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忠:他不识字,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纪实散文)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4 16:24 1

摘要:惊悉:山东希森集团董事长、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董事长梁希森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4月1日0时1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梁希森是一位传奇企业家。现以写于2022年,收录在《秋实丛书》第七集的这篇文章纪念之——题记

他不识字

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一一追忆民营企业家梁希森先生

(纪实散文)

文/王新忠(山东乐陵)

惊悉:山东希森集团董事长、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董事长梁希森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4月1日0时1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梁希森是一位传奇企业家。现以写于2022年,收录在《秋实丛书》第七集的这篇文章纪念之——题记

凡认识梁希森的人和梁希森认识的人,都知道梁希森没上过学,用他自己的话说:“不识字”。但是,就是这位“不识字”的乐陵汉子,却有着“山东梁”、“房地产大亨”、“土豆大王”、“农民企业家”等头衔。在商海摸爬滚打几十年的梁希森,有着聪明的头脑、坚毅的性格、敏锐的洞察力,他胆大心细,敢于探索,敢于冒险,敢为天下先。他把北京玫瑰园房地产经营得风生水起,他把梁锥希森新村打造成了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他把小土豆做成了惠及人类的大产业。

我真正认识梁希森,是因为土豆。土豆,学名叫马铃薯,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国家农业部制定的《2015年种植业工作要点》把土豆列为主要粮食作物。所以,别不把土豆当干粮。

记得2012年,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的当家新品种马铃薯种薯主要是“希森3号”,大田隔离繁殖的种薯繁育基地主要设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和北京市延庆区。那一年,大田里的马铃薯种薯长势良好,丰收在望。同时,希森集团在北京玫瑰园的房地产开发业务也处于正常经营状态。

正当集团董事长梁希森兴高采烈地筹备收获马铃薯种薯时,有关银行见希森集团的经营重点由房地产业务转向马铃薯育种业务,便收回了贷款,造成整个集团流动资金周转困难,使基地大田里已经成熟的马铃薯种薯,因缺少现金流而难以收获。特别是内蒙古,昼夜温差大,来霜早,结冰早,并且不当天结算工钱就雇不到当地农民干活,也雇不到车辆运输。但是,十多万亩的马铃薯种薯,如果不及时收获入库,就会冻在地里、烂在地里。情急之下,梁希森向乐陵市委、市政府求援,要求取得临时借款支持。慎重起见,市里决定派工作组赴内蒙实地调研,我被选为工作组成员。

工作组连夜驱车700多公里,以最快的速度进驻到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的希森马铃薯种业(内蒙古)有限公司。第二天一早,我们乘坐希森集团的越野丰田汽车,冒着时大时小的阵阵秋雨,走遍了商都县所有的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当看到一片片镶嵌在广袤无垠的内蒙古大地上的、长势喜人的、渴望回家过冬的马铃薯种薯时,我和同志们的心都受到了震撼。我想,这十多万亩的马铃薯种薯收获归仓后,今冬明春卖出去,除了为希森集团创造收入外,全国得增加多少万亩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啊?得生产出高出种薯多少倍的马铃薯啊?但是,如果不能赶在来霜之前抢收入库,眼看到手的、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将化为泡影。真是时不我待、急不可待,必须抓紧时间抢收。事后的讨论会上,我的这一观点与领导和同志们的观点高度一致。

回到驻地,我发挥会计专业特长,查看了这个公司的会计电算化账套、会计报表及有关财务资料,抽查盘点了该公司的主要资产,调阅了该公司与当地农户签订的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根据工作组讨论研究的意见,我使用该公司的电脑,现场起草了向乐陵市委、市政府报送的调研报告。定稿后,立即通过电子邮箱发送给市里指定的收件联系人。

根据工作组的调研报告,乐陵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特事特办,由市属国有投资公司筹措资金予以支持;希森集团以新收获的马铃薯种薯作质押,随销售随还款。

几天后,一辆辆满载马铃薯种薯的大货车,昼夜奔驰在由内蒙通往乐陵希森马铃薯恒温仓库的公路上。排列运行的长长的车队,好像一条奔腾向前的巨型长龙,形成一道蔚为壮观的、一眼望不到头的、独具特色的马铃薯运输车辆风景线。

梁希森1955年出生在山东省乐陵市黄夹镇梁锥村,小时候家境贫寒,他9岁要饭,13岁打铁,17岁离家谋生,23岁闯关东。改革开放后,梁希森在家乡先后创办过农药(敌敌畏)厂、面粉厂、毛巾厂、钢结构公司等企业,后来又进入建筑和房地产领域。坎坷的经历练就了他聪慧的头脑、敏锐的眼光、过人的胆量和坚毅的性格。

梁希森说起他与土豆结缘,源于一次吃薯条。2001年的一天,在他陪女儿去吃麦当劳时,从服务员口中听说炸薯条的土豆竟然需要进口,原因是“中国土豆品质差,炸不出来”。“堂堂一个农业大国,吃个土豆子还要进口,这是哪码子事啊?”梁希森坐不住了。就是那次吃薯条,激发起他投身马铃薯育种的斗志。

回到公司,他派专人调查了中国马铃薯的现状。那时候,我国的马铃薯种植面积超过8000万亩,排名全球第一,就是因为没有好的脱毒种薯,平均亩产量不到1000公斤,不及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在全球103个种植马铃薯的国家中排名93位。

梁希森非常纳闷:中国是农业大国,马铃薯产业为什么这么落后?外国能做好的事,中国为嘛做不好?洋人能做到的事,我们为嘛做不到?作为农民出身的他既不信这个邪又不服这个气,而作为商人的他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机。梁希森暗下决心:“我要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

