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话说三月怕三七,而今年的三月初七又偏偏遇上了清明节,这里面究竟又会有啥说法?这对今年的旱涝与年景有啥预兆?一起来看看。
老话说三月怕三七,而今年的三月初七又偏偏遇上了清明节,这里面究竟又会有啥说法?这对今年的旱涝与年景有啥预兆?一起来看看。
"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这句流传千年的农谚藏着农耕时代最朴素的生存智慧。
农历三月正值春耕播种的大忙季节,种子破土,秧苗抽穗全靠天时。
而三月的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三天在古人看来就如同是春季旱涝的"晴雨表"。
《农桑辑要》中记载"三月逢七晴,田裂麦苗停"。
土壤缺水会导致麦穗干瘪,秧苗枯黄。反之这三天下雨了,则"一雨压百旱",春耕顺利推进,秋粮丰收有望。农谚"三月初七落谷仓不用锁"便是一句最为直接的印证。
而清明本是"气清景明,万物皆显"的节气,气温回升,降水增多,正是春耕的好时机,有了雨水的甘霖润泽,秧苗的成长就会更为茁壮,这也为粮食的丰收筑牢了根基。
但今年清明是个晴天而且与三月初七恰好重合,那么这会对农业有什么影响呢?
《齐民要术》中提到:"春旱苗迟发,秋旱穗难压",看来古人早已意识到短期天气与长期气候的关联。
按照“三月怕初七”的说法,若清明这天晴天无雨,后续干早的可能性增大,农民需提前做好灌溉准备。
民间还有谚语如“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意味着清明节下雨预示着未来三个月雨水充足;反之,若清明节是晴天,则预示着后续降雨稀少。
"三月怕初七"并非是否定清明晴天,而是强调对于春季整体雨水的把控。三月初期若晴朗便需要警惕后续缺水,整个三月若长期无雨则会引发旱情。
此外不同地域的农谚,比如北方的"三月初七雨,麦收多三斗",南方的"逢七有雨,插秧不愁"等农谚虽然存在差异,却也藏着统一的规律。
如今灌溉技术气象预报已大幅降低了"看天吃饭"的风险,但"三月怕初七"这句农谚所传递的警示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些俗语是先辈基于长期观察总结的经验,在过去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如今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气候条件差异大,现代农业技术发达,灌、温室等设施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不良天气影响。
因此,我们不能完全依赖这些俗语来判断天气和安排农事,还需结合现代天气预报和科学种植技术。
那么您是怎样看待"三月怕初七"这句老话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里说说您的观点。
来源:击缶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