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TA在外人面前永远面带微笑、谈吐从容,好像天生自带“佛系标签”,让人羡慕不已?
你是否遇见过这样一个人:
TA在外人面前永远面带微笑、谈吐从容,好像天生自带“佛系标签”,让人羡慕不已?
然而心理学家指出,这种表面平静的人,其实很可能是“高功能BPD”(又称安静型BPD)患者——他们把愤怒和痛苦都藏在心底,从不轻易在他人面前流露。
与典型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患者的外向失控不同,高功能BPD患者将所有“坏情绪”都往内吞化,表面上看似应付自如,实际上正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内心煎熬。
正如专业精神病理学手册所言,BPD患者对“被遗弃”高度敏感,情绪和人际关系剧烈波动——而高功能BPD只是这一病谱的隐秘变体。
高功能BPD并不是官方诊断名称,而是对安静型BPD的通俗称呼。
他们通常有着与其他BPD相似的症状,却极少在外界表现出来。
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NIMH)指出,BPD患者常经历强烈且持续的情绪波动(如愤怒、沮丧、焦虑等),可能持续数小时或数天;只是高功能BPD患者把这样的情绪转向了内在。
他们可能每天按时上班、不漏任何约会,看似完美驾驭日常生活,但私下里却一遍遍问自己“我到底行不行”、“到底凭什么被爱?”这样的自我责备。
他们的所谓“稳定”往往只是一层伪装:心理学家Hannah Owens就提醒我们,诊断安静型BPD时需要尊重患者的自我报告,而非只看表面行为。
01|表面平静下的情感火山
看似平静的表象,掩盖不了内心的汹涌波涛。
高功能BPD患者具有高度的情绪敏感度:
很容易察觉到他人的细微表情和言外之意。
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反应迅速,一句简单的晚安或者头条新闻,都可能引发内心剧烈的情绪波动。
情绪的忽明忽暗,往往让外人摸不着头脑——他们似乎能把情绪“藏”在深海之下,不让外界看见暗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些人的情绪爆发往往只发生在特定“触发点”,在平时看似风平浪静。
例如,这位画面中正在沉思的女子【36岁+】表情祥和,但谁能想到她心里可能在上演一场生死博弈?
有文章打比方说:他们表面像“带着钙片睡觉的熊猫”,乖巧可爱却强行憋住了泪水或愤怒。
高功能BPD患者常常深陷“非黑即白”的认知模式。
在他们看来,事情要么是“完全美好”,要么是“彻底糟糕”,没有任何灰色地带。举例来说,如果伴侣有一点点疏忽,他们可能马上觉得“TA不爱我了”;
如果朋友一时没回消息,就会解读成“人家嫌我烦”;
在工作中,只要领导指出一点问题,就会心想“我完全不行”。
这种极端化的思维让情绪也在两端拉锯:
有时忽然亢奋到飞扬,有时瞬间跌落抑郁。
高功能BPD患者往往非黑即白思考,让自己的情绪也被牵扯得“不是亢奋就是抑郁”,筋疲力尽。
在亲密关系中,高功能BPD患者尤为焦虑矛盾。
一方面,他们极度渴望亲密,想要有人了解、守护自己;
另一方面,他们又害怕自己的脆弱被看见,从而担心一旦敞开心扉就会被抛弃。
这种渴爱与恐惧的拉锯,让他们对爱人和朋友上演“我需要你,但又不断推开你”的悲喜剧。
有时在爱情里,他们会把对方视若珍宝,理想化对方的一切;
而当自己感到一丝被伤害或误解时,又会瞬间转身,觉得对方“不配爱我”,甚至干脆用“冷暴力”来保护自己。
换言之,他们要么把你当成生命中最宝贵的存在,要么拉着你一起沉沦。
这也解释了他们常有“先发制人式分手”的行为:
只要感觉对方可能要抛弃自己,他们宁愿先下手为强,提前退出。
就像文章中所比喻的,当感情受挫时,他们往往像蜗牛一样迅速缩进壳里,把自己封闭起来。
这些患者缺乏明确的自我认同,常常自问“我到底是谁”、“自己想要什么”而陷入迷茫。
他们内心空虚、与自我脱节,却又极度自责。
正因如此,他们经常对自己进行严厉的“审判”。
对于自己的一言一行,他们从不觉得足够好,总能挑出不完美来惩罚自己,仿佛内心住着个苛刻的法官。
