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和伟,这位在演艺圈中颇有人气的演员,曾用一种特别的方式闯出了一片天地。回想当年,正是凭借“蹦迪”这一独特场景,让大家对他有了印象,但真正让他在演艺界站稳脚跟、赢得大家喜爱的,还得说是《觉醒年代》里的陈独秀这个角色。在剧中,他把陈独秀演得意气风发,滔滔不绝、能
于和伟,这位在演艺圈中颇有人气的演员,曾用一种特别的方式闯出了一片天地。回想当年,正是凭借“蹦迪”这一独特场景,让大家对他有了印象,但真正让他在演艺界站稳脚跟、赢得大家喜爱的,还得说是《觉醒年代》里的陈独秀这个角色。在剧中,他把陈独秀演得意气风发,滔滔不绝、能撑起整个民国氛围的那份口才,让人觉得仿佛这个人物从历史中走出来一样,也让观众记住了他的演技和魅力。
不过,谁都料不到,到了54岁这个年龄段,他竟敢挑选一条荆棘满布、充满挑战的路——扮演毛主席这个角色。要知道,在他之前,很多前辈演员都在这个角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塑造了那些难以超越的经典人物形象。
唐国强,作为经验丰富的演员,演了好多年毛主席的角色,他的塑造已经深入人心,几乎让人觉得“他就是主席”。每次他在屏幕上扮演毛主席,举手投足之间的神采,总带着一种强烈的气场,使得观众忍不住沉浸在角色里,完全信服他的演绎。
古月,可以说是特型演员里的“祖师爷”级的人物,和毛主席的结缘还挺有戏剧性呢。那会儿,1978年,全国海选特型演员,折腾了整整两年,始终找不到满意的人选。直到有一天,一张照片偶然被送到叶剑英元帅面前,老帅一看就觉得挺像的,于是当场就拍板:“这个人,有点像。” 就这么,古月就被挑中了。
那会儿,古月遇到不少棘手的难题啊。毕竟,他是广西人,说话带着浓重的南方口音,普通话都不太流畅,更别提和毛主席那带着湖南味儿的口音一比了。而且,他也不是正儿八经学过表演的专业演员,第一次面对镜头,手该放哪儿都不知道,整个人显得有点拘谨,不够自信,挺青涩的。
不过,古月硬是凭着那股坚韧不拔的劲头,走上了一条充满坎坷的蜕变之路。为了更接近毛主席的气质,他忍受了不少牺牲,也付出了不少努力。他直接搬到湖南的农村里生活,每天都跟着乡亲们吃辣椒,重庆火锅的那种辣味刺激得他味蕾直跳,辣得他一身都是汗,但他还是咬牙坚持。他蹲在土灶旁,跟乡亲们天南地北地闲聊,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口音变得更地道,舌头都打结了,可就是不肯放弃。
为了还原毛主席那饱满的额头,他狠心把自己额头的头发拔了几根,每拔一次,眉头就会因为疼痛微微皱起,但眼神里面却充满了坚决。他还特别细心地研究毛主席的生活习惯,喜欢抽什么烟、爱吃的肉,甚至连夹筷子的方法都反复练习,力求做到一模一样。从《西安事变》到《开国大典》,他饰演毛主席的次数多达80多次,每一次都怀着敬畏之心,时刻提醒自己千万不能出错,这份敬重真是令人感动。可惜在2005年,他离开了人世,给中国影视圈留下了段不可复制的传奇,也让后人面对这个角色时,多了一份敬畏和压力。
各种演绎方式各不相同,带来了全新的突破。
唐国强选择的是“神韵”风格。回想当年,他可是“奶油小生”的代表人物,在扮演诸葛亮、雍正皇帝的时候,那一眼、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别具一格的魅力,搞不懂迷倒了多少少女。
在1996年首次饰演毛主席的《长征》里头,唐国强的表现可没少引起争议,圈里外的人都觉得他年轻了点,外形跟毛主席差距挺大。可是,他自己倒是有一套见解,坚持不去死模他的外貌,也不说那边的湖南话,甚至那些经典的手势动作啥的,都没有去刻意模仿。他选择了另一条路,专注“抓住”精神和气质,觉得演好毛主席,最重要的是展现出那种独特的气息和内涵,走的就是一条“去脸谱化”的创作风格。
结果证明,他的这个决定确实是对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播出以后,连毛主席的孙子毛新宇都特别提了,他说他演得像爷爷的那份气质。之后,他用五十多次扮演毛主席的经历,充分展示了“演的不是人,是精神”这句话的道理,也让大家觉得,从此以后,再有人能在这个角色上有啥新突破,好像也挺难的了。
就在大家都在这样想的时候,于和伟站出来了。在新片《伟大的长征》开机的时候,于和伟饰演的毛泽东正式亮相。说实话,一眼看去,外形确实不像以前大家心中那个毛主席。不过,于和伟心里明白,两者比起来,他在外形上不如古月那样细心雕琢得像;气场方面,也很难一下子赶上唐国强多年的打磨沉淀。
