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太平广记_159_卷二十九·神仙二十九_9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0 04:09 3

摘要:弘始九年(407 年),赫连勃勃(赫连勃勃(381 - 425 年),乃匈奴族人士,系十六国时期大夏国的缔造者,于公元 407 - 425 年在位。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曾责令其更名为“屈孑”,此名寓意地位卑微低下。后来,当他自立为大夏天王时,方改姓赫连氏。他统领三

内讧外患,后秦灭亡

弘始九年(407 年),赫连勃勃(赫连勃勃(381 - 425 年),乃匈奴族人士,系十六国时期大夏国的缔造者,于公元 407 - 425 年在位。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曾责令其更名为“屈孑”,此名寓意地位卑微低下。后来,当他自立为大夏天王时,方改姓赫连氏。他统领三交(今陕西榆林县境)五部鲜卑族二万余户,镇守朔方。

赫连勃勃心怀鸿鹄之志,作战骁勇无畏,且深谙用兵韬略。他意图构建属于自己的独立势力,与后秦、后燕、北魏等政权一争雄长。在朔方历经约十年的精心筹备,其麾下士卒兵强马壮。公元 407 年初,赫连勃勃统率三万骑兵,佯装于高平川(今宁夏固原)狩猎,以突袭之法攻杀其岳父破多罗没弈于,吞并其部众,占据了高平川这片富饶之地。同年六月,他自号大夏天王、大单于,确立年号为“龙升”,设置各级官员,与中原其他割据王朝分庭抗礼。

至公元 416 年姚兴病逝之际,赫连勃勃已攻克后秦岭北的大部分郡县。

公元 416 年,东晋刘裕趁姚兴病逝、后秦内乱之机,统率大军进攻后秦。此时,赫连勃勃洞察到后秦必将覆灭的态势,且预判刘裕在灭秦之后必定南返,自己可坐享渔翁之利。于是,他秣马厉兵,休养生息士卒,积极筹备南下事宜。

公元 417 年,刘裕攻破长安,后秦宣告灭亡。刘裕留下其子刘义真镇守咸阳(今陕西咸阳市秦都区),自己则率领大军返回江南。赫连勃勃旋即南下进攻长安,迅速击败东晋军队,占领了长安。

公元 418 年,赫连勃勃于长安东郊的灞上称帝,改年号为“昌武”,定都统万城(在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以长安为南都,任命太子赫连璝录南台尚书事,驻守长安,自己则北返统万城。彼时,赫连勃勃所建立的大夏国版图,东至黄河、西越陇山,南抵秦岭,北跨河套,占据今陕西关中、陕北的全部以及甘肃、宁夏、内蒙古的部分地区。

赫连勃勃性情暴虐凶残,嗜杀无度。即便对其大臣,稍有不满,便即刻加以诛杀,为他打造兵器的工匠,竟有数千人惨遭杀害。公元 413 年,他强行征调岭北各族百姓十万人,为其修筑统万城。此城城墙高达十仞(注: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墙基厚三十步,顶部宽十步,系用蒸熟的黄土夯实筑就。史书记载,该城墙坚硬异常,“其坚可以砺(磨)刀斧”(注:见《魏晋南北朝史》)。历经一千五百多年的风雨侵蚀,如今在统万城的遗址上仍能见到城墙的残垣断壁。为修筑此城,死伤的百姓不计其数。

公元 425 年八月,赫连勃勃离世,享年四十四岁,葬于嘉平陵,庙号为世祖武烈皇帝。)所建立的大夏(407年—431年,大夏是南匈奴屠各种铁弗部族人赫连勃勃建立的政权,史称“胡夏”或赫连夏。定都统万城,十六国时期最后出现的一个政权。赫连夏政权从赫连勃勃407年称天王、大单于算起,到公元431年北魏的属国吐谷浑俘赫连定止,仅存在了二十四年。)政权于后秦北方骤然崛起,成为姚兴难以摆脱的威胁与祸患。赫连勃勃曾被拓跋珪击败,彼时身无分文、毫无势力。自接受后秦封号、统领旧部之后,他的势力才逐渐壮大起来。