在外人看来,这种情绪自虐是神经质,但对患者而言,这却是他们控制混沌世界的唯一办法。
他们可能在表面上用幽默、讽刺甚至强词夺理遮盖自己的情绪,像“情绪上的演技派”一样,通过嘲讽、开玩笑来掩饰内心的痛苦。
02|深藏不露的心理机制
如此强大的内心矛盾不可能无缘无故形成。
高功能BPD的形成与创伤经历密切相关。
心理学家指出:这类患者往往在童年时期经历了情感虐待、严厉批评或忽视。
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为了生存和获得爱,他们无奈地学会了“分裂”自我:
一部分小小的自我专门承受过大的痛苦,保持恐惧和无助;
另一部分则被迫装扮成正常、强大、无所畏惧的成年人。
正如一篇文章所描述的,他们不得不同时扮演“勇猛战士”和受惊害怕的孩子:
前者努力让自己应付日常生活,后者却被创伤停留在过去。
长此以往,他们的心理就形成了一个“分裂”的体系:
外在的“超人”面孔和隐藏的“创伤”面孔并存。
为了维持这副“外强内弱”的假象,他们对自己施加了异常严格的控制。
研究者Lynch博士认为:高功能BPD患者并非缺乏控制力,而是控制力过强。
他们害怕自己失去控制,于是给自己制定了各种严苛的生活规则,不敢表达负面情绪甚至微笑都要受限。
每当面临可能的情绪爆发时,他们就像脱离现实般“出窍”,把所有感受封闭在心里。
正因为这种强烈的自我束缚,他们往往避免与人随性闲聊、保持一定距离:
只进行“必要的社交活动”,别的时间要么埋头工作,要么安静独处。
这种过度的自我控制带来了沉重代价——他们失去了与人深度联结的可能,也不敢让别人看到自己真实的模样,从而失去了在痛苦时得到帮助的机会。
可以说,外表的“平静”其实是长期压抑的结果,平时人们往往会误以为他们心理健康,因为他们学会了独自适应社会规则;可实际上,他们的核心问题并未解决。
从这位看似专注苦思的女性面孔中,我们可以读出不少信息:
眉头紧锁、手撑额头,这些都是焦虑与负面情绪的外显。
高功能BPD患者在外人面前也许谈笑风生,但类似的内心挣扎却时时上演。
长期压抑情绪,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内心空虚和自我怀疑。
他们甚至可能在夜深人静时冒出自杀的念头、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只是这些念头从不在别人面前倾诉。
03|对症下药:理解与帮助
面对高功能BPD的人,我们要做到的不只是被表面的“正常”迷惑,更要学会倾听内心的低语。
专家建议,如果你感觉身边有人或自己有这些特征,寻求专业帮助至关重要。
正如心理科普网——verywell mind的文章最后所强调的那样:
这些隐忍的患者需要有人告诉他们——“现在的你与过去不同,你有力量面对痛苦,并且值得被帮助”。
verywell mind——《Quiet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Is Largely Misunderstood—Here's What to Know》
心理咨询师会帮助他们一步步重建安全感,让他们看到:深度联结和真诚的信任并非徒劳,疗愈并非遥不可及。
事实上,伴随治疗的深入,他们可能会逐渐卸下那层“装出来的平静”,重新找回真实的自我并体验到与人相处的快乐和满足感。
总之,高功能BPD患者的“稳定情绪”常常只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装扮。
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痛苦,给予足够的耐心和支持。
正如连篇文章所述,尽管他们表面冷静,但内心的恐惧和情绪波动仍在上演。
我们应当抛去偏见,不将他们的沉默视为无事,而是看到这背后的裂痕,伸出援手。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从影中走出”,用自己的力量迎接疗愈,让那份在宁静之下沉积的悲伤得到释放和修复。
报名添加专属规划师,领取上课链接
获得更多成长课程福利
来源:汉和源健康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