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别人军训晒黑,他对着电脑屏幕看网课;别人社团破冰,他拄拐去厕所。
“大一还没开始,就摔断了腿。
”
这句话像一记闷棍,把人直接打回卧室。
别人军训晒黑,他对着电脑屏幕看网课;别人社团破冰,他拄拐去厕所。
人大校园的红砖绿瓦,只在镜头里晃过,连食堂的麻辣香锅都没闻到味儿。
成绩自然不好看。
期中高数差点挂,排名掉到后50%。
人大保研线像一道隐形天花板,30%名额,基本被前20%锁死。
后边的同学连边都摸不到。
有人劝他“卷一卷”,可腿伤没好透,图书馆楼梯都爬不利索,怎么卷?
更尴尬的是“811”政策。
专业课、通识课比例卡得死,学生会、竞赛、科研都能加分,但规则写得像天书。
等弄明白,报名截止了。
一步慢,步步慢,连学生会面试都没排上号。
大二开学,他干脆换赛道:出国。
理由简单粗暴——“国内卷不动,换个池子游。
”
第一步是找中介。
不是偷懒,是真不会。
港大提前批要啥?
GPA、雅思、实习、竞赛、科研,缺一样都悬。
中介甩过来一张表:BCG远程实习、毕马威寒假、中银证券暑期,还有一堆建模、商赛、助研项目。
像超市货架,明码标价,自己挑。
实习最苦。
BCG远程,白天上课,晚上写slides,凌晨三点给导师发邮件。
毕马威年审,打印底稿跑到脚底起泡。
中银证券更离谱,早上六点挤地铁去国贸,晚上十点回宿舍,路上啃冷包子。
累是真累,但简历上每多一行,心里就稳一分。
雅思考了三次。
第一次6分,口语5.5,考官说他“像背模板”。
第二次6.5,写作卡6。第三次干脆脱产两周,每天耳机焊死在耳朵上,听BBC听到做梦都在说英语。
终于刷到7分,小分6.5,刚好过线。
最难受的是心理关。
室友保研的保研,考研的考研,朋友圈晒offer,他晒雅思成绩单。
夜里睡不着,刷到“人大某学长GAP一年冲MIT”,更焦虑。
后来想通了:别人走别人的路,自己瘸着也得往前挪。
每天写to-do list,打勾一项算一项,勾多了,路就亮了。
港大提前批放榜那天,他刚下班,地铁里信号一卡一卡。
刷出“Congratulations”那一刻,差点坐过站。
金融与经济双录取,提前批,带奖学金。
截图发完朋友圈,手机没电了,站在国贸天桥下吹风,觉得北京的冬天也没那么冷。
回头看,这段路其实没多传奇。
就是摔了一跤,爬起来,换条路继续走。
人大30%保研率、港大提前批、BCG实习、雅思7分……这些标签背后,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把“算了”改成“再试一次”。
给后来人的建议只有一句:别等万事俱备,先上路。
走着走着,装备就齐了。
来源:酒意微醺抒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