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艘全球顶级的汽车运输船,是比亚迪第五艘“海上堡垒”——“西安号”。它的交付,不仅标志着比亚迪自建船队再添强援,更以“西安”之名,承载了比亚迪从西北内陆走向全球深蓝的壮阔愿景。
江苏仪征蜿蜒曲折的江滨步道,如一条绸带轻轻环绕在长江之畔,不远处,一艘印有“BYDXI’AN”醒目字样的巨轮即将鸣笛启航。
这艘全球顶级的汽车运输船,是比亚迪第五艘“海上堡垒”——“西安号”。它的交付,不仅标志着比亚迪自建船队再添强援,更以“西安”之名,承载了比亚迪从西北内陆走向全球深蓝的壮阔愿景。
2003年,比亚迪通过并购秦川汽车,正式落户西安高新区。20多年过去了,这里早已成为众多企业争相入驻的热土:法国百年声学巨头泰孚集团携4000万投资落地;集贤新能源汽车配套基地11栋厂房拔地而起;华为、小米、中兴、vivo等智能终端研发设计巨头落子布局······
资料显示,在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中,西安高新区的排名实现大幅跃升,在全国178家国家高新区中位列第五、中西部第一。而且,人均技术合同成交额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稳居全国第二。
西安高新区为何能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绩?又为何能吸引众多行业巨头的青睐?答案,就写在这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这些年,高新区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之策、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之举,聚焦“四个高新”发展目标,从细处着眼,从实处着手,着力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以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西安高新区
政务升级 擦亮温暖“底色”
“以前办完三张证要跑2个部门、交3套材料,至少跑几天。现在只填1张表、交1次材料,当天就拿到了备案证和人员执业证!”7月11日,西安品济口腔医疗有限公司高新口腔诊所(以下简称“口腔诊所”)负责人来到西安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申办“诊所备案一件事”,令他没想到的是,原本需要来回奔波的头疼事,如今竟能在一个窗口当日受理、当日发证了。
作为西安市诊所备案“一件事”政策的首例受惠者,口腔诊所的负责人深刻感受到此项政策所带来的便利,在这里,“高效办成一件事”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系列实实在在的行动。诊所备案(或中医诊所备案)、医师变更注册、护士变更注册这些原本分散的环节,如今被打包成了“一件事”,实现集成办理。不仅大幅压缩了时间流程,更为企业抢出了宝贵的黄金发展期。
打开陕西政务服务网,首先映入《中国高新区》记者眼帘的是西安—高新区站点,选择登录后,就能看到“高效办成一件事”专区,点击进入,可以轻松选择需要办理的个人或企业的专项服务,按照提示填写信息、上传材料,申请很快就能完成。
走进西安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高效办成一件事”综合服务窗口同样醒目。记者看到,该窗口实行“综窗+专窗”联合服务模式,市民可直接前往,也可根据需要办理的具体业务,前往对应的“高效办成一件事”专窗,提交申请材料办理。
贴心不止于此,西安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还专门设立了“高效办成一件事”自助填报区,不仅配备多台自助电脑,还有帮办代办专员提供在线申报专业服务。
“高效办成一件事”,有速度,更有温度。在西安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是头等大事。他们敏锐捕捉企业群众办事的痛点、堵点、难点,以政务服务这个“小切口”,发力撬动营商环境“大提升”。
这份温度,尤其关爱着特殊群体。面对老年人、孕妇、残障人士等可能遇到的排队久、沟通难、行动不便等困扰,高新区不仅精心打造了政务服务“绿色通道”,同时,还采取全程“帮办”、上门“服务”等业务,让特殊群体办事真正做到“有爱无碍”。
在服务上做“加法”,在流程上和群众体验度上,高新区却选择做“减法”和“乘法”,他们探索性地推出新生儿出生、外国人来华、建设项目开工等多个“高效办成一件事”主题事项,大力实施放射诊疗许可与辐射安全许可联办、生活饮用水供水单位卫生许可“一证多址”等集成化改革,通过大刀阔斧的流程再造、资源整合与科技赋能,西安高新区正全力锻造一流的政务服务环境,让便捷与温暖成为这里最鲜明的底色。
西安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
举措创新 跑出“高新速度”
项目建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和“硬支撑”,是区域发展的关键。作为中西部地区首个GDP破万亿元的开发区,西安高新区瞄准“审批更简、服务更优、效能更高”的目标,探索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让项目建设真正跑出“高新速度”。
“原来要先到政务大厅办产权证,再到银行办抵押审批,还要再到大厅办抵押登记,来回要跑好几趟,没想到现在跑一趟能办好抵押贷款,真是太方便了!”西安科尚置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尚置业”)相关业务负责人耿先生高兴地告诉记者。
近日,在西安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科尚置业一次性申办了GX3-42-72-3宗地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首次登记和抵押权首次登记两项业务,同时领取了《不动产权证书》和《不动产登记证明》,成为陕西省“交证即抵押”改革的首家受益企业,标志着“交证即抵押”改革率先在西安高新区落地推行。