夏与后秦的对峙

秦魏之战后,姚兴为应对北魏,改任赫连勃勃镇守朔方,并将三交五部鲜卑及杂虏二万余落交予他管辖。赫连勃勃实力大增,遂决定叛秦自立。弘始八年(406 年),他劫获了柔然可汗社献给姚兴的八千匹战马,并以射猎之名袭杀了岳父没弈干,吞并其部众。次年六月,他自称天王、大单于,建国号为大夏。

后秦灭后夏与北魏

在相继击败一些部落和割据势力后,赫连勃勃开始侵扰姚兴。十月,他接连攻陷后秦北部诸多戍地。部分部下建议他定都高平,赫连勃勃未予同意。他认为专注固守一城,无法发挥骑兵高速作战的优势。他打算采用倏来忽往的突袭战术,使姚兴疲于应对、防不胜防。

赫连勃勃的策略果然奏效。在铁弗骑兵的袭击下,后秦岭北地区的城镇整日处于紧张状态,正常生活根本无法开展。

弘始十年(408 年),赫连勃勃于青石原再次大败后秦军队,俘获并斩杀五千余人。姚兴无法容忍赫连勃勃的屡次挑衅,遂开始谋划反攻事宜。他首先改善了与赫连勃勃宿敌拓跋珪的关系,随后,命令大将齐难率领两万骑兵探寻铁弗人的踪迹,准备与赫连勃勃展开大战。

后秦兵力本就有限,姚兴理应集中力量应对主要敌手赫连勃勃。然而,在派遣军队北上的同时,他又指派以姚弼为主帅的三万步骑兵进攻河西,从而导致兵力过度分散。

姚兴心存侥幸之念,他认为秃发傉檀于一年前被赫连勃勃击败,名臣勇将折损达十分之六七,且此后内乱频仍,国力大幅衰微。姚兴判定这是击败秃发傉檀、重归河西的绝佳契机。为麻痹对方,姚兴宣称姚弼所率大军并非针对南凉,而是为配合齐难大军作战、防范赫连勃勃西逃而进行的军事部署。

姚弼抵达金城后,其部下有人建言,趁秃发傉檀犹疑未决之时,率领轻骑迅速突进,突袭姑臧。然而,这一建议未获采纳。待后秦军队开拔至姑臧时,秃发傉檀已全然洞悉姚兴的意图,并完成防御部署。

秃发傉檀将大量牛羊驱至郊野,以此诱使后秦军队劫掠。秦将敛成中计,惨遭败绩,部下伤亡达七千余人。姚弼被南凉军队围困于姑臧的西苑,水源断绝,局势岌岌可危。幸得姚兴派遣增援的姚显及时赶至,才使后秦军队免遭全军覆没的厄运。

姚显好言抚慰秃发傉檀,后秦军队方得以安全撤离。自此之后,秃发傉檀不再忌惮后秦。是年,秃发傉檀重登王位,大赦天下并更改年号,设置各级官员,与后秦彻底断绝领属关系。

于北线作战的后秦军队所遭受的损失,较之河西之战更为惨重。赫连勃勃避过后秦齐难所率气势汹汹的大军锋芒,将麾下部队撤至朔方东北的河曲地带。此后,趁后秦军队于野外肆意劫掠之时,他暗中统率军队折返突袭。齐难毫无警觉防备,在败退途中被大夏军队生擒,其所率领的后秦军队全军覆灭。

