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到一条岗位,写着“年龄35岁以下”,手指就僵住,心里骂一句“老子当年修BP机的时候,你们还在玩泥巴”。
“70后”三个字,在招聘软件里像自带屏蔽词。
刷到一条岗位,写着“年龄35岁以下”,手指就僵住,心里骂一句“老子当年修BP机的时候,你们还在玩泥巴”。
这不是矫情,是现实。
ILO刚出的2025报告说,全球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还在砍人,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却疯长。
门槛?
得会Python、懂碳排、能熬夜。70后连Excel透视表都卡壳,直接被判“不适配”。
更扎心的是,机器人抢饭碗的速度比外卖还快。
快递站点里,机械臂分拣包裹,一分钟顶三个壮汉;无人仓库24小时亮着白灯,老板连空调都省了。
体力优势瞬间归零,只剩一身老寒腿。
有人杠:那就去学新技能啊。
说得轻巧。
白天打卡送外卖,晚上回家孩子要辅导作业,点开网课,眼睛先罢工。
中国心理学会数据摆那儿:70后焦虑、抑郁比例两年翻一倍,心理咨询排号排到明年。
不是不想学,是精力被生活撕成碎片。
资源也不站在他们这边。
年轻人刷短视频顺便就把副业做了,70后连抖音小店入口都找不到。
数字鸿沟不是比喻,是真坑。
好在政府开始推“数字普惠”,社区开了免费培训班,老师手把手教怎么用手机剪视频、怎么在小程序开店。
第一批去的人已经能接点修图、配音的小单,赚不多,但能把医保续上。
有人转型成功吗?
有。
老赵,原是汽修厂钣金工,厂子倒闭后去学了机器人维护,三个月啃完PLC编程,现在给物流机器人做保养,月薪八千,比年轻时还高点。
他说秘诀就一句:“把机器当新工友,别当敌人。
”
也有彻底掉队的。
老李,干了二十年印刷,机器一升级,他连操作台都看不懂。
厂里给两条路:转岗去扫地,或拿十万补偿走人。
他选了钱,回家开小卖部,半年赔光。
现在每天蹲门口晒太阳,见人就念叨“当年我印的书能堆到天花板”。
社会没完全袖手旁观。
延迟退休、职业转换补贴、创业贴息贷款……政策像救生圈,扔得准不准另说,起码水里的人能扑腾两下。
杭州那边试点“中年转岗培训计划”,学直播运营、学社区团购,结课直接对接企业,就业率拉到七成。
不是神话,是实打实的续命通道。
说到底,时代淘汰的不是年龄,是停在原地的思维。
70后最大的敌人不是00后,而是自己那一句“我都这把年纪了”。
老赵也怕,但他更怕没钱给老妈看病,于是硬着头皮学。
学不会,就再学一遍。
残酷吗?
当然。
但机会也藏在缝隙里:机器人要人维护,短视频要人写脚本,社区团购要人拉群。
体力干不动,就用经验换赛道。
政府补贴的网课、社区免费的电脑、甚至邻居孩子扔掉的旧平板,都是工具。
关键在肯不肯弯腰捡起来。
70后不是第一批被浪潮拍倒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批。
区别只在于,有人躺着等退休,有人爬起来继续跑。
时代从不讲情面,但它奖励那些愿意动一动的人。
来源:职场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