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为什么要放假祭祖?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4 18:54 1

摘要:我们都知道清明节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4月4日到6日之间,同时它又是人们每年用来祭祀和扫墓的节日,因为时间处在初春时期又被称为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

我们都知道清明节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4月4日到6日之间,同时它又是人们每年用来祭祀和扫墓的节日,因为时间处在初春时期又被称为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

来源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天的祭祀礼俗,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四大节日也成为了我国的法定节假日,每逢节日都会进行“人员大迁徙”活动。

上古时期,清明节还只是“二十四节气”中用来提醒农民进行春耕的节气,因为清明节后气温升高万物复苏,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候,这点在许多文献中都有记载: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岁时百问》

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三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国语》

“清明”一词则来自于史书中记载的“清明风”,在古书中记载“清明风”来自东南风。根据《周易》中记载东南方则是八卦中的巽方,《周易》中有万物“齐乎巽”,即农历三月一到,气清景明,万物复苏之“清明风”,因此这一节气得名“清明”。

发展

清明节的扫墓祭祖活动相传最初源自古代君王将相的“墓祭”之礼,约始于祭祀文化礼教森严的周朝。

根据西周时期的著作《周礼·春官·冢人》中就记载了祭墓习俗,并且关于墓冢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管理。

到了战国时期扫墓仪式已经较为寻常;秦汉时期,祭扫坟墓已成为君王百姓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但是在唐朝以前这些祭祀活动并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制更没有明确在清明节当天。

清明节从节气演变成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与古代的寒食节有关,唐代时期清明节与寒食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

唐朝时期,统治者遵从儒家治国方针提倡孝道行天下,唐玄宗更是直接将墓祭归入五礼之中,设定寒食节成为扫墓祭祖的节日,在清明日前二日,全国民众放假三天,用于人们祭祖扫墓。因此在唐代寒食节也被人们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

自此清明节作为节日逐渐形成,并且融合了寒食节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因为唐朝时期的经济文化繁荣,上巳祓禊除灾的仪式也逐渐被引用到清明节中。

由此可得知在唐朝时期,清明节就已经是法定节假日。

到了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成为了祭祀扫墓的节日,到了元朝时期寒食节被取消,上巳节也逐渐淡出百姓生活,清明节成为了融合两个节日习俗流传下来成为了一个以祭祀扫墓为中心的传统节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出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宋代诗人高菊卿在《清明》

在之后的朝代中清明节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已经成为全国盛行的活动,明清时期还流行清明节迎城隍祭厉的行动。

到了我国近代时,民国时期,清明节被定为国定假日,也称民族扫墓节 ,之后在1915年还被规定为植树节,直到1928年植树节被改为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清明节作为植树节的节日结束。

清明节的扫墓祭祖习俗是历史上自然与文化的融合和发展,因此在当下清明节的祭祖扫墓仍然是人们扫墓祭奠、怀念离世亲人和踏青嬉游、亲近大自然的节日。因此直到今天,清明节仍然是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

✍注

五礼: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

来源:四时姑娘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