此役致使后秦声威急剧下降,岭北地区原本归附于姚兴的部落以及割据政权,纷纷改弦易辙,转而依附赫连勃勃。

弘始十一年(公元 409 年)正月,姚兴对兵力进行重新部署与调整,派遣以其弟姚冲为主帅、大将狄伯支为副帅的四万骑兵部队,对赫连勃勃发动袭击。然而,事出意外,行动中途局势生变,姚冲竟图谋回师长安,篡夺政权。狄伯支坚决拒绝参与这一阴谋,却惨遭姚冲毒害。尽管姚兴迅速平息了此次事变,但原本预期的军事目标未能达成。

三个月之后,赫连勃勃成功奇袭后秦的平凉,掳掠人口七千余户,并进驻平凉以南的依力川。

九月,姚兴倾兵来到依力川附近的贰城,要与赫连勃勃决一死战。赫连勃勃先发制人,乘后秦人马尚未完成集结,猛地袭击贰城的姚兴老营。姚兴面对如潮似涌的大夏铁骑,一时懵头转向,竟然准备丢下大军,逃到担负粮运的后军那里。在群臣的苦谏之下,姚兴没有走成,但他的举动已铸成大错。秦军本来就惧怕大夏铁骑,主帅的临阵惊慌,更加重了恐怖情绪,结果又被赫连勃勃打败。在姚文宗等勇将的死战之下,姚兴得以败还长安,幸免罹难。夏军乘胜洗劫了周围的郡县,将当地七千余户北徙到大城(今内蒙杭锦旗东南)。

赫连勃勃将南下侵扰姚兴所统治的后秦,确立为既定国策,致使后秦与大夏之间战事频仍。自此后直至姚兴病逝,在双方的多次战斗中,后秦鲜有获胜之机。而那骁勇善战、行动如风的夏人,令平凉、杏城、定阳(今陕西延长县南)等重镇多次易主,先后歼灭后秦军队近十万人,掳掠人口两万多户,牲畜及财产更是不计其数。

战事的屡屡失利,加之姚硕德、姚绪、尹纬等著名文臣武将相继离世,使姚兴的处境愈发艰难。为防止更多人口落入赫连勃勃之手,姚兴将数千户边镇居民迁徙至内地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为集中兵力,他召回增援南燕的军队;为弥补国家财政亏空,他提高关津渡口的商税,甚至对盐竹山木等资源,也巧立名目增加税收。

然而,姚兴的这些举措并未助其摆脱困境。召回援燕军队,致使东晋迅速攻灭南燕,转而对后秦构成威胁;增加税目,极大地加重了百姓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姚兴此举犹如饮鸩止渴、杀鸡取卵,最终给自己酿成新的苦果。

皇始十四年(公元 412 年),后秦颍川太守向姚兴奏报,称东晋于边境附近的芍陂(今安徽寿县南)一带屯驻军队,建议及时采取应对举措。姚兴却认为,东晋积贫积弱,不敢轻易挑起边境争端。故而,虽与臣下探讨了诸如烧粮掠野之类的防御策略,实际上并未付诸实施。他低估了刘裕整顿政局的能力,更未料到对方在攻灭南燕之后,已有吞并关陇地区的图谋。

是年,原本附属于后秦的仇池王(后仇池国(386—442年)是十六国时期氐族杨定建立的政权,属前仇池国宗室分支。杨定原为前秦苻坚之婿,趁前秦瓦解之际返回陇右,收拢旧部称仇池公,定都历城,初期依附前秦,获封陇西王 。该政权鼎盛时期控制汉中地区,414年因东晋刘裕北伐被迫臣服。)杨盛(杨盛(364年~425年),略阳清水氐族人,杨佛狗之子,杨难敌之孙,杨安族弟 ,杨定之弟。公元394年10月继位,成为后仇池国的第二任君主)派兵侵扰祁山。

姚兴派遣四路大军,分别自鹫峡、羊头峡、洴城进发,反击杨盛。姚兴亲自率领五千骑兵,从雍县赶赴陇口,与各路军队会师。战斗中,因一位将领怯懦畏战、按兵不进,致使其他军队无法协同配合,最终被杨盛击败,姚兴无功而返。有臣下将此次战败归咎于杨盛占据地势险固之利,实则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后秦国力的衰微以及军纪的涣散。

