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75载,为10位在韩志愿军烈士照亮回家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4 18:16 1

摘要:75 年前,战火在朝鲜半岛熊熊燃烧。彼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国内经济亟待恢复,社会秩序尚需稳固 。但美国及其率领的 “联合国军” 越过三八线,将战火烧至鸭绿江边,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唇亡齿寒,户破堂危,在这危急关头,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

75 年的守望:抗美援朝的历史回响

75 年前,战火在朝鲜半岛熊熊燃烧。彼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国内经济亟待恢复,社会秩序尚需稳固 。但美国及其率领的 “联合国军” 越过三八线,将战火烧至鸭绿江边,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唇亡齿寒,户破堂危,在这危急关头,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战场。

这场战争,是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美国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飞机、坦克、大炮数量众多,且掌握着制空权和制海权。而志愿军战士们,武器相对落后,后勤补给也面临重重困难。但志愿军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灵活的战略战术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军威。

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战士们在狭小的阵地上,面对敌人密集的炮火轰炸和疯狂的进攻,坚守 43 天,山头被削低数米,却始终未让敌人前进一步。长津湖战役,志愿军在极寒的条件下,穿着单薄的棉衣,与装备精良的美军展开殊死搏斗,冻成冰雕也毫不退缩,最终成功扭转战场局势。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意义深远而重大。它有力地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捍卫和平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力量,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这场战争也铸就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75 周年。75 年岁月流转,那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身影,虽已渐渐远去,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熠熠生辉。志愿军烈士们为了国家和人民,将热血洒在异国他乡,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敬仰。然而,仍有许多志愿军烈士长眠他乡,未能与亲人团聚,他们的家人也在苦苦等待着他们的归来。让更多志愿军烈士回到祖国、找到亲人,不仅是对烈士的敬重与缅怀,更是我们整个社会义不容辞的共同心愿和神圣职责 。

从 “无名” 到 “有名”:寻亲成果回顾

自 2014 年起,在中韩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已连续 11 年迎回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共计 981 位烈士魂归故里 。这是一场跨越国界与时空的回归,每一位烈士的归来,都承载着国家对他们的深切牵挂与敬意。

而在寻亲工作方面,同样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截至目前,已有 28 位烈士通过不懈努力,成功确认身份,找到了他们的亲人,实现了从 “无名” 到 “有名”,从 “回国” 到 “回家” 的跨越 。这一过程,饱含着无数人的心血与付出,也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对烈士及其家属的关怀从未停歇。

在众多成功寻亲的案例中,方金耀烈士与湖北麻城 73 岁老人方汉炳的故事令人尤为动容。方金耀烈士是湖北省原麻城县白果公社麻溪河大队方家河人,1931 年 11 月出生,1952 年 8 月参加革命,生前是志愿军二十三军七十三师二一八团一营二连四班机枪手。1953 年 6 月,在朝鲜 281.2 高地战斗中,他英勇牺牲,年仅 22 岁 。彼时,方汉炳还不足 3 个月大,父亲的离去,让他的成长充满了对父亲的无尽思念与想象。多年来,他只能从奶奶的讲述中,拼凑出父亲的模样。

2022 年 9 月,麻城市组织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亲属进行 DNA 样本采集,方汉炳燃起了找到父亲的希望,第一时间前去完成 DNA 采样 。经过漫长的等待,今年 3 月,经国家有关部门确认,方汉炳与烈士方金耀的 DNA 样本比对成功,两人为父子关系。这一刻,跨越了 73 年的分离终于画上句号,方汉炳老人激动地说:“我今年七十三岁了,父亲终于回家了!” 这份迟来的团聚,让方汉炳老人多年的心愿得以实现,也让我们看到了寻亲工作对于烈士家属的重要意义 。它不仅是对亲人的找寻,更是对家族情感的延续,对历史伤痛的抚慰。

还有展志忠烈士,在 2020 年第七批归国时,通过 DNA 比对找到了他的儿子展超明 。展超明多年来一直渴望知道父亲的下落,这份牵挂在心中萦绕多年。当得知父亲身份被确认的那一刻,他心中的思念与情感瞬间奔涌而出。对于他来说,这不仅仅是找到了父亲的遗骸,更是找到了自己心中那份缺失已久的归属感,让他对父亲的敬意与缅怀有了更为具体的寄托 。这些成功寻亲的案例,让烈士们不再孤单,让他们的亲人得以慰藉,也让我们看到了寻亲工作的价值与意义。

最新寻亲线索发布:10 位烈士的等待

在这个特殊的年份,为了让更多志愿军烈士魂归故里,与亲人团聚,退役军人事务部积极行动,发布了 10 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寻亲线索 。这些线索,承载着烈士们的信息,也承载着他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更承载着无数人对他们的牵挂与期待 。

侯运恩烈士:暂未查询到相关信息 。

杨忠贵烈士:存在两条线索。其一,杨忠贵,男,辽宁省凤城市人,1928 年出生,1952 年 8 月牺牲,生前是第 42 军 126 师 377 团 3 营 7 连战士 ;其二,杨忠贵,男,四川省渠县人,1921 年出生,1950 年 11 月牺牲,生前为第 20 军 58 师某部 2 营班长 。

