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巩返乡扫墓!副部级待遇全程太低调,现场无一辆豪车!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5 00:09 1

摘要:清明前夕的冀中平原上,一辆不起眼的黑色商务车缓缓停靠在诗经村村口。车门开启,走下一位头戴深灰色棒球帽、身着黑色休闲西装的老人。虽然刻意压低帽檐避开镜头,但熟悉的面容还是让围观村民认出——这正是阔别春晚舞台多年的著名相声演员冯巩。

"头天晚上就看见村口停着几辆车,还以为是哪个企业来考察的。

清明前夕的冀中平原上,一辆不起眼的黑色商务车缓缓停靠在诗经村村口。车门开启,走下一位头戴深灰色棒球帽、身着黑色休闲西装的老人。虽然刻意压低帽檐避开镜头,但熟悉的面容还是让围观村民认出——这正是阔别春晚舞台多年的著名相声演员冯巩。


4月3日清晨,当地村民发现这支特殊的扫墓队伍时,车辆尚未停稳就引起不小轰动。七座商务车后跟着三台普通家用车,最贵的岚图商务车裸车价不过30万出头,其余都是十来万的日产、雪佛兰车型。这样的排场,与冯巩"副部级文艺工作者"的身份形成鲜明对比。

"头天晚上就看见村口停着几辆车,还以为是哪个企业来考察的。"65岁的村民王建国回忆,直到看见冯巩拄着拐杖慢慢走向墓地,才知道是这位大明星回乡祭祖。现场没有鲜花簇拥,没有保镖开道,只有几个提着纸钱祭品的亲属默默跟随。


在冯国璋衣冠冢前,冯巩摘下帽子,露出花白的鬓角。虽然近年明显消瘦,两颊皮肤略显松弛,但身板依然笔挺。他先是仔细拂去墓碑上的浮尘,接着从随身布包里取出折叠整齐的祭文,轻声诵读。身旁63岁的姐姐冯幸耘不时递上纸巾,68岁的哥哥冯信则始终站在两米开外静静注视。

"老爷子念祭文时手有点抖,但每个字都念得清楚。"负责现场秩序的村干部老张透露,整个过程持续约20分钟,冯巩全程未发一言,只是在离开前将祭品逐一分发给赶来围观的乡亲。有村民想上前合影,被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婉拒,只应允了三四张远景照片。

显赫家世的另类传承
作为民国代总统冯国璋的曾孙,冯巩的家族史堪称传奇。其高祖冯国璋早年从河间马贩起家,清末民初官至直隶总督。但冯巩对祖辈荣光始终保持着清醒认知,在短视频平台分享老宅时,特意指着斑驳的砖墙说:"这房子比我岁数都大,住着冬暖夏凉,比住酒店舒坦。"

这种淡泊家风的形成,或许源于冯巩的成长经历。上世纪60年代,冯家因历史原因搬出祖宅,住进天津普通单元房。父亲冯海岗临终前叮嘱:"别拿祖宗说事,好好做人就是最大的家风。"如今冯巩将这句话制成相框,挂在自家老式单元房的客厅里。

艺术人生的"向下兼容"
从1986年首次登上春晚算起,冯巩与观众相伴了37个春秋。即便近年逐渐淡出舞台,他仍保持着每月更新短视频的习惯。镜头里的他,要么在天津老胡同里教徒弟说相声,要么在郊区农场摘豆角,最近还迷上了直播教老年人用智能手机。

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冯巩的短视频背景充满生活气息:斑驳的墙面上挂着1988年春晚合影,厨房里摆着用了十几年的双立人炒锅,阳台上晾晒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范儿,比那些晒豪车游艇的强多了。"某视频评论区获赞超3万。


近年来,冯巩频繁出现在河北农村。除了扫墓,他更多时间是在指导农民剧团排练节目,帮着村委会策划文化活动。有村民拍到他蹲在田埂上和老乡唠嗑,抽着五块钱一包的香烟,随口就能说出当地方言俚语。

这种对乡土文化的重视,与其艺术创作密不可分。冯巩近年力推的"新派相声",大量融入北方民俗元素。在最新创作的段子里,他调侃自己:"上过春晚三十回,不如老家二亩地。"引得台下观众笑声连连的同时,也道出了文艺工作者扎根生活的真谛。

正如冯巩说的:"祖辈给我留下最宝贵的不是名声地位,而是教会我什么是该争的,什么是该放的。"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这位67岁老人用最朴素的行动证明: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炫耀祖宗多显赫,而在于活出当代人的精神高度。

来源:想去快乐里躲一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