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直言:白内障早期不是模糊,是眼睛出现6大异常,千万别忽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1 14:23 2

摘要:问题是,大多数人压根没把这些信号当回事,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正如一位年近六十的工人所说:“我还以为是老花眼加重了,没想到是白内障,已经到了非手术不可的地步。”

提起白内障,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眼睛看不清了”“视力模糊了”。但事实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许多人在出现明显视力问题之前,眼睛已经悄悄发出了危险信号。

问题是,大多数人压根没把这些信号当回事,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正如一位年近六十的工人所说:“我还以为是老花眼加重了,没想到是白内障,已经到了非手术不可的地步。”

白内障不是老年人的专利,更不是眼睛模糊才算开始。它的早期表现,往往被误判为日常用眼疲劳、光线问题,甚至天气引起的视线异常。

而在临床中,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白内障的发病年龄正在悄然提前,甚至有不少40岁出头的人就已出现早期白内障的征兆。

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全国眼健康状况报告(2024)》中提到,我国6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患病率超过80%,而45岁到59岁人群中,也有约35%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现象。更令人意外的是,白内障已成为导致我国老年人失明的首要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白内障真的只是视力模糊这么简单吗?答案是否定的。很多人忽略了一点,白内障在早期往往并不以“模糊”呈现,而是通过一些更隐蔽的方式出现。以下这6种表现,如果出现一种,就需要警惕是否是白内障的信号。

第一,夜间开车看灯光出现“光晕”或“刺眼感”明显加重。不少司机朋友反映,夜间行车时对面车灯非常刺眼,甚至影响判断。这种情况常被误会为“眼睛疲劳”或“度数不够”,但其实是晶状体开始混浊,导致光线散射。

2023年《中华眼科杂志》一项研究指出,白内障患者夜间对比敏感度下降明显,是影响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颜色感知变得“泛黄”或“褪色”。有些人会觉得电视颜色不鲜艳了,衣服颜色分辨不清了,以为是眼睛老化。这可能是晶状体黄化所致。白内障早期会影响色彩识别能力,尤其是蓝色系偏淡甚至“看不见”,但却常常被误认为是光线问题。

第三,频繁更换眼镜度数。这点最容易被忽视。很多人发现自己近视加重了,换了新眼镜却还是看不清。其实这可能不是度数问题,而是晶状体结构改变,导致屈光状态不稳定。这种情况在临床上被称为“白内障性近视”,尤其在核性白内障中较为常见。

第四,阅读时必须要更亮的光源才能看清。原本日光下就能轻松看报纸的人,突然发现需要打开台灯、对着窗户才能看清文字?这并非“眼睛老了”,而是晶状体混浊让光线难以穿透,需要更强的照明才能勉强看清。

第五,看东西有“重影”或“重影感”。虽然重影通常和角膜或视网膜问题相关,但部分白内障类型,尤其是皮质性白内障,会导致光线折射异常,产生复视感。很多人以为是眼镜没配好,实际上是眼内结构出了问题。

第六,眼睛容易疲劳或干涩。白内障本身虽然不直接引起干眼,但由于视力下降后眼睛需要更努力地聚焦,看书、看手机时间一长就容易疲劳,干涩症状也随之加重。若配合已有干眼基础,这种不适感会更加明显。

这些看似“不痛不痒”的小变化,其实是眼睛在“报警”。如果不及时重视,晶状体混浊程度会逐步加重,最终导致视力大幅下降,甚至完全失明。需要明确的是,白内障虽是常见病,却绝非“可以拖”的病。尤其对于糖尿病、高血压、长期暴露在紫外线环境下的人群,更是高危人群。

从最新的科研进展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24年发布的一项研究发现,长期使用电子产品超过6小时/天的中青年人群,其晶状体早期混浊风险为普通人群的1.8倍。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提醒我们,白内障早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属疾病”。

那是否意味着白内障无法预防?当然不是。医学界普遍认为,虽然白内障的发生与年龄密切相关,但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管理,可以有效延缓其进展。比如:

· 减少紫外线暴露:出门戴墨镜、遮阳帽,尤其是在夏季中午时段。

· 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这些慢病会加快晶状体老化。

· 合理用眼: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屏幕,每使用40分钟,应闭眼或远眺5分钟。

· 均衡营养摄入:摄入富含维生素C、E、叶黄素和玉米黄素的食物,如深绿色蔬菜、胡萝卜、蓝莓等,有助于维持晶状体健康。

· 定期眼科检查:每年进行1次全面视力和眼底检查,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

目前白内障的唯一有效治疗方式仍是手术。但手术时机选择非常关键。如果在视力尚可、生活影响不大的早期及时干预,不仅能减少手术风险,还能大幅提升术后视觉质量。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的临床共识建议,白内障手术的最佳时机不是等到“看不见了”,而是在“生活功能受限”之前就应考虑治疗。

很多人之所以对白内障掉以轻心,是因为它进展缓慢、无明显疼痛,不像其他疾病那样“来势汹汹”。但正因为它“不痛不痒”,才更容易悄无声息地夺走视力。

一个值得警惕的事实是,在我国农村地区,白内障导致的老年失明率远高于城市,背后正是“没重视、没检查、没及时治疗”这三大问题。

眼睛是人类感知世界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视力下降不仅影响生活质量,更可能引发跌倒、抑郁、认知退化等连锁反应。及时识别白内障早期信号、保持对视力变化的敏感,是每一个中老年人都应具备的健康素养。

如果你或家人最近出现了文中提到的这些症状,不要犹豫,尽快到正规眼科医院做一次全面检查。白内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的早期信号,等到视力严重受损才追悔莫及。

科学防治,从“察觉”开始。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请点赞、评论或转发给更多人。保护视力,从每一次正确的认知开始。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中国白内障临床诊疗指南(2024年版)[J].中华眼科杂志,2024,60(5):321-326.

[2]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国眼健康状况报告(2024)[R].2024-06-15.

[3]刘海波,张丽娜,张颖.晶状体混浊与视觉质量变化关系研究[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23,41(10):905-910.

来源:健康知心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