洪齐烈士:男,福建人,1923 年出生,1953 年 7 月牺牲,生前是第 23 军 73 师 218 团 2 营 4 连战士 。

王林广烈士:男,吉林省农安县人,1927 年 10 月出生,1951 年 10 月牺牲,生前担任第 47 军 140 师 420 团 1 营 2 连副班长 。

马长有烈士:线索较为复杂,共有四条。一是黑龙江省讷河市人,1928 年出生,1951 年牺牲;二是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人,1929 年出生,1951 年牺牲;三是山西省壶关县人,1926 年出生,1951 年 5 月牺牲,生前是第 15 军 44 师 130 团通信连战士;四是黑龙江省桦南县人,1930 年出生,1952 年牺牲,生前为第 47 军 139 师某部连长 。

刘显华烈士:男,四川省资中县人,1930 年出生,1953 年 6 月牺牲,生前是第 1 军 7 师 20 团 3 营 8 连战士 。

刘黄德烈士:男,江苏省射阳县人,1926 年出生,1953 年 7 月牺牲 。

杨成林烈士:线索有四条。一是湖南省靖县人,1922 年出生,1951 年 10 月牺牲,生前是第 47 军 140 师 418 团战士;二是贵州省天柱县人,1928 年出生,1951 年 10 月牺牲,生前为第 47 军 140 师 420 团 1 营 2 连战士;三是吉林省东丰县人,1922 年 10 月出生,1951 年 10 月牺牲,生前是第 42 军 125 师 374 团战士;四是湖北省利川县人,1951 年 11 月牺牲,生前为第 68 军 203 师 609 团战士 。

吕春生烈士:男,山东省招远县人,1928 年出生,1950 年 11 月牺牲,生前是第 27 军某部战士 。

赵兰田烈士:暂未查询到相关信息 。

这些信息,每一条都来之不易,它们是寻亲工作的重要依据 。通过烈士的姓名、籍贯、出生年月、牺牲时间和部队信息等,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寻找工作 。籍贯信息能够帮助我们确定寻找的地域范围,出生年月和牺牲时间可以让我们了解烈士的生平大致轨迹,部队信息则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烈士的战斗经历,甚至可能通过与其他战友或其家属的联系,获取更多关于烈士的信息 。

这些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对于寻亲工作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战争年代的特殊性,许多信息存在缺失或不准确的情况,这无疑给寻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放弃,因为每一位烈士都值得我们全力以赴去寻找 。

时间在流逝,烈士们在异国他乡等待亲人的呼唤已经太久太久 。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如今,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们找到回家的路 。寻亲工作的持续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我们需要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 。每过一天,烈士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就可能多一分,烈士家属心中的伤痛也可能减轻一分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这 10 位在韩志愿军烈士寻亲,让他们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回到亲人身边 。

寻亲之路:艰难与希望并存

为志愿军烈士寻亲,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艰难征程,其中的困难重重,犹如一道道难以跨越的沟壑 。

烈士遗骸的 DNA 信息降解是首当其冲的难题。由于烈士牺牲时间久远,遗骸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历经风雨侵蚀、土壤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DNA 信息严重受损,这使得通过 DNA 技术进行身份鉴定和寻亲变得极为困难 。就如同在一张被岁月涂抹得模糊不清的纸上寻找关键信息,每一个细节都难以辨认,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修复和解读 。

亲属关系复杂也为寻亲工作增添了巨大的挑战 。烈士们牺牲时大多年轻,不少人尚未组建家庭,没有直系后代 。即使有后代,经过多年的迁徙、家族繁衍,亲属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寻找近亲的难度极大 。有的烈士亲属可能已经搬离原住地,分散在各地,甚至有些亲属对家族中先辈参加抗美援朝的历史了解甚少,这使得寻亲线索极易中断 。

档案资料缺失同样是横亘在寻亲路上的一座大山 。战争年代,局势动荡,档案记录工作难以做到完善和系统 。许多烈士的个人信息,如籍贯、部队番号、家庭成员等,记录不全或存在错误 。这就好比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却没有准确的航海图,寻亲人员只能凭借有限的线索,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中艰难搜寻,稍有不慎就可能误入歧途 。

面对这些棘手的难题,国家和社会各界并没有退缩,而是积极采取措施,全力以赴推动寻亲工作 。退役军人事务部专门成立了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烈士遗骸搜寻鉴定中心),这一专业机构的设立,为寻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专业技术支持 。该中心汇聚了一批专业人才,他们精通历史研究、DNA 鉴定技术、档案管理等多个领域,为寻亲工作注入了专业力量 。

