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行家说Display在现场了解,该产线覆盖从外延生长到芯片模组封装的完整流程,一期厂房面积约1600平方米,达产后年产能将达1.2万片8英寸Micro LED芯片,技术路线聚焦硅基氮化镓,当下主攻单色显示的规模量产并逐步向全彩化迈进。
9月8日,国内首条全制程8英寸Micro LED中试线在星钥武汉公司正式通线,并成功点亮芯片。
行家说Display在现场了解,该产线覆盖从外延生长到芯片模组封装的完整流程,一期厂房面积约1600平方米,达产后年产能将达1.2万片8英寸Micro LED芯片,技术路线聚焦硅基氮化镓,当下主攻单色显示的规模量产并逐步向全彩化迈进。
这一事件,被业内人士视为硅基Micro LED走向规模量产的关键转折。而在这条产线背后,我们也观察到,从终端品牌到供应链企业正共同看好AI+AR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这一次,不再是单点尝试,而是生态共识,代表着头部企业、投资方与供应链对硅基Micro LED未来路径的一次集体判断与押注,正迎来前所未有的产业热度。
那么,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是全制程?为什么是星钥?这一次AI多大概率能推动Micro LED普及?本文通过一线调研与深度对话,试图还原这场关于“未来显示”的关键转折。
01
为什么是现在?
AI正在催生AR的“iPhone时刻”
过去几年,AR眼镜数次成为热点,却总未能真正走向大众。产品功能复杂、生态贫乏、价格高企,缺乏“杀手级应用”,使其始终停留在极客与B端市场。
但AI大模型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无论是苹果、Meta,还是小米、Rokid,几乎所有头部终端厂商都已“全部下场”。京东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智能眼镜成交量同比增长超10倍,品牌数量增长3倍。
星钥半导体CFO唐科指出:“AI正在走向通用人工智能,它将有机会成为每个人的超级助手。而AR眼镜,正是为AI加上眼睛和耳朵的最佳载体。”他强调,显示是实现高效信息推送与自然交互的核心。而AI的诞生,正在推动AR走向10亿级的“杀手级应用”。
市场的反馈也在印证这一趋势。同时投资了Rokid与星钥的华登国际合伙人王林透露:“以Rokid AR眼镜为代表,近日开始创下5天销售4万台的纪录。这也意味着今年或开启AI+AR眼镜的元年。”
“百镜大战”已经打响,而Micro LED正是其中最关键的一显示技术。
02
为什么要做“全制程”?
没有一体化,就难有规模与一致性
过去,硅基Micro LED市场尚处初级阶段,市场需求有限,供应链尚未成熟,大多数企业选择“多点外包”的模式:外延找一家、芯片找另一家、模组封装再外包。这种“拼图式”模式在早期尚可维持,但在面对未来大规模应用时,或将暴露出致命短板——一致性难控、成本难降、良率难提。
“之前市场还没看到足够大的驱动力,大家都是小步快跑、试探前行。”一位产业资深人士分析道,“但现在不同了,AI与AR的结合,让Micro LED有了真正走向消费级、甚至亿级市场的可能。这时候,全制程能力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必选项’。”
星钥的选择或正是基于这一判断。其8英寸全制程中试线,从外延生长、芯片制造到模组封装,实现了端到端的能力覆盖。“只有全制程,才能真正实现大规模、高一致性与合理成本区间的统一”,星钥的投资方、华登国际合伙人王林表示。“这也正是星钥区别于早期Micro LED企业的重要一点。”
星钥半导体8英寸硅基氮化镓MicroLED晶圆
全制程不仅意味着更高的自主性与品质控制,也为后续的良率优化、工艺迭代与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打下基础。
03
为什么是星钥?
半导体+Micro LED+显示的跨界融合
“Micro LED技术,被认为是AI时代的显示技术革命,它的技术路线不是原有平板显示技术的延伸,不是LED技术的升级,也不是半导体技术的单纯拓展,它是显示,照明,半导体这些过往技术的深度融和,是一个全新的技术范畴,技术壁垒极高,工艺极其复杂。它需要我们打破过去的界限,用创新的思路去发展,从而实现显示技术的革命性改变。”唐科表示。“Micro-LED的像素尺寸已经进入了5um及以下,未来可能会进一步下降到1-2um甚至更小,进入了半导体的级别。
但其又并非简单的“半导体”,它对微米级像素控制、发光效率、全彩化方案有着独特要求。因此,据行家说Display了解,星钥在具备半导体,尤其是硅基氮化镓半导体的深度认知基础上,又吸纳了LED和显示等领域的资深行家,组建了一只跨界融合的强大团队。由此可见,星钥有机会快速突破Micro LED的核心制造瓶颈,也让其成为当前实现国内首条具备8英寸端到端硅基Micro LED全制程能力的企业。
04
为什么押注硅基+垂直堆叠?