弘始十六年(公元 414 年)五月,姚兴突染重病。后秦皇室内部爆发权力争斗,几近演变为大规模的内战。

事端由皇子姚弼图谋篡夺皇太子姚泓之位引发。于姚兴诸子之中,皇长子姚泓并不受宠。此乃因姚泓性格宽和,才能平庸,且体弱多病。早在元兴元年(公元 402 年)册立太子之时,姚兴就对他颇为踌躇。

姚兴钟爱皇子姚弼,认为其是较为理想的继承人选,故而平日里对他格外宠信。野心勃勃的姚弼逐渐滋生夺嫡之念。他原本以雍州刺史之职镇守安定,通过买通姚兴身边近侍,于弘始十三年(公元 411 年)调入中央,担任尚书令、侍中等职。

姚弼获取相权之后,着力结纳党羽,积极制造舆论,妄图击败皇太子。然而,大多数朝臣对他颇为反感。为使他人不敢反对自己,姚弼给倾向于姚泓的大臣姚文宗罗织诸多罪名,激怒父亲将姚文宗处死。他还处心积虑地在姚兴身边安插亲信,广布爪牙,逐步掌控一些中枢机要部门。

姚兴对姚弼的所作所为采取纵容之态。有人提醒姚兴留意事态发展的危险后果,他佯装糊涂,不予理会。

对于姚弼的夺嫡阴谋,皇太子姚泓早有戒备。此次姚兴患病,姚泓一面亲自至内宫侍奉病榻,一面在皇宫内布置重兵,以防不测。诸多忠于太子的重要大臣分别统领禁军,宿卫宫廷。

姚泓并非多虑,姚弼已于府第中埋伏数千甲士,预备一旦姚兴驾崩,即刻以武力夺取政权。其他皇子亦不甘人后,在京城的皇子姚裕向镇守蒲陂的兄长姚懿送去密信,要求他联络在外执掌重兵的诸位皇子,以讨伐姚弼之名,举兵向京。

姚懿得此消息,即刻动员军队,赦免囚徒,树起帅旗誓师,开赴长安。姚洸、姚谌等人也分别于洛阳、雍县起兵。一时间局势剑拔弩张、烽烟四起,内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所幸姚兴大病未亡,紧张局势方得以缓和。姚兴虽已认识到姚弼恃宠而骄、拥兵怀异的罪行,但仍偏爱其才华,不忍加以刑罚,仅免去姚弼尚书令之职。姚懿等人罢兵返回驻地后,专程进京当面向姚兴进谏,请求惩处姚弼,姚兴将他们敷衍过去。

在进京面谏的皇子中,姚宣抨击姚弼的言辞最为激烈,姚弼对他痛恨至极。次年三月,姚弼诬陷姚宣,姚兴信以为真,派人至杏城将姚宣逮捕入狱。赫连勃勃趁机攻打杏城,后秦守军临战更换主帅,战斗力锐减,最终兵败城陷。

此时,姚兴已全然恢复对姚弼的信任,将三万大军交予他统领,令其镇守秦州。臣下尹昭反对姚弼掌握重兵,批评姚兴为后秦埋下隐患,然而姚兴却不以为意。

未几,姚兴再度染疾。姚弼故技重施,称病不朝,复又于府第中聚集兵力。姚兴怒不可遏,在处决姚弼的几名党羽后,召集群臣商议逮捕并惩治姚弼之策。然而,姚兴仅是一时盛怒,待怒气稍消,爱子之情涌上心头,故而数日未能决断。