建立烈士遗骸 DNA 数据库是寻亲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 。通过对已迎回的志愿军烈士遗骸进行 DNA 信息采集,以及对烈士亲属 DNA 信息的广泛收集,数据库不断充实和完善 。这就如同搭建了一座信息桥梁,将烈士与他们的亲人紧密相连 。当新的寻亲线索出现时,通过在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就有可能找到烈士的亲属,让失散多年的亲人得以团聚 。目前,已完成前 9 批迎回的 913 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 DNA 分析工作,为后续的寻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

在技术研发方面,国家也投入了大量资源,致力于攻克战争遗骸 DNA 提取、复杂亲缘关系鉴定等关键技术难题 。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自主创建了战争遗骸 DNA 身份识别新技术体系,突破了国外检测试剂、仪器等限制,实现了试剂、仪器完全国产化 。这些技术上的突破,为寻亲工作带来了新的希望和转机,使得从严重降解的遗骸中提取有效 DNA 信息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寻亲的成功率 。

此外,在寻亲方法上,相关部门还总结形成了 “三同” 工作法,即 “同一参战部队、同一牺牲时间、同一发掘地点” 。通过参考已确认身份烈士的信息,按照 “三同” 原则,对军史战史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和综合分析研判,能够更加精准地缩小烈士亲属摸排范围,提高 DNA 比对的成功率 。在最新确认身份的 10 位烈士中,仅 1 位烈士有明确的印章线索,其余 9 位均是通过 “三同” 工作法成功确认身份的 。这一创新方法的应用,为今后遗物中没有明确身份信息的烈士寻亲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

公众参与:让寻亲之路不再漫长

为志愿军烈士寻亲,不仅是政府部门和专业机构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每一位公众,都可能成为烈士与亲人团聚的关键纽带 。公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有限,但当无数人汇聚在一起,就能形成强大的寻亲合力 。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 。

退役军人事务部为公众参与寻亲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公众如有相关信息,可以通过退役军人事务部 “烈士寻亲公共服务平台” 小程序留言 。只需打开微信,搜索 “烈士寻亲公共服务平台” 小程序,进入后按照提示填写相关线索信息,即可提交 。这一平台操作简单、便捷,能够让公众快速、准确地将掌握的线索提供给相关部门 。也可以联系所在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推进相关工作 。大家可以通过拨打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电话,或者前往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办公地点,将寻亲线索告知工作人员 。他们会认真记录每一条线索,并积极开展后续的调查核实工作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烈士寻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果你身边有了解抗美援朝历史、熟悉相关地区情况的老人,不妨主动与他们交流,或许能从他们的回忆中获取珍贵的线索 。他们可能知晓一些家族中先辈参加抗美援朝的故事,或者听说过当地有志愿军烈士家属的情况 。通过与他们的沟通,我们有可能发现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线索,为寻亲工作带来新的转机 。如果你对历史研究感兴趣,也可以深入研究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资料,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寻找线索 。比如,研究当时的部队编制、作战记录、烈士名单等,说不定能从中找到与这 10 位烈士相关的蛛丝马迹 。

社交媒体的力量不容小觑 。大家可以积极转发扩散这些寻亲线索,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烈士寻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微博、微信朋友圈、抖音等社交平台上发布寻亲信息,借助网络的传播力,让寻亲线索迅速扩散到全国各地 。一个简单的转发动作,就可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些烈士,增加寻亲成功的机会 。我们还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到寻亲行动中来,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每一次转发,每一条评论,都是对烈士的致敬,都是为寻亲工作添砖加瓦 。

众人拾柴火焰高,寻亲工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热情参与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在韩志愿军烈士寻亲贡献自己的力量 。也许你的一个小小举动,就能让一位烈士找到回家的路,让一个家庭实现团圆 。让我们携手共进,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参与寻亲的浓厚氛围,让志愿军烈士的英魂不再漂泊,让他们的精神在祖国的大地上永远传承 。

铭记与传承:英雄精神永垂不朽

志愿军烈士们的奉献和牺牲,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最为璀璨的篇章之一 。他们为了国家的尊严、民族的解放,背井离乡,奔赴战场,将生死置之度外 。在枪林弹雨中,他们毫不退缩,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抵御着敌人的进攻 。他们的英勇事迹,如同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 。

他们的精神,跨越时空,代代相传 。这种精神,是爱国主义的生动体现,是对祖国和人民深深的热爱与忠诚 。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

无论是在科技攻关的前沿阵地,还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无论是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还是在抢险救灾的危急时刻,我们都能看到这种精神的延续和传承 。无数的中国人,以志愿军烈士为榜样,在各自的领域里,默默奉献,勇于担当,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

铭记历史,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要让子孙后代知道,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我们要通过学习历史、讲述英雄故事、参观烈士纪念设施等方式,让英雄精神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 。传承英雄精神,更需要我们付诸实际行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工作中,我们要勇于担当,不怕困难,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以英雄为榜样,不屈不挠,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

让我们铭记历史,传承英雄精神,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烈士的敬意和缅怀 。让英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彩,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让我们携手共进,让志愿军烈士的英名永垂不朽,让他们的精神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永不熄灭的灯塔 。
#在韩志愿军烈士寻亲#

来源:少荣科技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