于是,他另辟蹊径,决心闭关半年,专注研究湘江战役的相关资料。他像个虔诚的学者一样,在那些堆积如山的资料中,仔细揣摩毛主席当时的处境,试图理解在失去指挥权、内忧外患的困难局面中,毛主席是怎么振奋军心、重新燃起革命火焰的。
在拍摄的过程中,他没有动用泥巴刻意装出狼狈的模样,而是靠着细腻的表演,用眼神的微妙变化、呼吸的节奏,以及整体的把控,把毛主席内心的痛楚、愤怒、不甘一直到最后的决绝,一点点展现出来。塑造出来的毛主席,仿佛是个有血有肉、能带着大家穿越风雪草地的普通人,心里装着千千万万战士的命运,绝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像。他拒绝那些脸谱化的表现,不想着死板的复制,而是让毛主席成为一个在困境中挣扎、不断奋进的人去演绎。就算刚开始观众不买账,骂声一片,他还是坚持走“非典型伟人”的路线,这也无疑是对“演技”两个字最深沉、最有力的诠释。
《伟大的长征》展现了宏伟的格局,气势磅礴,令人震撼。剧中人物的选择也别具匠心,独特的演员阵容,把每个角色都演得生动鲜活,让人一看就能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厚重与激昂。
这部《伟大的长征》绝不是啥普通的主旋律作品,一开始筹备的时候,它就敢下这样一个胆子大、有点冒险的“豪赌”——想要重新诠释“红色史诗”。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整个团队付出了不少心血,花了整整三年时间来准备。在这期间,进行了多达二十次的采风活动,美术方面的团队更是忘我地奔波,实地走访了九个省份,足迹延伸两万公里之多。每到一处,都留下他们探索历史、还原当年的身影。甚至他们还把红军亲属的口述逐字逐句整理出来,细心编纂成剧本,力求让每个情节、每句台词都能充分体现真实的历史情感。
而且在挑选演员方面,也彰显出别出心裁的用心,几乎都采用了“去符号化”的方式。
曹磊,曾凭借在《鲁迅》中的精彩表现脱颖而出,他身上带有一种沉稳又隐忍的气质,到了需要爆发的时候,又能迅速展现出强大的能量,把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他对一些细节的把握非常到位,比如“保持干净笔迹”这样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意义深远的细节,成功展现了“文胆中的铁骨”,让人眼前一亮。
何政军,大家都挺熟悉,他在《亮剑》里演的赵刚以及在《觉醒年代》扮演的顾维钧,都让人印象深刻。这次他转换角色,饰演朱德老总,着实引人注意。背景挺特殊的,他是红四方面军的后代,也清楚这次演出背后的重大意义,坦言这不仅仅是演戏,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因此,他在塑造角色时,满满都是深情与敬意。
王劲松一直都挺擅长演蒋介石,演得那叫一个游刃有余。这次在《伟大的长征》里,他的表现更上一层楼,把“政治人物的压迫感”深深地藏在了眼神里面。和于和伟同场对戏的时候,那种无声的“较量”气场瞬间就露出来了,没用一句台词,光靠眼神碰撞和气场交融,观众就能感受到角色之间那紧绷的张力。
于和伟无疑是这部戏里的“压轴”大戏,他没有去试图完美还原一个刻板的毛主席形象,而是努力塑造一个就算跌倒了,也能靠着坚韧的意志重新站起来的人物。没去炫耀技艺,也没硬凹造型,只是让角色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用这些真实的情感去打动每一个人的心。
于和伟就这样静静接了这个角色,没有特意发表大话,也没在热搜上闹得沸沸扬扬,他一心扑在角色的塑造上,想要还原一个真实的毛主席,一个血肉丰满、内心矛盾又非常坚韧的人。54 岁的他,其实早已在演艺圈站稳脚跟,没必要再去硬拼这种高难度角色,但他依然勇敢地迈上了这“表演的雪山”顶峰,用自己实际行动告诉大家:演员的成功,不是光靠“像谁”,更要有那个本事让观众看到一个“活生生的灵魂”。
娱乐圈这圈子,虽然热闹喧嚣,但最低调、 least张扬的人,反倒能凭借扎实的演技和自己的艺术追求,让大家刮目相看。这次,于和伟就这么做到了,他用出色的演出,让整个圈子在这瞬间静得出奇,别有一番味道。
来源:A大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