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迎泽区:清明话家风|从傅山到晋商的迎泽传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4 22:25 1

摘要:明清晋商鼎盛时,每逢清明,山西商帮必返乡祭祖。祁县乔家大院中,乔致庸亲撰“求名求利莫求人,须求己;惜衣惜食非惜财,缘惜福”楹联,告诫子孙要以孝悌为本。家族祭祀时,晚辈需诵读《朱子治家格言》,追思先辈创业艰辛,体悟“孝为德之本”的深意。

明清晋商鼎盛时,每逢清明,山西商帮必返乡祭祖。祁县乔家大院中,乔致庸亲撰“求名求利莫求人,须求己;惜衣惜食非惜财,缘惜福”楹联,告诫子孙要以孝悌为本。家族祭祀时,晚辈需诵读《朱子治家格言》,追思先辈创业艰辛,体悟“孝为德之本”的深意。

今年清明前夕,迎泽区仁杰小学2003班的孩子们走进太原老年公寓,用稚嫩童声朗诵《游子吟》,以手势舞《一路生花》传递温情。活动现场,学生们为老人们整理物品,从老人们绽放的笑容中,理解父母经常提到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话的真正含意。这场“踏出校园传锋情”活动,正是迎泽区将晋商孝亲传统转化为“代际对话”的生动实践。

在迎泽区傅山曾行医的地方,社区组织的“银发讲堂”邀请长者讲述家风故事,少年志愿者记录口述历史,让孝道从家族伦理升华为城市文明基因。

乔致庸治商,将“信”字刻入血脉。包头复字号凭“货真价实、童叟无欺”铁律,开创“一业兴百业”盛景;太谷曹家商号立“诚通四海”匾额,纵使战乱年间仍坚守汇票兑付。这些晋商巨擘深信:诚信不仅是秤杆上的分毫不差,更是家族存续的“阴骘(zhì)心”。

今日永祚寺内,《近溪隐君家训》碑已成为游人竞相参观的打卡景点。吕坤在山西任按察使时,将家训刻于太原城隍庙石碑,警示世人“存天理、干公道事”,与晋商精神不谋而合。

不久前,迎泽区发改局在铜锣湾商圈开展“诚信经营”宣传,组织商户签署《信用承诺书》,电子屏实时公示信用评级,弘扬了昔日晋商“以义制利、以利弘义”的优良传统。

为培养学生们的诚信意识,迎泽区第二实验小学把“诚信建设”活动列为德育“必修课”:通过“诚信建设”主题升旗仪式,促使学生们萌发诚信意识,让他们体会到诚信建设关乎自己、他人和整个社会;以“诚信”为主题的班队会上,老师们向学生传递诚信的意义和身边的诚信案例,教育大家从自身做起,诚信做人,诚信做事;学生们互相分享古人和周围的诚信小故事,通过交流讨论,加深诚信意识……

在仁杰小学“信用记录关爱日”主题班会上,孩子们自曝“作业抄袭”“失约玩伴”的往事,订立《班级诚信公约》,将抽象信条化为“按时交作业”“守时赴约”的具体准则。

吕坤《呻吟语》中强调“深厚沉重为第一资质”,其在山西推行的《实政录》中,“救荒十二条”专述节粮储菜之法。这些理念融入晋商血脉,化作平遥日昇昌“俭字匾”、渠家大院“惜字炉”,见证着“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勤俭德业方得久长”的智慧。

迎泽区第二实验小学开展“21天零浪费挑战”,学生用旧衣物改制环保袋,将厨余垃圾堆肥种花,在劳动课上重现晋中“腌酸菜”“酿陈醋”的古法技艺。

迎泽区东山腹地,踏青的市民带着孩子来到这里的“农家乐”,让孩子们向耕耘的农民伯伯学习为何在“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走进地里看种子如何一粒粒播种下去,体会“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今日的迎泽区,双塔脚下的碑刻、社区里傅山药方煎出的药香,早已超越时空,化作“孝亲”“诚信”“勤俭”的精神坐标。当晋商祭祖的香火与老年公寓的鲜花相遇,当吕坤家训的石刻遇上校园电子屏的誓言,历史与现代的对话,正孕育着新时代的家风图谱。优秀传统文化的根系萌发的春天新芽,正在清明细雨的润泽中蓬勃成长。

来源:太原广播电视台经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