消息走漏后,姚弼的党羽磨刀霍霍,极为猖獗。姚兴惧怕兵变,被迫下令逮捕姚弼,却又暗示姚泓出面求情,并以此为由赦免了姚弼。

弘始十八年(公元 416 年)二月,姚兴病情加剧,自知时日无多,遂下令太子监国。姚弼的党羽谋杀姚泓、劫持姚兴的图谋未遂后,开始谋划入宫作乱。姚兴最终下令收缴姚弼的武装,并将其逮捕。姚弼的死党姚洸误信姚兴已亡的谣言,率兵攻打端门,皇城内外展开了激烈战斗。

姚兴强撑病体,被人搀扶至殿前,宣布处死姚弼。乱军顿时失去斗志,纷纷溃散。事变平息次日,姚兴病情发作,溘然长逝,终年五十一岁。

太子姚泓继位后,东晋刘裕北伐,进攻后秦,收复洛阳。而后秦宗室却骨肉相残,自相削弱。

东晋义熙十二年(即后秦永和元年,公元 416 年),刘裕在攻灭南燕及益州割据势力、巩固其在朝中地位之后,欲扬威于域外,图谋北伐后秦。

义熙十二年正月,后秦君主姚兴派遣军队进攻东晋雍州之襄阳(今属湖北襄樊),为东晋雍州刺史赵伦之所击败,此役为刘裕北伐寻得借口。且彼时姚兴病逝,姚泓新立,兄弟相残,关中地区陷入骚乱。西秦又不断袭扰其后秦西部边境,胡夏则在北部构成威胁。与后秦有姻亲关系的北魏,因连年遭受灾荒且受柔然侵扰,无力对其施以支援。

刘裕得知后秦内外交困之状况后,于三月拜授中外大都督之职,着手筹备讨伐后秦事宜。

八月十二日,刘裕统率大军自建康(今南京)启程,兵分五路,水陆并进。龙骧将军王镇恶、冠军将军檀道济率领步兵担任前锋,自淮水、淝水一带向许昌、洛阳(今河南许昌东、洛阳东北)方向发起进击;建武将军沈林子、彭城内史刘遵考率领水军直趋石门(今荥阳北),由汴水驶入河水(黄河);新野太守朱超石、宁朔将军胡藩率部从襄阳奔赴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振武将军沈田子、建威将军傅弘之率部从襄阳挺进武关(今陕西商南西南);冀州刺史王仲德督率前锋各军,经泗水疏浚巨野泽(今山东巨野北)后进入河水。

刘裕告诫王镇恶等人:倘若攻克洛阳,须待大军抵达,不可贸然轻进。

九月,刘裕抵达彭城(今江苏徐州),东晋各路军队进展颇为顺遂。彼时,后秦于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以东设置有豫、徐、兖三州,屯驻兵力薄弱,且疏于防备。

王镇恶、檀道济率部进入后秦境内,所到之处皆获大捷,夺取后秦徐州(治所位于今河南商丘南),进而攻克许昌。沈林子所部攻克后秦兖州州治仓垣(今开封东北)。王仲德所部进入河水,即将逼近滑台(今滑县东),北魏兖州刺史尉建心生畏惧,率领部众弃城而逃,北渡河水。王仲德顺势占据滑台。

直至东晋军队进逼后秦豫州州境,后秦方面方才有所察觉。

十月,当东晋军队逼近后秦豫州州治洛阳时,后秦仍在与大夏、西秦交战。十月间,后秦阳城、荥阳(今荥阳东北)二城皆向东晋归降。王镇恶、檀道济于成皋(今荥阳西北)会师。镇守洛阳的后秦征南将军姚洸急忙向长安请求救援;然而,他并未采纳部将赵玄聚集各戍守之兵固守金墉(今洛阳东北,魏、晋洛阳故城西北隅)以等待西部援军的建议,而是分兵出战,结果均遭败绩。檀道济所部进逼洛阳,姚洸出城投降。晋军俘获后秦人四千余名,众人商议欲将其全部坑杀,檀道济却为他们解开束缚,遣返回家。此后,后秦百姓归附东晋者众多。

