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回望:潘宁生老师与高45班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0 17:24 1

摘要:四十多年过去了,青春的校园早已渐行渐远。但每当忆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县底中学高45班的日子,心中总是会涌起一股温热。那些清晨与夜晚,书声琅琅,油灯摇曳,而在记忆深处,有一位老师的身影始终清晰如昨——我们的班主任兼英语教师潘宁生。他不仅是课堂上的引路人,更是生活

四十多年过去了,青春的校园早已渐行渐远。但每当忆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县底中学高45班的日子,心中总是会涌起一股温热。那些清晨与夜晚,书声琅琅,油灯摇曳,而在记忆深处,有一位老师的身影始终清晰如昨——我们的班主任兼英语教师潘宁生。他不仅是课堂上的引路人,更是生活中的守护者。他的关怀与鼓励,至今仍照亮着我前行的路。

潘老师出生在临汾尧都区金殿镇伍级村的一个书香之家。祖父曾创办“四维中学”,父亲毕业于山西大学化学系。家中拥有良田和产业。然而,土改时期,家庭被划定为地主成分。这让本应前途光明的少年,骤然被命运按下了暂停健--他失去了继续升高中的机会,只能在乡间劳作。

但命运却没有压垮他。一次偶然的机缘,他结识了山西师范学院的陈少英老师,并在其指导下自学英语。他常攥着一本旧词典和一叠自制的单词卡片,夜晚借着昏黄的灯光记单词,清晨在田埂上背课文。对那个年代的农村青年而言,英语是陌生的领域,但他凭着坚韧与聪慧,硬是闯出了一条路。

1977年高考恢复,外语成为必考科目,外语教师一时紧缺。凭借出众的外语水平,潘宁生脱颖而出,成为一名正式的英语教师。那一刻,他终于挣脱了命运的枷锁,登上讲台。正因如此,他比任何人都更懂得学习的珍贵,也更懂得如何去呵护和激励学生。此后,他被调入县底中学,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教育舞台。

潘宁生老师

1979年,潘老师从临汾县教师进修学校调至县底中学。县底镇位于临汾东部卧虎山脚,是临汾县东部的中心乡镇,周边是贾德、屯里、乔李、东张、郭行、大阳、大苏、城隍、贺家庄等地。县底中学成立于七十年代初。高考恢复后,临汾县教育局在全县挑选两所高中设立重点班,河东片选在县底中学。县底中学的生源除招收县底镇外主要来源于周边乡镇,其中屯里、乔李、郭行、大阳、贺家庄等村庄距县底中学二三十里路,周六日回家返校主要靠两条腿走几个小时路。大多数学生回家还要背上一周的干粮返校。作为农村土生土长的孩子,把考上大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1981年,县底中学为加强文科教学,新设高45班,学生来源复杂:既有应届生,也有复读生,还有理科转文的考生。全班共69名学生。学校大胆任命20多岁的青年教师潘宁生担任班主任。

在那个年代,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理科生普遍被看重,而文科生常常被轻视。然而,潘老师没有因此退缩,他用满腔热情和坚定信念,把一群背景各异的学生凝聚成一个充满希望的集体。

1981年12月,潘宁生(右三)与县底中学老师在一起

他身材高挑清瘦,声音洪亮,总带着和煦的笑容。每天清晨,他比学生更早来到教室,督促大家大声朗读;夜晚自习时,他在教室里巡回,轻声询问学习情况;周末,他还常走进宿舍,察看大家生活。有时他不说话,只是静静坐在一角,那份安静的陪伴,足以让我们心中踏实。

潘老师冬天给教室里生炉子,对同学更是以细致入微的关怀温暖着每一个学生:有同学生病,他在自己宿舍里亲手熬中药和姜汤;有同学因断粮缺钱而犯难,他毫不犹豫伸出援手;有同学成绩起伏不定,他总能耐心分析问题,帮他们找回信心;有同学遇到思想困惑,他主动谈心,帮他们解开心结。我属于落榜复读后理科转文科的补习生,成绩常常起伏不定,他总能在关键时刻指出症结,帮我重拾自信。

他还以独特的理解与包容温暖着每个学生。记得有一次,班长刘俊铭因想安静学习,偷偷回到宿舍,被潘老师发现。他没有责怪,而是耐心谈话,并给予鼓励。这份理解与包容,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温暖,感受到被尊重。作为班团支部书记,我也在他的指导下积极发挥作用,一年内发展团员十余人,其中逯彩燕、张彩红两人同村同时入团。学校组织的文艺活动、体育比赛,我们班从不缺席,常常发挥优势,屡获佳绩。班级评选出优秀学生八人。教室的墙上贴满各种集体荣誉奖状,久而久之,高45班真正成长为一个正气充盈、团结奋进的集体。

