的语言攻击,对患病的人很不尊重。

“人有三不笑,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不能把疾病当作网络烂梗去攻击别人。”那一刻,刘东格看见小严脸上有种如释重负的轻松,“原本低着的头抬起来了腰杆一下子就直了”。

学生们真正理解了“唐人”的意思后,再也没有这样说过不久后,她把这段视频分享到社交平台上,希望引导更多的孩子们在网络环境中学会辨别优劣。

社交平台上

不少网友给刘东格的做法点赞、留言

“这才是老师该做的”

“不仅教书,还育人”

“提倡尊重他人,值得称赞”

9月8日,该班主任表示,经过引导,学生们理解了该词的不当含义,已经停止使用该梗,被嘲笑的学生也获得了道歉。

很多网友开始复盘

自己生活中听到的“烂梗”

“老六”、“芭比Q”等网语,风靡校园?

近年来,网络热梗日益成为青少年的“社交密码”:“老六”“伞兵”“鸡你太美”“芭比Q”……五花八门的网言网语,体现出年轻一代对新式表达的追捧,但其中也必然有优劣之分。

一些机智幽默的梗,能活跃气氛、丰富表达,为交流增添趣味;而一些低质烂梗,内容粗俗、价值观扭曲,甚至违背公序良俗。这次被恶意曲解的“唐人”,就是负面典型。

此前,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69.0%的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受访家长对此有担心的比例更高,为74.4%。超半数受访者认为网络“烂梗”会导致青少年乱用词汇和养成不文明的语言习惯。

为什么网络烂梗能轻易进校园?

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传播快、范围广,青少年作为“数字原住民”,容易受各类网络文化的影响;为寻求群体认同、释放压力或表达自我,他们也会主动“玩梗”。

但问题是,这些年轻人正处于三观成型的关键期,模仿能力强,辨别能力弱。不良语词一旦侵入,轻则影响谈吐,重则滋生暴戾、阴暗心理,传递极端、焦虑情绪。这就很严重了。

在“唐人”事件中,学生们只顾盲目跟风,并未深思取笑他人病痛对病患群体的二次伤害。

此风一长,同窗师友谈何尊重友爱?校园文明风尚如何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又何以保障?

远离烂梗,好好说话!

网络烂梗不仅污染语言环境,更可能扭曲青少年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方式。但这个问题,不好治!家庭、学校、平台……哪个环节松劲儿都不行。

家长主动了解孩子们的社交动态,日常正确引导,还要以身作则;学校得在课程设计中潜移默化,让学生明白哪些网络用语不恰当,培养孩子们理性判断和自觉抵制的能力;国家相关部门曾推动的“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治理,重点打击了恶意造梗、污名化表达等乱象。网络平台对隐蔽性歧视语、侮辱词的识别与拦截技术必须紧紧跟上,从源头控制烂梗的流通。

当这些都做了时,还有哪些地方,被我们疏漏了呢?

语言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思维方式的具体投射。抵制烂梗、守护语言健康,本质是守护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与价值认知。

污名化、低俗化的网络表达,应该被抵制!

来源:天津广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