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里先做些简介: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创于1958年,是遵循毛泽东教育思想创办的“半工半读”学校。也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教育战线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共大的存在有二十二年之久,曾创下开办108所分校的记录,有二十多万毕业生,摸索了一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的经验,在我国
一提到我的家乡,就会联想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分校沧桑史而叹息不已。
在这里先做些简介: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创于1958年,是遵循毛泽东教育思想创办的“半工半读”学校。也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教育战线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共大的存在有二十二年之久,曾创下开办108所分校的记录,有二十多万毕业生,摸索了一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的经验,在我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它是我国职业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世界教育史册中光辉的一页。
我的家乡共大就是其中一所分校。它是我小时候印象中最深刻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也是我的童年最为留恋的地方。因为在那里有许许多多大哥大姐们谱写青春的地方,也是我上小学时光里,天天来回经过的地方,时至今日给我留下了深深烙印。
同时,那里也是我晚上欣赏电影,戏剧,球赛的好地方,在我的童年时光里,家乡共大分校,有着宏伟高大的校门,宽敞的操场,场地上布置着蓝球架,足球场地,跳高跳远的沙子场……,旁边有宽敞明亮的大礼堂,教职师生食堂。礼堂对面一眼望去有一排发电房,打米厂,小卖部,修理厂……。还有靠近操场不远处两幢二层的教学楼,实验室,礼堂后面还有四排一层瓦房属于教职工宿舍。
学校是“半工半读”的教育理念的。据不完全统计,在家乡共大分校当时有水田上百备,涵盖多个村庄。大学生白天就是参加生产劳动,按季节性安排,如有的开拖拉机犁田犁地。播放种子时就播种子,轮到插秧季节就扯秧栽禾,杀虫……,大学里还举办养猪场,修理厂。
学生们不管是天晴下雨都风雨兼程地参加生产劳动。每每到了夜间学生们又但是回归教室,在照光看书阅读,做作业,听课……老师也是一样全程跟进,从不落下。
如遇上周日,大学生们自行安排,有的蹲在教室自修;有的球场上见……,还有的一双一对漫入教学大楼后面森林中谈情说爱的。传说中,有在厕所化类池里发现婴儿尸的……,不过都是陈年旧事了。如今无人提起了,拿到今天谈情恋爱小事一桩。
每逢共大分校放电影,大学生早就从教室跑光了;要么上礼堂看,要么在操场上看,以天气来定。那个时候共大分校的露天放电影也少不了我的身影。当时电影在我的脑海里,只记得《龙江颂》,里面大体内容说共大办校,有一点不实际就“马尾巴的功能”……。还常常放过《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其实,那年代里电影拍得蛮好的,虚伪的东西不存在。
放暑假,家乡共大分校成为了我卖冰棒的最大销售点。主要人多,不像现在学生们一到暑假就放假了,学校人员所剩无几了。而共大分校是劳动大学,暑假刚好禾苗收获的季节。大学生们还得参加稻谷收割,那几年里,我一直坚持卖冰棒,每个假期还能挣上几个人民币硬币啊!
待到我初中的时候,家乡共大分校差不多撒离停办了。只剩下一些农工这里种田养猪。
上世纪八十年初期,共大分校改办县职业高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本地生源缩小,九十年代又改归乡管理。设成乡办第二初级中学,其间培养出了不少优秀人才,后来有考上北京大学的黎某,留学德国任某,特别是任某如今成为同济大学副教,年仅三十六岁。直至2oo6年教育部门撤并为止。
这些年来,家乡共大分校停办后,经过多次撒并由上千人的劳动大学变化成,只剩下残垣断壁和几棵风景林了。有一棵树变成重点保护森林,还挂牌了。以前宽敞的教学楼几经周折变成当地村委会,前面操场,礼堂……都已经建设了居民楼了。有的地方荒废了几十年了。家乡共大分校唯一在我记忆中,还有一个升国旗水泥墩和旗杆座落在至今的村委前面,如今的乡办二中的校门还矗立在那里。
不过,听说江西婺源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分校还保留着,难得啊!如今成为了纪念性的景区。它的保存那个时代一些青年学生不畏艰难困苦忘我劳动的精神,也体现了那个年代党的教育事业辉煌的一页。
尽管过去的家乡共大分校不复存了,但是那种坚持勤俭办学,半工半读,一方面解决农村青年学习谋生技能的问题,另外一方,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教育经费,我认为它还是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的。
图片来自网络上
图片来自网络上
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来源:匆匆忙忙7800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