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峨眉山脚下,唐朝末年,王家村四面环山,晨雾缭绕。村里的莫项伦,三十出头,身形瘦削,背着一捆新砍的柴火,步伐坚实,每一步踏在初春的新土上,都带着过去几十年孤苦生活的沉重。这个男人,从小父母双亡,靠街坊邻居一口饭、半勺汤拉扯大,在村里几乎没有朋友,甚至没有姑娘愿意
峨眉山脚下,唐朝末年,王家村四面环山,晨雾缭绕。村里的莫项伦,三十出头,身形瘦削,背着一捆新砍的柴火,步伐坚实,每一步踏在初春的新土上,都带着过去几十年孤苦生活的沉重。这个男人,从小父母双亡,靠街坊邻居一口饭、半勺汤拉扯大,在村里几乎没有朋友,甚至没有姑娘愿意多言一句。大多数时候,他都是早早进山,避开村口那些闲谈和指指点点。
这一日临近傍晚,山林的风渐凉,夕阳透过树叶缝隙打在少有人行的小溪边,莫项伦突然听到前方传来女子的惊叫。他第一反应是警觉,手里握紧柴刀,悄无声息地躲进一巨枫后观察。不远处山坡上,一个衣衫不整、长发凌乱的美妇,正在草丛间低头啃食嫩草,神情呆滞。莫项伦面露迟疑,对方竟然像失了魂魄一般,没有丝毫害怕与反抗。
他小心靠近,美妇冷不丁眼泛红芒,张口在他手臂咬下一口,引得鲜血直流。有些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莫项伦却仅皱眉掐诀封定她眉心,难得地展示出自学的些许术法。顷刻之间,美妇头顶冒出黑烟,身体发颤,终于恢复了神智。
两人言语交谈,方知这女子名叫张莲雪,年仅二十,却已守寡多年,经常被一种神秘疾病发作控制心志。她的住处在村外茅屋,周边无其他住户。莫项伦本想尽快离开,却被张莲雪拜托修理卧床。屋内气氛微妙,一抹红色粘液和浓郁异香让他浑身燥热。行为举止中的误会,使得莫项伦被怒斥并击昏过去,这令他醒来后满腹疑团。
当夜莫项伦饮下张莲雪递来的黑色药汤,此后数日身体每况愈下,消瘦如柴。他敏感地察觉到自身状况不对,为求养身进山采药,却在半山腰遭遇了一条巨大的青色蟒蛇。令人意外的是,蟒蛇居然口吐人言,认出莫项伦为十年前恩人。当年冰天雪地,莫项伦偶然救下幼蛇一命,没想到对方今日竟成精怪现身。
青蛇洞察莫项伦命劫将至,送来一包盐,嘱咐只须将其偷偷放入张莲雪洗澡的水中,真实狰狞的幕后黑手自然显现。莫项伦按照交代执行,不过片刻功夫,浴桶炸裂,水花四溅。浴中的“张莲雪”皮肉崩解,赫然变作一头黑狼精,凶相毕露。关键时刻,一道火光落下,将妖邪瞬间焚烧殆尽,青蛇幻化人形,是个十六岁明眸少女。
原来多年恩德,命中注定此番重逢。少女现身坦诚身份,邀请莫项伦前往修炼之地同住。数月后,莫项伦安顿在花谷,孩子绕膝,笑看人生百态。
这段故事,发生于公元九世纪末的“乱唐”,地点就是四川峨眉山周边(据《峨眉县志》、《民间志怪录》有类似传说记载)。人物设定有极强地域生活背景(樵夫、寡妇、孤儿),也借助了中国民间对蛇精、狼精的传统想象。不难看出:恶缘循环,善缘自有回报。
内容细节折射出多个要点。一方面,民间故事往往以现实凄苦做引子,透出底层孤苦者在危机中生存本能与善良品性。另一方面,“蛇赠盐解危”,将蛇类在中国古代生态系统与文化中“灵物”形象充分体现——青蛇既代表忠义,也寓示变化与转机;而黑狼则成为邪恶、欲望、迷失的具象。
通过特殊的人妖互动,该故事也隐含了婚姻与信任、善恶报应、动物信仰等多重社会意义。对今日读者而言,这类故事启示:在人际相处、困难重重的时刻,保持善良与警觉,或许会换来意想不到的转机;同时提醒我们,面对权谋利诱、隐秘危机,需多一分判断与谨慎。
值得指出的是:故事各时间节点较为明晰——事件始于唐末某年(约公元890-900年),持续时间自莫项伦上山采药到一年后安家花谷,跨越一年有余,空间转移自村庄到山野,再到仙家花谷,不断“升格”强化心理与命运的变化。这种叙事结构,恰好展现中国传统故事“因果报应”的闭环。
综上,这则传说兼顾了传奇色彩、乡土气息,也反映出地方百姓的美善寄托。或许今天的我们,更应珍惜人与人之间那份不计前嫌、乐于助人的相逢与守望,因为善因终究结下善果。
来源:爱爱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