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手机屏幕上热情洋溢的“大哥”“爱你”,与现实中被掏空的银行卡形成残酷对比。一场来自直播间的诱惑,让河南周口一位六旬老人八天内花光全部积蓄。
手机屏幕上热情洋溢的“大哥”“爱你”,与现实中被掏空的银行卡形成残酷对比。一场来自直播间的诱惑,让河南周口一位六旬老人八天内花光全部积蓄。
“我给她打了pk,她下播后加我聊天,脱衣服看到她裸体,看完后心里高兴!”9月10日,河南周口一位六旬大爷含泪讲述自己被女主播诱导打赏的经历。短短8天时间里,他刷光了银行卡里的6万多元,只剩下33元。
老人一边怒扇自己耳光一边说对不起两个女儿。聊天记录显示,女主播一口一个“大哥求守护”“爱你”,让老人产生了“不上票对不起她”的感觉。
李大爷的经历并非个例。在直播间里,一声声“大哥”“老板”的呼唤和竞争氛围,让许多人难以自拔。那种被需要、被崇拜的感觉,很容易让人产生情感依赖。
近年来,类似事件层出不穷。2023年,河南平舆县一名23岁村民,将父亲145万元的死亡赔偿金全部打赏给女主播。
他保留的记录显示,一位叫瑶瑶的女主播,他一天就为她花费了15万元。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暴露了直播打赏背后的巨大隐患。
直播间里的套路被精心设计过。最常见的是“主播连线PK游戏”,连线双方在规定时间内比拼粉丝赠送礼物的多少,输的人接受惩罚。
MCN团队会安排“假土豪粉丝”刷礼物以营造竞争气氛,从而骗取普通用户跟风打赏。这种被称作“骗票”的潜规则,在行业内几乎成了公开的秘密。
还有一些主播通过性暗示、“软色情”内容吸引用户。李大爷就是被女主播的“裸体”诱惑而不断充值打赏。
李大爷的女儿透露了家庭实际情况:“别看我爸这么大方,其实我妈妈是残疾,我家条件不好,袜子烂洞他都舍不得扔。”
这笔6万多元的款项,很可能是这个家庭多年的积蓄,甚至是残疾母亲的救命钱。李大爷事后悔恨交加,不断扇自己耳光,连说“对不起两个女儿”,但这已经无法挽回损失。
2023年,吉林一男子举债打赏女主播187万元,因病入院后因无钱治病离世,给妻子留下巨额外债。这些活生生的案例展示了一个个家庭如何被直播打赏摧毁。
李大爷和家人都关心的问题是:这些打赏的钱能要回吗?从司法实践来看,这类案件的处理结果不一。
2020年,安徽芜湖一名五旬男子在某平台充值1000余次,打赏372名主播近30万元。妻子诉至法院要求返还,但法院终审认定打赏花费属正常娱乐消费,驳回了妻子的诉讼请求。
然而,在一些有明显诱导、欺诈情节的案件中,法院也可能判决返还。2025年9月,一法院判决一名女主播返还男粉丝打赏款项1.8万元,理由是打赏是基于两人私下关系进行的赠与行为,属于擅自处分夫妻共同财产。
要防范此类风险,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文件,如《关于加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管理的通知》《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等。
这些规定要求平台对用户每次、每日、每月的最高打赏金额进行限制。但实际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很多平台并未全面落实这些要求。
专家建议,家庭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关爱与沟通,帮助他们识别网络陷阱。同时,支付密码不应轻易告知老年人,以免发生非理性消费行为。
直播平台作为受益方,必须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这包括严格审核直播内容,对主播行为进行规范,设置打赏限额和冷静期等措施。
2023年5月,央视曝光网络直播打赏乱象,指出一些平台存在“主体责任缺失”“主播良莠不齐”“打赏行为失范”等问题。虽然平台往往声称自己只是提供技术服务,但事实上它们从打赏中获得了可观的分成。
真正负责任的平台,应该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引导理性打赏,而不是利用人性弱点来获利。
李大爷的女儿正在联系直播平台,试图追回那6万多元的损失。现实是,司法实践中这类案件的返还比例和成功率并不理想。
就算能够追回部分款项,这个过程也将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中国众多类似家庭来说,预防远比事后追讨更重要。
家庭沟通、平台责任与法律保障,需要共同构筑一道安全防线,保护更多像李大爷这样的老年人,不再落入直播打赏的陷阱。
家人们!老人攒钱不容易,别让直播间的“热闹”掏空他们的养老钱呀!要是你家也有老人爱打赏,赶紧多陪陪、多聊聊,咱一起给老人的晚年把好关。你家老人有过类似情况不?评论区唠唠呗!
来源:米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