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答案很简单,所谓Hi-Fi玄学,其实就是一场声音与人心的情感连接。对很多人来说,一套称心如意的音响绝非简单的“发声工具”,而是能剥开声音表层、触达歌曲灵魂的桥梁。
提起Hi-Fi圈常被热议的玄学,你是否也会好奇,这些玄乎论调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其实答案很简单,所谓Hi-Fi玄学,其实就是一场声音与人心的情感连接。对很多人来说,一套称心如意的音响绝非简单的“发声工具”,而是能剥开声音表层、触达歌曲灵魂的桥梁。
今天,我们就来一一揭开几个“玄学”背后的真实逻辑。
煲机玄学
煲机的核心误区,在于把煲机时间和音质提升划上等号,比如宣称“煲满 1000 小时声音才最好”,仿佛时间越长,设备越能脱胎换骨。
但科学角度的煲机,本质是让音响核心运动部件(如振膜悬边、阻尼材料等)完成磨合:新设备还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初期播放时声音振动会有紧绷感,声音可能偏硬、低频下潜不足;通常而言,中低端设备煲机20-50小时、高端设备煲机80-150小时,整体特性会趋于稳定,声音也更松弛顺滑。
当整体状态达到最佳后,再延长煲机时间,音质就不会再有提升,毕竟煲机最初的目的就是让设备达到最佳性能,而非突破性能上限。
避震玄学
为了减少设备振动对音质的影响,许多发烧友可谓煞费苦心,从昂贵的避震脚钉,到特制的避震板,声称能隔绝来自桌面、地面的震动,让声音更纯净、定位更精准。
实际上,音响设备在工作时,外部元件振动确实可能干扰声音信号传输,但过度夸大避震效果,反而就步入误区了,毕竟这只是优化音质的一环,而非决定性的因素,如果设备本身核心性能不足,再顶级的避震也无法让音质获得质变。
声音冷暖玄学
常常听发烧友说音响声音冷暖,不少人认为比如觉得“暖声 = 有灵魂”“冷声 = 没感情”,而声音的冷暖本质是材质物理特性的直观体现。
比如纸浆振膜密度低、阻尼适中,振动时中频段会保留更多柔和泛音,听感偏暖;而金属振膜钢性更强,振动时干净利落,尤其是高频段细节更锐利,听感偏冷,像玻璃一样通透。
再例如振膜边缘的折环:橡胶折环软,振动慢,会给声音添几分暖的感觉;织物折环硬,震动快,冷感更明显。
这些材质的物理特性,藏着声音冷暖的真相。有人喜欢暖声的温润,有人偏爱冷声的通透,本质是偏好不同,而非设备优劣判断的标准。
金耳朵玄学
那些自认为自己是“金耳朵”的,甚至会说自己还能超过20kHz的频率,把违背科学常识的说法当成金耳朵的证明。
但事实上,人确实听不到高于20kHz的声音,那么超高频的配置,是否还有意义呢?
超高音存在与Hi-Fi系统中的意义,并非因为人能听到它,而是因为它是乐器泛音的一部分,这些超高频泛音虽然无法被人耳直接听到,但会影响泛音的完整性:比如缺失这类泛音,会让音色显得干瘪无力,而保留超高频泛音的情况下,音色会更加鲜活。这是因为人耳对声音的谐波结构敏感,即使无法直接感知超高频,也能通过泛音的整体完整性,判断音色的差异。
简言之,“金耳朵” 是对声音细节更敏感,而并非能听到超出人耳听力范围的频率。
来源:小旭科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