说干就干。就在“吃薯条”的2001年,梁希森招聘大学生、租地、建实验室、买设备,开始了马铃薯育种的征程。

育种是一个科技含量高、投资大、风险大、周期长、见效慢的项目。这个项目,不仅科技含量高,而且“烧钱”。仅一年时间,他就投入了6000多万元,试水脱毒马铃薯种薯的研发,却一无所获。这次挫折让梁希森意识到自己的“草率”,同时也认识到:“育种离不开专业高科技人员”。他暗下决心:“开弓没有回头箭,就是求爷爷告奶奶也要把这事做成,并且做就做到最好”。于是,他开始频繁对接知名高校院所、育种专家,决心打造专业的科研团队。

2007年初,梁希森与中国著名马铃薯育种专家孙慧生研究员取得了联系。当他得知孙教授受雇于北京中联宏业公司后,经过多次对接谈判,他斥资4000万元将该企业收购,壮大了科研团队,中联公司的1000多份种质资源也归属到希森集团。同时,又想方设法从世界各地收集、购买了2100多份马铃薯种质资源,建成了几乎是世界最大、最全的马铃薯种质资源库。为筹措科研经费,梁希森先后关掉4家子公司、卖掉9辆汽车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多处房产,资金到账后马上投入到马铃薯育种项目上。

2007年10月,由国家科技部批准,以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为依托,组建起我国唯一一家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乐陵市许家希森新村隆重举行了挂牌仪式。从此,他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核心作用,有效利用国际国内生物和农业高科技资源,针对马铃薯产业的关键性、基础性和技术性问题进行攻关研发。

经过无数次的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2011年,希森集团推出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希森3号”,在内蒙古商都、康保、呼伦贝尔以及北京延庆和乐陵等基地,开展大田大面积隔离繁殖,即栽培马铃薯原种,繁育生产种薯。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市场上上市的马铃薯,它的“父辈”是种薯,种薯的“父辈”是原种,原种的“父辈”是原原种。原原种是在实验室(温室)里繁殖培育出来的微型薯,原种是在防虫网棚里隔离繁殖培育出来的,种薯是在大田里隔离繁殖培育出来的。种薯才是直接用来种植和生产马铃薯的种子。

此后,“希森4号”“希森5号”“希森6号”等马铃薯新品种相继问世,累计成功培育出18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的品质和产量均超过引进的洋品种。

2017年,山东省马铃薯协会和当地农业局组织现场测产,在滕州,“希森3号”有8家农户亩产超过5吨,“希森6号”有5家农户亩产超过7吨;在胶东,“希森6号”有15家农户亩产超过8吨,3家农户亩产突破9吨,最高达到9.38吨。希森马铃薯的单季亩产量创造了世界纪录!

2018年,20余位专家对高密市农户种植的“希森6号”进行现场测产,单季亩产达到9.58吨,再一次刷新了马铃薯单季亩产量的世界纪录!更为重要的是,从此结束了国内黄肉薯条加工没有专用马铃薯品种的历史。

从2017年起,希森集团承担了山东省良种工程——马铃薯耐盐碱育种项目。在东营黄三角农高区设立研究基地,科研团队开始了耐盐碱马铃薯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经过连续5年的研究攻关和科学实验,科研团队创立了盐碱地马铃薯新品种育种体系,已育成6个耐轻度盐碱的马铃薯新品种和耐中度盐碱的马铃薯新品系。

2022年,在东营黄三角农高区含盐量5‰的中度盐碱地上,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山东省农科院,选育出的耐中度盐碱马铃薯新品系“Z1281”表现出色,经“耐盐碱优质马铃薯突破性新品种选育项目”测产专家组实收测产,亩产量达3032.47公斤,创造了马铃薯在中度盐碱地上的单产新纪录!这个产量,对原本喜酸厌碱的马铃薯来说,实属不易。

据统计,全国有近15亿亩盐碱地,目前可利用的约5.5亿亩,这是一笔“沉睡”的宝贵资源。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人的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种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种子是农作物的“芯片”,良种繁育关系着国人的饭碗安全。梁希森带领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团队,专注于马铃薯种薯研究和繁育。截至2022年,希森集团先后承担实施了21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研发专项及自主研发项目,“希森”系列马铃薯脱毒种薯原原种产能达到了8亿粒,种薯产能达到了720万吨,占据国内种薯市场20%以上的份额,规模与产能均位居全国第一。

“希森”系列马铃薯薯种不仅造福了中国薯农,还走出国门惠及世界薯农。2014年以来,希森集团与英国、哈萨克斯坦、荷兰、埃及、阿根廷、加拿大等国家开展广泛交流和技术合作,将“希森”系列马铃薯新品种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

2017年,“希森6号”由于在哈萨克斯坦表现突出,产量高、口感好,当年就通过该国家农业部门认定,成为这个国家重点推广的马铃薯新品种,并在哈萨克斯坦成立了中国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分中心,建立了500余亩的中国马铃薯科技示范基地。

同年,12万粒“希森3号”“希森5号”“希森6号”马铃薯原原种出口埃及。目前,“希森”系列马铃薯在哈萨克斯坦、埃及等多个国家的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

梁希森,已被公认为马铃薯育种产业的巨头。就是这个自称“不识字”的梁希森,以大手为笔,种薯为墨,大地为纸,写出一篇篇质量上乘的土豆论文。

写于2022年9月22日 修改于2025年4月3日

来源:文海墨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