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贵州 有问必答丨游泳健将——白骨顶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4 22:26 1

摘要:我前些天去草海,为那些北飞的鸟儿们告别送行。在草海的沼泽地和岸边,能看到的水鸟无非是白鹭、苍鹭之类的涉禽,在芦苇丛和柳树林间,乌鸦、喜鹊、斑鸠、黄臀鹎、领雀嘴鹎之类的倒是常见。湖面上的鸟已经很少了,零零星星几只野鸭在水上追逐,几只还没有离开的红嘴鸥在空中飞舞,

这里负责解释贵州的野生动物、野生植物、野生石头、野生空气——解释贵州野生的一切!1053种脊椎动物、8400多种野生维管束植物,每一样都是传奇。

我前些天去草海,为那些北飞的鸟儿们告别送行。在草海的沼泽地和岸边,能看到的水鸟无非是白鹭、苍鹭之类的涉禽,在芦苇丛和柳树林间,乌鸦、喜鹊、斑鸠、黄臀鹎、领雀嘴鹎之类的倒是常见。湖面上的鸟已经很少了,零零星星几只野鸭在水上追逐,几只还没有离开的红嘴鸥在空中飞舞,除此之外,能见到最多的莫过于白骨顶了。

白骨顶又称骨顶鸡,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的中型游禽。白骨顶的分布范围极广,涵盖欧亚大陆、非洲、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及新西兰。在中国,其种群呈现明显的季节性迁徙特征:北方地区(如青海、天津)为夏候鸟,南方(如昆明、杭州)则为冬候鸟。例如,青海的共和、玛多等地是其主要繁殖区,而昆明滇池每年2-3月可见成百上千的白骨顶与红嘴鸥共处,成为当地生态旅游的亮点。贵州草海也是白骨顶的重要越冬地,也是草海最容易看到的水鸟。

白骨顶的体型短而侧扁,体长通常在32-42厘米之间,体重约585-1100克。其全身羽毛以黑色或暗灰黑色为主,头部和颈部为纯黑色,尾下覆羽则呈现白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幼鸟的额甲发育较晚,需至一岁左右才完全成型,成年雄鸟的额甲较雌鸟更大且更钝圆。雏鸟全身覆盖黑色绒羽,头顶及眼后带有橘黄色绒羽,嘴和额部呈红色,形态与成鸟差异显著。那么问题来了,白骨顶名字是如何由来的?先留个悬念,文章最后作答。

它们的喙长度适中,呈白色,基部略带淡红色,虹膜为红褐色,脚部为橄榄绿色,趾间具宽大的分离瓣蹼。这种独特的脚蹼结构使其既能灵活游泳,又能在漂浮的水生植物上行走。其瓣蹼脚趾划水效率高,白骨顶被誉为“最会游泳的鸟”,游动时头部前伸如点头。偏好水生植物丰富的开阔水域,如湖泊、水库、沼泽及河湾等。它们通常以小家庭为单位活动,繁殖期领地意识强烈,迁徙季节则集结成大群。起飞时需在水面助跑,贴水低飞,降落时则溅起长串水花,宛如“凌波仙子”。尽管飞行姿态略显笨拙,但其在水中的灵活性与潜水能力弥补了这一不足。

作为杂食性鸟类,白骨顶的食谱涵盖水生植物的根、茎、叶及昆虫、软体动物、小鱼等。季节变化影响其食物选择,春季以嫩芽为主,夏季转向水生昆虫,冬季则啄食水面植物茎秆。有趣的是,它们会吞咽整根水草,甚至能潜水短暂觅食,但潜水时间通常仅3-5秒。

白骨顶实行“一夫一妻制”,繁殖期多集中在春夏之交。巢穴建于芦苇丛或水草丛中,以芦苇茎叶编织成圆台状,直径约50厘米,可随水位升降调整高度。每巢产卵5-10枚,孵化期约24天。雏鸟出壳后几小时即可游泳,依赖成鸟喂食水草或小鱼。成鸟通过鸣声与雏鸟交流,遇危险时迅速带领幼鸟潜入水中避难。研究发现,雏鸟尾部腺体分泌的油脂可防水保暖,而亚成体的飞羽发育较早,为其独立生存奠定基础。育雏期间,白骨顶表现出强烈的护幼行为,甚至会因雏鸟的鸣叫而冒险返回巢穴。

白骨顶对栖息地水质敏感,其羽毛中的重金属含量常被用于评估环境污染程度。由于新陈代谢快,它们能通过换羽排出毒素,成为生态监测的重要对象。作为食物链中的一环,白骨顶既控制水生植物过度生长,又为猛禽提供食物来源。其存在标志着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例如昆明滇池的白骨顶群被视为环境改善的标志。

关于白骨顶,这些冷知识你也许感兴趣:

被誉为“最会游泳的鸟”

白骨顶的脚部为橄榄绿色,趾间具宽大的分离瓣蹼。这种独特的脚蹼结构使其既能灵活游泳,又能在漂浮的水生植物上行走,瓣蹼脚趾划水效率高,被誉为“最会游泳的鸟”。

对栖息地水质敏感

白骨顶对栖息地水质敏感,其羽毛中的重金属含量常被用于评估环境污染程度。

最后回答文中问题:白骨顶最显著的特征是前额至喙部的倒卵形白色额甲,因此得名“白骨顶”。

本文来自【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