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今年,合水县打破传统培育模式,聚焦奶羊特色产业发展与农文旅融合两大核心方向,整合政策、师资、场地等各类资源,搭建“校地企”协同育人平台,以“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培训为抓手,培育出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创新的“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今年,合水县打破传统培育模式,聚焦奶羊特色产业发展与农文旅融合两大核心方向,整合政策、师资、场地等各类资源,搭建“校地企”协同育人平台,以“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培训为抓手,培育出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创新的“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近日,在西华池镇唐旗村非遗传承人张雪峰的家中,“学用贯通”培训班的学员们围坐一堂,手持红纸与剪刀,凝神专注、指尖翻飞,一幅幅生动细腻的剪纸作品渐渐成形。现如今,剪纸不再只是年节窗花,更成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美学表达。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剪纸的多元化,不仅有美好的寓意,也能给我们生活带来色彩,真的很难得。”学员王燕说。
随后,一场融合非遗元素的服饰秀精彩上演。学员们身着印有剪纸图案的定制服装依次登台,将传统剪纸艺术与现代服饰设计巧妙结合。这一刻,剪纸跳出了红纸的局限,成为可穿、可赏、可用的生活艺术,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培育要可持续,关键在于打通“教、学、用”全链条。太莪乡黑木村的李巧红,也是“高素质农民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培训班”的学员。在外出观摩中,她洞察到特色小吃的市场潜力,回来后便利用本地土豆资源,在黑木村手工作坊里生产粉条和酸辣粉,把“小土豆”做成了“大产业”。
“现在我把家里农活干了,家也照顾了,一个月下来还能收入4000-5000元。”学员李巧红说。
产业振兴,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在合水县星源养殖专业合作社,学员们正在奶山羊养殖区接受实操培训。从饲料配比、疫病防治,到分娩助产、羔羊护理,“师带徒”式的实训把羊舍变成了最生动的技能课堂,让理论知识真正落地为养殖本领。
“实习内容涵盖了羔羊培育、精准营养、疾病防控、机械化挤奶、生鲜乳质量安全控制、养殖场智能化管理等全产业链环节。”合水县星源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曹伟说。
“学用贯通”理念是推动更多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角”。本次顶岗实习覆盖农文旅融合及奶羊全产业链等多个领域,设置了电商直播、特色小吃经营、民宿管理、农产品加工、非遗文化传承、奶山羊养殖与疾病防治、粪污资源化利用、乳制品加工等多个实习岗位,满足不同学员的技能需求。
据了解,为了提高参训学员实践操作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合水县农广校通过单位自愿申报、材料审核、实地考察评估等程序,确定了庆阳陇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甘肃省秦直乳业有限公司等11家单位为合水县高素质农民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培训班顶岗实习基地,通过15天至30天的集中顶岗实习,进一步助力学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技能,推动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落地见效。
今年,合水县坚持“学用结合、以用为主、重在实效”的思路,采取“理论教学+实践实训+研学交流+顶岗实习+考核结业+跟踪服务”的分段式“学、用、评”培训模式,按照奶羊全产业链和农文旅融合发展培训内容,实行分类型、分专业、分阶段、小班制、重实效、强服务的培育方式,整合各类资源,积极构建“校地+校企”联合培养、省内省外梯次提升的多元人才培养格局,形成“教、学、用、创”一体化的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今年已培育高素质学用贯通农民143人,高素质农民163人,通过培训实现创业就业74人。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合水县以“学用贯通”重塑新农人成长路径,以“实践导向”激活产业发展内核,让人才扎根乡村、服务乡村,让乡村成为人才成长的沃土、创业的舞台。人才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正共同书写着“人兴业旺”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记者:李晓宁
总监制:王廷斌
监制:邱晶晶 张玉峰
责编:文昱绚
编辑:杨青青
来源:大美合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