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4日),退役军人事务部宣布,通过多学科技术手段和社会协作,又有8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身份得以确认。这是我国持续推进烈士遗骸搜寻鉴定工作的最新成果,体现了对英烈的深切缅怀和历史责任的担当。
今天(4日),退役军人事务部宣布,通过多学科技术手段和社会协作,又有8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身份得以确认。这是我国持续推进烈士遗骸搜寻鉴定工作的最新成果,体现了对英烈的深切缅怀和历史责任的担当。
### 关键信息梳理:
1. **身份确认突破**:
- 新确认的8位烈士包括曹允昌、徐思元等,均牺牲于1953年停战协定前的江原道铁原郡战斗。
- 鉴定手段:2人通过遗物印章直接确认,其余6人综合运用军战史分析、法医人类学鉴定、遗物关联及DNA比对技术。
2. **科技与人文结合**:
- **跨学科协作**:军事历史档案梳理、遗骸发掘地环境分析、遗物特征研究形成证据链。
- **生物技术应用**:通过烈士遗骸DNA与亲属样本比对,实现科学身份认定。
- **社会动员机制**:依托"烈士寻亲公共服务平台"发动公众参与,累计为6300余名烈士寻到亲属。
3. **历史进程与现状**:
- **遗骸归国**:2014年至今已迎回11批共981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
- **身份确认**:目前28位归国烈士成功"有名化",实现从"魂归故里"到"身份归位"的跨越。
- **持续寻亲**:本次同步发布10位烈士寻亲线索,公众可通过退役军人事务部官方渠道提供信息。深层意义解读:
- **国家记忆重构**: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破解历史无名化困境,将个体生命故事重新纳入国家叙事,强化集体历史认同。
- **外交与道义责任**:中韩两国在遗骸移交领域的持续合作,既是对人道主义精神的践行,也为东北亚历史和解提供范例。
- **精神传承创新**:从传统祭奠到科技寻亲,烈士褒扬工作实现方法论升级,彰显国家对英烈尊崇的制度化表达。行动呼吁:
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参与:
1. 登录退役军人事务部"烈士寻亲公共服务平台"小程序提交线索
2. 联系所在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协助信息核查
3. 传播寻亲信息,扩大社会参与面这项工作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构建民族精神坐标的持续性工程。每一例身份确认都在填补历史的空白,让英雄史诗从宏观叙事回归到有温度的生命个体。
来源:强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