同样享受试点新政的还有延锋汽车内饰系统(西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延锋汽车内饰”),前不久,西安高新区出台了《西安市优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试点工作方案》,方案涉及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质业品(玻璃制造、玻璃制品制造)、汽车制造业等4个大类11个类行业的建设项目。行业内企业只需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试点录入系统”中填报项目基本信息,签订并上传申请表和承诺书,即可代替环评编制审查全流程,极大地降低前期投入成本,助力项目快速落地。
“过去,像这样的建设项目办理环评手续大概需要一两个月,现在不但节约了时间,还能省一两万元环评费,真是意想不到的惊喜。”延锋汽车内饰相关负责人感慨道。作为西安高新区首例优化环评分类管理试点项目,该企业自提出申请到行政审批局核发确认函,仅用时3个工作日,审批效率大幅提升。
此外,西安高新区还牢固树立“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导向,持续探索帮办代办服务新模式。组建重点项目服务专班,更新《西安高新区工程建设项目代办服务手册》,形成协调联动机制;采取双线发力的方式,将服务触角延伸至项目一线;做到审前主动对接,提供全方位指导,审中推行“一企一策”定制化服务,精准代办,审后持续跟踪服务,实现审管闭环;探索推出“用地清单制”“开工一件事”“大片区考古”等举措,有效提升服务质效。
以“全周期服务、全要素保障、全链条优化”为核心,以“用地清单制”“开工一件事”“水电气网联合报装”“验登合一”等创新举措为指导,西安高新区成功构建起覆盖土地供应、规划许可、竣工验收、不动产登记、融资周转等全环节的项目服务保障体系,随着比亚迪、奕斯伟、华秦科技、空天动力等一个个重大项目建成投产,记者惊喜地发现,西安高新区,这个西安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早已以领跑之姿,当之无愧的成为了西部地区科技创新的高地!
热情的业务辅导员
金融赋能 厚植发展“沃土”
白色机库舱门轻启,旋翼嗡鸣声中,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在油气管道沿线自主巡航。300米高空下,田野沟壑尽收“眼底”——日间防范第三方施工破坏,夜间监控盗油打孔,管道周边的异常动态皆被智能算法精准捕捉,并实时回传至终端。
这是西安因诺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因诺科技”)日常巡检作业的一幕。目前,该公司已有185 台机库、142架无人机在油气管网巡检场景投入使用,纯无人值守机库覆盖管道里程超4000公里,成为“一带一路”沿线保障跨国能源通道安全的重要力量。
从最初的名不见经传到现如今拥有一支200多人的跨学科精英创业团队,因诺科技的成长,始终离不开西安高新区的金融支持。2022年6月,全国首家以硬科技命名的专业支行——浦发银行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硬科技支行(以下简称“浦发硬科技支行”)应需而生,短短3年间,该行对因诺科技的授信额度已提升至5000 万元,并配套离岸直贷、银承、信用证等业务服务,为企业后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持。
“传统信贷慎贷于无抵押、无利润的初创企业,但我们却‘反其道而行之’,锚定初创期、成长期的中小微科技企业。”浦发硬科技支行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截至2024年末,我行贷款余额15亿元,其中科技型占比95%,累计服务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3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95家、省内科技型企业235家。”
金融赋能,厚植经济发展“沃土”。作为西部科创高地,西安高新区多年来在科技金融领域频频出招,求新创新,走在创新金融服务手段、普惠科技企业发展的前列。从财政专项支持到引入资本市场,从前端初创企业挖掘到长期企业成长培育,西安高新区构建起一套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生态雨林”。
“专项资金政策的发布太及时了,尤其是像我们这种从高校出来转化的企业,解决了我们创新‘最初一公里’问题,不管是在资金上还是政策上都给我们很大的信心,让我们能够轻松上阵、勇敢创新。”5月13日下午,西安高新区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发布会暨西安市科技成果转化“先投后股”系列路演活动正式举行,发布会上的路演企业之一——西安艾领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品牌总监翟子豪这样说道。
“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加成倍增’”“50万专项资金最高可撬动资本市场60倍即3000万金融资金支持”“企业优先投资权设置”······这些新做法、新模式、新生态,新政策,亮点频频,吸引了众多企业代表。
据悉,本次发布会所推出的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主要秉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理念,专注于设立时间不超过8年,从业人数不超过300人,上年度营业收入不超过5000万元的早期科技型小微企业,单项目最高资助50万元,破解早期融资难题;同时,高新区还专门建立了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股债贷保服”联动服务体系,以“财政引导+金融机构”的科技金融生态接棒培育,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形成合力支持,50万专项资金最高可撬动金融杠杆60倍即3000万金融资金支持,做到科技金融支持力度集成放大,协同协助科技型小微企业跨越创业初期“死亡谷”,纵深推进科创企业育小、登高、升规、晋位、上市。
