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文物局近日发布正式启动夏商文明研究工程,组织国内科研机构,围绕构建完整的夏商考古学文化,与夏商历史,开展重点遗址的考古发掘、多学科综合研究、科技考古和价值阐释、文物保护、展示宣传、国际传播等工作,形成一批高质量学术科研成果,让夏商历史更加清晰、生动地呈现出
国家文物局近日发布正式启动夏商文明研究工程,组织国内科研机构,围绕构建完整的夏商考古学文化,与夏商历史,开展重点遗址的考古发掘、多学科综合研究、科技考古和价值阐释、文物保护、展示宣传、国际传播等工作,形成一批高质量学术科研成果,让夏商历史更加清晰、生动地呈现出来。打通考古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将实施更多“小而美”“公众友好型”的成果转化利用项目,让考古走入百姓生活。推进重点考古报告出版,及时将各地考古工作的最新进展介绍给大家,也会支持各地举办考古成果展、考古新发现展”。
历史上的虞夏在先秦文献都有记载。后世也有夏朝文物曾经出土。明朝《宣德鼎彝谱》明确记载内府存有夏商周的出土铜器,。明朝灭亡时被崇祯皇帝毁掉铸了铜钱。再如宋朝《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此书是由南宋薛尚功撰。约成书于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年),编次条理清晰,是宋代金石着述中辑录历代铜器铭文最丰富的一部。卷第一记载并画有夏朝时期,王仲康用戈的六个象形文字。由于夏朝时期人口稀少,早期又发生动乱,都城迁移等问题。后秦始皇焚书坑儒,烧毁了大量六国文献,近代历史一些原因,又对很多古迹文物造成大量破坏,当前的读书人,没有了古代科考的硬性压力,很少有人下大功夫去深入研究古籍资料。近代胡适搞白话文,使的很多人厌倦古籍文字,几乎没有了古文功底。近些年有些地方为发展经济,追求名人效应,在没做研究论证下,就开始扑风捉影,编造故事,弄的乱象从生。综上各种原因,使的一些本来清晰的虞夏历史脉络,也出现了巨大争议,亟需找出一处文物遗址与文献对应相合之地,进行深入研究,论证出中国历史上存在的虞夏王朝。
近日在舜帝故里的山东省邹平市,对虞夏研究有了突破性重点文物发现。史载文祖舜帝,海岱有虞氏人,自舜明德,为儒家文化根脉,虞人仲尼,邹人孟轲是其思想主要传承发扬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邹古邹侯,舜后,姚姓,在济南”。《史记》曰:驺人。古邹地,今邹平。商末周初,周公旦《周礼春官·小宗伯》“”掌建国之神位,以建保邦国,格幽即所,以治明,无二理也。邹虽蕞尔邑,守土者,有社稷之责,春秋祀事,罔敢弗恪”。讲明舜帝宗庙在其故土邹侯国。《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通志. 氏族略》:舜帝后裔姚姓开创有邹国,是殷的异姓诸侯国。《元和姓纂》载:“姚,虞帝生于姚墟,子孙以姚为氏。”《新唐书·宰相世系》:“姚姓,虞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 北宋邵思著 《姓解》记载:“女生为姓,故姓之字多从女。虞舜生于姚,故因生地为姓,后世有以姚为氏。”《古今姓氏书辩证》和《通志·氏族略》记载:“虞有两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宋代欧阳忞《舆地广记》,则进一步加以明确区别:“兖州之邹,曹姓也。淄州之邹,姚姓也。”根据《左传》、《孟子》、《战国策》、《史记》的明确记载,秦朝郡县制后兖州出现的邹县,在战国及之前名为小邾国,其并不是邹国。历史上只有一个姚姓邹国,地域主要在今之邹平。
西汉初年,贾谊《新书.卷三十九.春秋篇》讲东周春秋时期,邹穆公行仁政“自苛广民,亲贤定国,亲民如子.邹国之治,路不拾遗,臣下顺从,若手投心.故以邹子之细鲁卫,遂不敢轻,齐楚不胁.邹穆公死,邹之百姓,若失慈父,行哭三月.四境之邻,于邹国者,士民乡方,而道哭抱,手而忧行.酤家不雠,其酒屠者,罢列而归;自苛广民,亲贤定国,亲民如子.邹国之治,路不拾遗,臣下顺从,若手投心.故以邹子,之细鲁卫,遂不敢轻,齐楚不胁.邹穆公死,邹之百姓,若失慈父,行哭三月.四境之邻,于邹国者,士民乡方,而道哭抱,手而忧行.酤家不雠,其酒屠者,罢列而归”,都是指姚姓邹国。《春秋·去私篇》中说:“舜有子九人。”《路史·后纪十一》记载:“女英生义均,义均封于商,是为商均。”《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帝舜生戏,戏生姚民。”姚民,指在舜帝故里姚墟之地,主掌祀事戏的后人,因生地在姚墟,而为姚民。由此,证实舜帝姚重华故里在夏朝邹国域内,也是邹鲁文化中所指的邹地。伏姓出于舜帝后人,秦火之余,汉梁邹伏生,历尽千难,保存并传了部分《尚书》。使《尚书》典籍得以传之后世,为华夏文明的薪火相传保留了火种。《尚书》典籍承载的文脉才得以传承,中华文化才得以接续。所以,汉朝班固的《东都赋》“制同乎梁邹”。明朝隆庆年间进士,邹平人王之士讲“吾邹比迩孔孟居”,来形容邹平在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地位。
《山东通志》说:“邹平即古邹侯国,有虞氏后墓在县境安家庄、城子庄、成家庄、十里铺南山下等处,共十一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建设邹平县委党校,毁坏了安家村南几所墓葬,出土汉铜钱,是文献记载的西汉梁邹侯墓。而城子庄、城家庄,及十里铺南山下的墓葬,为夏朝邹侯国君墓葬群,现在是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济南国、隋唐济南郡济南县、明清济南府的邹平醴山下墓葬群。近期发现了与邹平丁公文化遗址,相类石刻文字符号,此种文字比甲骨文早八百余年,已经是虞夏时期。也说明该墓葬群年代之久远,与丁公文化遗址年代相近。关键有文献明确记载,又于墓葬群处发现中国早期文字符号石刻,是夏文化考古中极其重要的发现。该处墓葬群从现有地面基址看有四处,从多元印证方面,对夏朝研究,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特点。这一发现,已经得到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
供稿:邹平市孙皇后与明代宫廷文化研究会主任曹东芳
审核:邹平市文化和旅游局韩立祥
责编:当代人物网齐鲁影响力编辑滕余国
来源:当代人物网齐鲁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