东晋义熙十三年正月,刘裕统率水军自彭城出发。后秦在洛阳失守之后,计划派兵增援潼关,不料接连爆发两起内乱。王镇恶等人见有机可乘,未等后续大军抵达,便于二月从洛阳兵分两路:王镇恶亲率所部向西进攻潼关,檀道济、沈林子率领另一部向北渡过黄河,攻打蒲阪(今山西永济西南)。蒲阪城池坚固且兵力众多,一时难以攻克。檀道济等于是挥师南下,与王镇恶合力攻打潼关。

三月,东晋军队夺取潼关,并乘胜追击。后秦大将军姚绍率领军队退至定城(在潼关西三十里),凭借险要地势固守,先后两次派兵截断东晋军队的粮道、封锁水路,但均被沈林子所部击败。东晋军前锋因连续数十日无法前进,后续大军又未到达,军中粮食匮乏。王镇恶于是前往弘农(今河南灵宝东北)劝督百姓缴纳租粮,军队的粮食供应得以接续。

四月,姚绍又派遣将领率领骑兵企图切断弘农诸县的粮食支援,依旧被东晋军队击败,其将士几乎死亡殆尽。姚绍虽为后秦名将,但此时已年迈体衰,加之近期屡遭挫败,不禁愤懑羞愧,最终病逝。后秦东平公姚赞统领其部众,引兵出战却遭失败,遂退而坚守。

三月,刘裕统领水军自泗水取道清水(古济水下游之别名,其故道起始于今山东梁山,途经东阿等地,最终注入大海)驶入河水。北魏不愿借道,派遣振威将军娥清、冀州刺史阿薄干率领十万步骑兵屯驻于河水北岸,以阻遏晋军;并派遣数千骑兵紧随刘裕军队之后,持续进行袭扰。

四月,刘裕为排除魏军的阻遏,派遣部将丁旿率领七百壮勇、一百乘战车登岸,设置半月形战阵,又命宁朔将军朱超石率领两千弓弩手登上战车,环绕射击北魏军队。当魏军逼近并以肉搏方式进攻战阵时,东晋军队便使用大锤和短矟,左右猛击,大败北魏军队,斩杀阿薄干。

刘裕大军向西挺进至洛阳,于八月进抵潼关。刘裕任命朱超石为河东太守,令其与振武将军徐猗之率军北渡河水,攻打蒲阪,以掩护主力部队的北翼。

彼时,沈田子、傅弘之等率领千余士卒已成功袭破武关,占据青泥(今陕西蓝田)。姚泓原本打算亲率大军前往定城迎击刘裕所率之军,却又担忧沈田子等人从侧后进行袭击,故而决定先歼灭沈田子、傅弘之部,再合力迎击东晋军主力。

沈田子听闻姚泓率领数万步骑兵前来进攻,欲出兵迎击。傅弘之鉴于敌众我寡的形势,劝阻其出战。沈田子则认为,用兵贵在运用奇谋,而非单纯依靠兵力众多,趁敌军营阵尚未建立,发起攻击便可将其击破。于是,沈田子率领所部出战,傅弘之随后跟进。后秦军队将东晋军重重合围,沈田子激励士卒决死奋战。东晋军士气高昂,奋勇出击,大败后秦军队,斩杀万余人。姚泓战败后奔逃至霸上(今西安东)。

此时,刘裕派遣沈林子率领一万余精锐骑兵前来增援,部队也已抵达,随即展开追击。关中诸多郡县多暗中前来归附。此次战役的胜利,有力地策应了东晋军主力部队向西挺进。然而,进攻蒲阪的朱超石所部作战失利,被迫退至潼关。

适值连日暴雨,河水急剧暴涨。刘裕应王镇恶之请求,命令其率领水军逆渭水而上,直趋长安。驻于定城的姚赞以及屯守香城(今陕西大荔东南)的恢武将军姚难,为王镇恶所部逼迫,引军向西撤退。由于渭水泛滥,姚赞等人无法北渡。王镇恶所部水陆并进,追及姚难。

