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站在距离印度南端约1100公里的海面上,可能会感觉身体比平时“轻”一点点——不是错觉,这里确实是地球表面重力最弱的地方。科学家称它为“印度洋重力洞”,一片面积超过31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重力异常之弱,以至于海平面比全球平均值低了106米。这个现象自194
如果你站在距离印度南端约1100公里的海面上,可能会感觉身体比平时“轻”一点点——不是错觉,这里确实是地球表面重力最弱的地方。科学家称它为“印度洋重力洞”,一片面积超过31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重力异常之弱,以至于海平面比全球平均值低了106米。这个现象自1948年被发现以来,困扰了科学家大半个世纪,直到最近才揭开它的身世之谜。
我们常把地球想象成一个完美的蓝色球体,但事实上,它更像一颗被压扁的土豆。由于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地球赤道区域向外凸出,两极略微扁平;内部也并非均匀分布——地壳厚度不一,地幔中藏着密度各异的岩浆团,甚至地核的转动速度都在微妙变化。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地球重力场的“凹凸不平”。
举个直观的例子:如果你在秘鲁安第斯山脉的海拔高处称体重,会比在海平面轻0.5%左右;而站在印度洋重力洞上方,这种差异会更加明显。用NASA重力场测量卫星GRACE的数据来看,这里的重力比标准值弱约0.004%,相当于一个150斤的成年人“减重”约6克——虽然微乎其微,但对科学研究而言却意义重大。
1948年,荷兰地球物理学家费利克斯·韦宁·迈内兹(Felix Andries Vening Meinesz)发明了早期海底重力仪。当他乘潜艇在印度洋测量时,仪器突然显示异常:铅垂线偏离预期角度,重力值显著偏低。这一发现让学界震惊,因为按照当时理论,海洋板块密度较高,理应产生更强重力。
随着技术进步,尤其是2002年GRACE卫星升空后,科学家终于绘制出完整的地球重力场三维地图(如下图)。图像中,印度洋那片深蓝色的凹陷区,就是全球最著名的“重力洞”。
蓝色越深代表重力越弱,红色越深代表重力越强|图源:NASA
重力与海平面之间存在精妙的平衡。想象地球重力像无数无形的手拉扯着海水——在重力强的区域(如印尼附近),海水被“拽”得更高;而在印度洋重力洞,由于下方地幔“不给力”,海水自然“下沉”,形成巨大的凹陷。
这种现象的专业名称叫“大地水准面低”(Geoid Low)。它不同于日常所说的“海平面”,而是排除了潮汐、洋流等干扰后,纯粹由重力决定的理论海平面。如果地球完全静止且没有外力,海水就会按照这个形状分布。
2023年5月,印度科学院的团队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发表论文,终于给出了可信的解释——这一切要追溯到1.4亿年前的远古特提斯洋(Tethys Ocean)。
当时的地球只有两块超级大陆:北方的劳亚大陆(Laurasia)和南方的冈瓦纳大陆(Gondwana)。两者之间横亘着温暖的特提斯洋,恐龙在它的岸边生活。但随着板块运动,印度从冈瓦纳裂解,向北漂移撞向亚洲,特提斯洋的洋壳被挤压到欧亚板块之下,像传送带一样沉入地幔深处。
计算机模拟显示,这些下沉的板块碎片在约965公里深的地幔中,撞上了一块古老的结晶岩浆团,并将其推向非洲大陆下方。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地幔上层的低密度熔岩,就像一杯奶茶里的珍珠被吸走后,补进了清水——这片区域密度骤降,对地表的重力牵引自然减弱。
“可以理解为地幔里藏了个‘热泡泡’,”论文作者阿特雷伊·戈什(Attreyee Ghosh)比喻道,“它抵消了部分地心引力,就像在你脚下放了一块磁铁,但磁极和你身上的磁铁相反。”
地质时间尺度上,没有什么是永恒的。非洲大陆正在被东非大裂谷撕裂,未来将形成地球第六大洋。这一过程可能改变地幔物质流动,进而影响重力洞的形态。
更紧迫的威胁来自气候变化:格陵兰和南极冰盖融化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但重力洞区域反而可能继续“下沉”。因为冰盖流失会改变地球质量分布,进一步削弱某些区域的重力——NASA测算,格陵兰每损失1亿吨冰,印度洋海平面就会下降0.01毫米。
虽然普通人感受不到重力洞的存在,但它对科技活动很重要:
- 卫星校准:地球观测卫星依赖精确重力模型,印度洋异常会导致轨道误差,需定期修正。
- 潜艇深潜:军用潜艇的惯性导航系统可能在此产生偏差,冷战时期苏联潜艇就曾因此误判位置。
- 油气勘探:重力数据能揭示海底矿床,但异常区需要特殊算法校正。
当你看到印度洋的卫星云图时,不妨想象脚下那片看不见的“凹陷”——那里不仅藏着地球演化的密码,或许还预示着未来大陆的模样。有地质学家说过:“地球的重力地图,其实就是它的自拍。”只不过这张自拍曝光了46亿年,而我们才刚刚看懂它的表情。
来源:军机处留级大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