除了重磅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外,西安高新金控在深交所成功发行的全省首单非省属AA+无担保可续期公司债券(第一期)也值得一提。据悉,该公司债券发行规模为7亿元,期限为3+N,票面利率低至4.0%,吸引了众多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踊跃认购,彰显出市场对高新区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
“目前,我们已经取得了中小微企业科创债二期、技术产权ABS三期、全省首支AIC股权投资基金、西北首单科技创新债券等融资突破,形成了‘金融工具包’矩阵,有效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将金融‘活水’精准导向科技创新最前沿,为区域产业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培育注入不竭动力。”面对记者,西安高新区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浦发银行西安分行通过技术交易信用贷给予企业支持
敢为人先 优化创新生态
文件填写、申请受理、初审、公布、实审以及授权······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专利申请已成为企业保护核心技术、抢占市场先机的关键手段。然而,许多创业者因流程复杂、材料不全或策略失误导致申请被拒。
对此,西安高新区率先破局!
2024年,高新区再次敢为人先,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专利申请前评估工作体系,通过制定专利评估标准、建设评估专家库、搭建专利评估平台、健全保密工作机制,有效解决了专利申请前评估工作中的时间成本高、评估标准不统一、容易发生技术泄露等问题,有力促进了知识产权保护及转化运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活力。
“专利申请前评估不是‘拦路虎’,而是‘助推器’。”西安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前置评估,企业能精准筛选出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创新成果,减少无效投入,同时为后续融资、许可、作价入股等转化路径提供依据。
截至目前,西安高新区累计专利授权量已超过16万件,有效发明专利61336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20件,其中高价值专利27261 件,PCT(海外专利)专利284件;有效商标注册量146184件,其中马德里商标注册115件;聚集知识产权相关服务机构603家,占陕西省45%;培育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及优势企业192家,位居全国高新区前列。共获得中国专利奖40项(含金奖6项)。
除了在全国率先探索构建系统性专利申请前评估工作体系外,西安高新区还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区战略,以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助力企业在市场大潮中行稳致远。4月1日,西安高新区、西北大学法学院合作设立的“高新区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揭牌仪式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举行,该基地将重点开展知识产权法律实务、成果转化等专题培训,预计每年培养专业人才可达100余人次。
目前,西安高新区已聚集知识产权相关服务机构603家,占陕西省45%;培育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及优势企业192家,位居全国高新区前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政策红利也成为了西安高新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今年年初,《西安高新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行动方案(2025— 2030年)》重磅发布,锚定“2030 年初步建成、2035年全面建成”目标,提出“原始创新策源、新兴产业育成、科技企业集聚、人才创新创业、产业生态构建”等五大重点任务。此外,又接力发布《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助力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举措》,聚焦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等9个方面实施24条针对性举措,从关键技术突破到产业生态优化,从人才引育到成果转化,全方位打通创新链条。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生态。西安高新区以首创的前置评估体系为突破口,以精准的政策红利为支撑,不仅有效破解了创新链条上的梗阻,更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为源头创新能量的持续奔涌、新质生产力的蓬勃生长构筑起坚实的制度基石与生态高地,引领区域向全球硬科技创新中心加速迈进。
西安高新区远眺
本刊记者:李 琳
编辑:虞攀亮
编审:马若诗
审核:苏劲松
出品:中国高新区杂志社
来源:中国高新区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