姚泓从霸上进军至石桥(长安东北)接应姚难,并派遣镇北将军姚强与姚难合兵一处,屯驻于泾上(今高陵境)以抵御王镇恶部。王镇恶派遣部将毛德祖率兵进击,大破敌军。姚强战死,姚难逃往长安。姚赞退至郑城(今华县),刘裕率领大军进逼。

此时,后秦军队在长安附近仍有数万人。姚泓急忙下令,命姚赞守卫霸东(今灞河之东),将军姚丕守卫长安城北之渭桥,辅国将军胡翼度守卫城东北之石积,姚泓自己则驻守城西逍遥园。

王镇恶所部乘坐蒙冲小舰逆渭水行进,士卒皆隐匿于舰内。后秦士兵只见舰船前进却不见人影,深感惊异。舰船抵达渭桥后,王镇恶即刻命令军士用餐完毕后,皆手持兵器弃舰登岸,背水一战,决死拼杀,大败姚丕所部。

姚泓引兵前往救援,然而因临近渭水之地狭窄,又遭遇姚丕部败退,士卒自相践踏,未战便已溃败,姚泓单骑逃回王宫。王镇恶率领部众从长安北门入城,姚泓率领数百骑兵逃奔石桥。

姚赞得知姚泓兵败,当夜急忙率领各路军队疾驰救援,打算在石桥与姚泓会合,但长安城各门已被晋军占据。姚赞所部无法通过,一时惊惶溃散。

当月二十四日,姚泓被迫请求投降,后秦宣告灭亡。后秦历经三主,享国三十四年。

疆域

后秦在其鼎盛之际,疆域颇为辽阔,辖有现今陕西、甘肃、宁夏全域,以及山西、河南的部分地区。彼时,它掌控了关中地区绝大多数至关重要的政治与经济城镇,同时据有关东的大片领土。其声威远扬,令陇右、河西诸国皆心悦诚服,甘愿称臣。

政治

后秦统治者为扩充劳动力与兵源,常大规模迁徙被征服地区的各族民众至都城长安及各军事要地,以利管控。

在对境内各族民众的统治方面,后秦除运用州郡体系进行管理之外,还推行以营领户、以户出兵吏的制度。营户并不隶属于州郡,而是由姚氏宗室以及达官贵人分别统领。一般营户不仅要投身兵戎、冲锋陷阵,还需承担提供军粮的义务;然而,由后秦皇帝亲自统领的大营营户则享有优待豁免之权,仅需参与征战即可。此外,后秦还有不隶属于州郡、由军镇负责管理的镇户。

于十六国后期之诸多帝王中,姚兴实乃颇具作为之君主。为巩固其统治根基,执政伊始,他便极为注重选贤任能、广纳谏言,且陆续推行了一系列有助于社会经济与文化繁荣发展之举措。譬如,针对因灾荒战乱而自鬻为奴婢之百姓,他颁令悉数释放,使其恢复良民之身份;精简法令规章,以审慎之态度处理刑狱案件;对廉洁奉公之臣予以嘉奖,对贪污腐败之徒施以惩处。

军事

十六国时期,北方诸国大多施行异族分治制度,亦称胡汉分治制度,即在同一国度内,推行两种相异的军政体制。

对于汉族民众,依旧依照汉族传统统治方式进行治理;对于少数民族,则按照其各自部落传统予以统治。这种治理模式致使军事统帅体系呈现单于台与都督中外诸军事并立之态势,后随着形势之演变,二者逐渐合二为一。

在军队建制方面,大致与西晋兵制相仿,具备中军、外军组织以及都督、将领等职衔。中军直接隶属于中央,编为军、营,主要承担保卫京师之职责;外军则是由中央直接管辖的各州都督所统领之军队。

