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前全国到处建特色小镇的时候,我就在想,所谓特色小镇这玩意没有内核,全是形式意义上的基建和房地产思路,为啥全国各地这么多地方前赴后继的非要投入建设?
这些年被一个问题困惑了很久,直到最近才突然搞明白。
以前全国到处建特色小镇的时候,我就在想,所谓特色小镇这玩意没有内核,全是形式意义上的基建和房地产思路,为啥全国各地这么多地方前赴后继的非要投入建设?
两年前年的贵州榕江县“村BA”火遍大江南北,当时在全国各地掀起了“村BA”热。
今年上半年,江苏足球联赛俗称“苏超”火爆互联网,然后呢,马上刮起了“赣超”“湘超”“齐鲁超级联赛”等各种省级足球联赛的热潮。在苏超火之前,这些省级联赛一直处于爱搞不搞的状态,苏超火了,各地的足球联赛马上热闹起来了。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先聊聊各地跟风的“湘超”“赣超”“齐鲁超联”各种超,为什么说很难有社会反响?
不管是苏超,还是两年前的村BA,它们的成功绝非偶然,它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后来的模仿者基本只是复制了赛事形式,而忽略了其最核心的本质。
核心的本质是自下而上、发自内心的热爱;而模仿者大多是自上而下,行政命令或商业驱动的,这是两者最本质的区别。
你想想,当地的村民、摊贩、司机、学生等草根群体为了娱乐和地方荣誉而组织的比赛,足球篮球已经是他们血液里流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这种纯粹性带来的是最真实的激情和快乐和感染力,没有任何商业和政绩的污染。
而模仿者都是看到“村超”“苏超”的流量后,急于复制一个“现象”来宣传城市、拉动经济。这种“为搞而搞”的活动,从一开始就失去了灵魂。参与者可能是被组织来的,缺乏内在驱动力,观众也感觉像是在“完成任务”,无法产生情感共鸣。
加上流量时机与审美疲劳的加持,大家看过了第一个后,一般很难再取关注第二个。当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超”同时出现时,公众会迅速陷入审美疲劳。“又一个苏超”的故事不再具有新鲜感,媒体也不愿重复报道。没有独特的新的叙事角度,根本无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吸引眼球,流量窗口期已经关闭,就很难形成曝光。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那为什么明知道很难成功,大家还趋之若鹜地跟风?
其实这背后的动机超越了简单的成功与失败的二元论,反映了更深层的社会心理和体制机制。
我也是最近通过高人指点才窥得一二,首先是怕错过心态,在区域竞争激烈的背景下,额米有一个地方的主官愿意承担错过风口的责任。即便成功率只有1%,也要尝试,因为不搞的潜在风险可能大于搞了但没成功的风险。
同时,地方主官们的任期是有限的,他们需要在其任期内留下“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策痕迹。打造一个“湘超”“赣超”是一个启动快、声势大、易宣传的工程,无论最终效果如何,能够快速制造话题,向上级和公众展示其“积极作为”的形象,这是一种“政策秀”。
还有一种是蹭热度的投机逻辑,对于品牌方、赞助商、MCN机构、网红而言,任何一个新出现的“超”都是一个潜在的流量富矿。他们不需要这个活动本身能否长期成功,他们只需要在它热度最高的短期内,迅速入驻、直播、带货、打广告,赚一波快钱即可。活动失败了,他们早已转战下一个热点。
还有一种民众的“从众心理”: “别人有,我们也要有”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当地的足球爱好者、居民可能会因为看到“苏超”的成功而感到羡慕,并给本地政府施加压力,希望也能拥有同等的关注度和荣耀感。 人们希望通过一个成功的“超”来提升家乡的知名度和自豪感。这种美好的愿望很容易被点燃,使得大家愿意支持甚至推动这类活动,即使前景不明。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苏超”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因为它本质上是 “有机的生长” ,而不是 “机械的制造”。
后来的跟风者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内核异化: 将自下而上的文化现象,变成了自上而下的行政任务或商业项目。
舍本逐末: 只模仿了形式足球赛,却忽略了其灵魂区域文化、纯粹热爱、民族特色。
时机已过: 失去了作为“第一”的稀缺性和传播价值,陷入了同质化竞争。
然而,跟风行为依然会持续,因为驱动跟风的并非是对“成功”的理性评估,而是地方政府的政策焦虑、商业资本的流量投机和社会群体的从众心理三者结合下的非理性繁荣。
真正的启示在于: 各地与其耗费巨资盲目模仿别人的模式,不如深度挖掘自身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和资源禀赋。
来源:台球有料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