选一条能走更远的路
当前,Micro LED微显示产业存在多种技术路线:蓝宝石衬底+单色/三色合光方案,在产业发展的初期快速在市场上亮相,有着其特定的历史原因。但随着行业的持续发展,硅基氮化镓+垂直堆叠单片全彩技术,将成为产业的重要趋势。
据唐科透露,星钥选择了这条更长远、更具挑战性的路线:聚焦硅基Micro LED与垂直堆叠技术,优先突破单色(绿、蓝)的高良率量产,技术架构为原生红光和全彩化留下关键接口,最终再逐步向全彩化推进。“我们先把单色产品做到良率稳定、可大规模化,这是当前最关键的两件事,做好了这些,全彩便会水到渠成。”唐科强调。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专注蓝宝石路线的企业,也已开始研发或加大投入硅基Micro LED与垂直堆叠技术路线。这一趋势,几乎已是业内共识。
05
AI如何推动Micro LED普及?
人类80%的信息获取来自视觉
在星钥与多位产业人士看来,AI的普及将重新定义显示技术的应用场景与优先级。
“AI眼镜的核心是人与AI之间的交互问题,重点在信息的高效传递,解放AI的生产力,当下的重点并非观影或游戏等娱乐功能。”唐科表示,“轻量化设计、从视觉交互入手,才能让AI眼镜真正融入生活,成为用户日常的刚需,再逐步迭代和展开。”
短期来看,热销的AI眼镜多以音频交互或拍摄功能为主,显示并非标配,但人类80%的信息获取来自视觉,由此长远来看,显示是实现高效人机交互、个性化信息推送的刚需,行业普遍认为,真正的“杀手级应用”必将伴随视觉交互而来,显示眼镜(AR眼镜)的潜力不可忽视。
“AI不仅应该能听会说,更要能看得见,”唐科强调,“信息推送、实时翻译、导航提示……这些高频场景都需要一个永远在线的视觉界面。”
而Micro LED正是目前能够同时实现高亮度、低功耗、小体积的显示方案,尤其适合户外与移动场景。Rokid最新一代眼镜仅重49克,却实现了双Micro LED屏、1200万像素和1500尼特亮度——这正是技术成熟的最佳例证。
“当下的AI眼镜不宜把体积和重量做得太大,在功能上做太多加法,而应从用户佩戴习惯出发,先做轻、做薄,,做一个大家平时愿意戴,也愿意买的以AI交互为主的智能眼镜。随着技术发展,在不影响佩戴体验的同时再逐步增强各方面的功能和性能。”唐科说。
此外,据行家说Research信息显示,除了AR,Micro LED在微投、车灯、光通信等领域具备想象空间。
“微型投影和车灯已经开始落地,随着成本下降,渗透率将快速提升,”唐科表示。“光通信则需要行业龙头共同推动,在算力基建爆发背景下,MicroLED有望成为下一代可见光通信的核心技术。”
行家说Display此前报道,台积电进军Micro LED光通信业务、微软研究团队推出Micro LED光互连方案等事件,也将行业的目光聚焦在Micro LED光互连技术上。尽管Micro LED在光互连领域尚未成熟,但在AI等算法升级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下,Micro LED与光通信之间的碰撞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有望成为LED行业新的增长曲线。
06
行家说Research:
星钥的中试线通线,是一个关键信号
星钥全制程中试线的通线,或许只是一个起点。但它传递的信号清晰而明确:Micro LED不再只是实验室里的技术样本,而是一条大概率能通往产业化的道路。在其背后,是所有头部企业基于市场需求、技术积累与产业协同达成的共识——AI+AR生态的集体共识,也是一支兼具量产经验与技术理想的团队在正确时局的关键落子。
当AI从“辅助工具”进化为需要“眼睛与耳朵”的通用智能助手,显示技术不再是“锦上添花”的附加值,而是决定用户体验上限的刚需底座。正如星钥CFO唐科所言:“人类80%的信息依赖视觉,而AR眼镜要成为AI时代的‘超级助手’,高画质、低功耗、高集成的Micro LED是目前可见的最优解。” 这种需求端的爆发,为技术突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拉力。
而星钥的8英寸全制程产线,正是供给端对这一需求的精准回应。通过硅基氮化镓半导体的深度认知为基础,融合LED和显示技术,从外延到模组的端到端的设计与制造能力,为Micro LED的工业化生产撕开了一道口子。
“杀手级应用”不会突然降临,它诞生于基础设施成熟之时。而星钥们要做的,或许正是努力成为那个铺路的人。
当然,这场变革的意义远不止于AR眼镜。微型投影的轻量化、车灯的智能化、光通信的可见光化……Micro LED的多场景渗透将会助力进入“成本下降-渗透加速”的正循环轨道——“未来显示”的答案,或正藏在硅基衬底上那一颗颗微小却璀璨的LED芯片里,而它们也许将照亮一个全新的智能时代。
来源:行家说Dis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