在军事力量构成上,军队以骑兵为主要作战力量,步兵次之。国家内部本民族的部落兵多充任骑兵。随着攻城战的兴起以及汉人被编入军队,步兵数量亦逐渐增多。

在兵役制度层面,实行本族全民皆兵的部落兵制。但凡本族中具备战斗能力者,皆被列为军队的基本兵力。原则上,中军实行终身服役制,其家属通常随营聚居,称为营户,承担供应军粮之责。驻守各地的外军,其随营聚居的家属则称作镇户。营户与镇户均为军队兵力的来源。

对于其他民众,则实行征兵制,从各郡、县征发各族人民以补充军队。其中,汉族兵的来源还涵盖投降的坞堡武装以及招募的农民,这些人一般皆需终身服役。

十六国时期,各国骑兵战力均得到显著强化。彼时,马镫已广泛普及,其最大功效在于能够解放骑兵双手,使骑兵得以凭借双脚掌控身体平衡,于马背之上进行冲锋、刺杀、劈砍、攻击等动作,这极大地提升了骑兵的作战能力。此外,马铠亦成为骑兵较为常见的装备,用以保护战马免受远程射兵器的攻击。

经济

彼时,黄河南北以及关中地区所遭受的战祸最为惨烈,经济破坏程度亦最为严重。当地百姓要么依附于坞堡,成为坞主的部曲;要么迁移至各国首都周边地区,为各国提供生产劳动力或服兵役。与此同时,各国之间亦会相互掠夺人口与财富,以充实本国国力或补给军队。

由于人口迁移频繁,在这一时期的初期,经济发展面临重重困难。高祖姚兴重视刑罚的运用,严厉惩治贪污腐败现象,使得关中地区的经济稍有恢复。然而,至其晚年,因国家财政匮乏,遂增收关市之税,对盐、竹、山木等资源均课以赋税,这无疑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文化

姚兴重用其叔父姚绪、姚硕德,其弟姚崇,以及功臣尹纬、狄伯支等人。于泾阳(今甘肃省泾川平凉县西北)斩杀前秦君主苻登,并将阴密(今甘肃省灵台县西南)的三万户居民迁徙至长安。他还使仇池杨盛、上邽姜乳、鲜卑薛勃、西秦乞伏乾归、后凉吕隆等势力降服,且令南凉秃发傉檀、北凉沮渠蒙逊、西凉李玄盛皆派遣使者前来求和。后秦与北魏拓跋氏、夏赫连氏之间时战时和。

姚兴在位期间,对内修明政事,广泛招揽人才,将奴隶赦免为良民,崇尚儒家学说,弘扬佛教教义。这些举措使得后秦统治区域的社会经济得以恢复与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羌族的汉化进程。

他设置律学,调集郡县的散吏学习法律知识,郡县中存在疑问的案件可上呈廷尉审理;大力提倡儒学,允许学者收徒讲学,长安的儒生数量多达一万数千人。此外,他还大力推崇佛教,尊奉高僧鸠摩罗什为国师,鸠摩罗什译出经论三百余卷,佛教因此在后秦境内广泛传播。

鸠摩罗什的相关事迹我们将在《太平广记·卷八十九·异僧三》介绍。

民族

河湟(“湟”,〔~水〕为水名,位于中国青海省;亦指低洼积水之地)羌,即汉代所称之西羌。其与传说中的姜羌、卜辞里的羌和羌方,在种族层面或许存在相同之处,但河湟羌并非由前者发展演变而来,而是羌人当中更为后进的一个部分。

河湟羌的种姓部落制度与家支制度,是极具特色的民族社会结构形式。本书将结合其社会经济状况对这一内容展开论述。东羌为西羌内迁的部分,内迁之后,其种姓部落制度与社会结构均发生了改变。部落的解体以及与汉族社会的融合,推动了其与汉族的同化进程。

羌族姚氏所建立的后秦政权,并非以羌族作为根基,而是一个由民族混杂的军事集团发展而来、继承了汉族封建传统的政权。

来源:小模型数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