高生记担任45班团支部书记,校团委发的工作日记本和铅笔盒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高考英语成绩从原来的30%,提高到占7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但潘老师从不因此松懈,他上英语课,总是从最基本的英语语法和例句讲起,一节课下来,常常擦满几块黑板。他常说:“学外语,不只是为了分数,它能让我们看到更大的世界。”这种胸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他始终以学生成长为重,强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等主课的重要性,引导大家合理分配学习时间。他经常和其他科任教老师联系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和数学老师沟通的多,因为文科生的数学比较弱。发现学生有思想问题及时谈心,解决问题。在学校书记马应强、校长王璞、教务主任张大平等众多老师的共同努力下,高45班很快形成了刻苦钻研、互帮互助的氛围。

1982年5月县底中学高45班毕业师生合影。照片中,班级任课老师第二排右起:(站者)潘宁生、张宏全,(坐者)李根转(后勤)、贾宝运、侯毅、王保兴、马显元、王亮、王璞、贾汉虎、杨成喜、秦文凡、魏登秀、王忠奎、翟通会、李友白、张大平、孙秉英、祁世民。

那是一段无比单纯而奋进的岁月:教室里粉笔飞舞,操场上龙腾虎跃;老师们兢兢业业,学生们废寝忘食。汗水与希望交织成最真挚的青春乐章。

1982年夏天,高考揭榜,高45班终于迎来辉煌时刻—6名同学被录取到大中专院校:高生记、薛爱芳、张淑仓、许秀云4人考入本科院校;侯景峰考入大专院校;马保维考入中专学校。这在当时的文科班中堪称突破,也刷新了县底中学的纪录。

多年以后再回望,我才明白,这不仅是一份成绩单的荣光,更是青春与奋斗的见证,是潘老师倾尽心血浇灌出的累累硕果。

四、师恩如山

此后,潘老师先后调任刘村中学、临汾二中,几十年如一日,长期带高三和复习班,培养出无数优秀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县底中学高45班同学后来通过复读,超过80%考入大中专院校,毕业后有的进入航天事业服务国家,有的从医学救死扶伤,有的坚守讲台教书育人,有的在党政部门为民服务,有的在公安战线守护平安,也有许多普通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社会和国家尽一份力。

无论后来大家身处何地,从事何种职业,我们身上始终带着一种精神,那是青春时光里奋斗过的印记,是潘宁生老师教给我们的坚持与担当。可以说,是他用自己的经历和热忱,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盏前行的灯火。他的教诲早已融入我们的生命,成为我们高45班每位同学共同的记忆与珍藏。

岁月流转,往事如昨。每次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仿佛一切还历历在目:我们一起上课,一起上晚自习,有时候教室里亮着电灯,有时候还得靠煤油灯照明;我们早操跑步,排队打饭,冬天提前打煤膏生炉子;大家挤在一个大炕上睡觉,有时地上还铺上被子打地铺,哪怕条件艰苦,却从不觉得苦。那是一段虽然清贫却充满希望的日子。

现在,大家早已各奔东西,有的已经走到退休年纪,有的孩子都成家立业了,也有的还奋斗在工作岗位上。但每逢班级聚会或老同学相聚,潘宁生老师的名字,总是最先被人提起。我们仍记得他课堂上那响亮坚定的声音,记得他一次次耐心细致的讲解,记得他夜晚默默陪伴在教室的身影,记得冬夜里他亲手点起的炉火,那一幕幕,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回首那段求学的岁月,或许是我们人生中最辛苦的一段,但也是最单纯、最有力量的一段。而潘老师,正是在我们最需要帮助、最容易迷茫的时刻,给了我们光亮和方向。他不仅教我们知识,更以自身的经历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现实、战胜困境,告诉我们什么是坚持、什么是信念。

此刻提笔写下这些文字,心里最想说的只有两个字:感恩。感恩那拼搏的青春岁月,感恩那个始终站在我们身边、引领我们成长的老师。潘宁生老师用如春风化雨般的爱与执着,温暖了我们一代人的心灵,点亮了我们的前路。

如果说时间终会走远,那么那段被潘老师照亮的青春,那些曾经怀揣梦想的日子,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温暖一生。

本文撰写中得到孙秉英老师及45班刘俊铭、韩金芳等同学的帮助和鼓励。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作者简介:高生记,男,1963年11月出生,山西尧都区人。中共党员。1989年硕士毕业。编审职称。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山西省地方志研究院)原二级巡视员,《山西年鉴》《史志学刊》原主编。山西省劳动模范称号。

来源:山西好声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