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粒粒晶莹的豆角小米饭、清凉爽口兼具营养价值的高粱米水饭、颜值一般但入口极香的甜磨粥、金黄的烤地瓜和煎豆包……长条木桌上朴素的杂粮餐,把记者的记忆拉回儿时,而比记忆更浓的,是这些餐食的味道。朴素,源于这些饭菜的原料生产采取的是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更浓,是因为这些看
有机农业托起金色希望
辽宁朝阳走出有机产品带动杂粮产业兴旺新路径
□ 本报记者 乔燕强
粒粒晶莹的豆角小米饭、清凉爽口兼具营养价值的高粱米水饭、颜值一般但入口极香的甜磨粥、金黄的烤地瓜和煎豆包……长条木桌上朴素的杂粮餐,把记者的记忆拉回儿时,而比记忆更浓的,是这些餐食的味道。朴素,源于这些饭菜的原料生产采取的是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更浓,是因为这些看着和幼时一样的农产品,品种已经过多次迭代。
9月5日,记者随辽宁省市场监管局组织的“有机产品媒体行”活动来到朝阳市建平县朱碌科镇,深入有机产品种植基地,观察有机产品生产过程,采访种植户和企业负责人,直观感受有机产品优势。
适合杂粮生长的天然沃土
朝阳市位于东经118度,北纬41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年均日照2700小时,14℃的昼夜温差,5~30°的丘陵缓坡间,肥沃的弱碱性褐土层层叠叠,有着适合杂粮生长的天然地理环境。
朝阳的杂粮种植有久远的历史传承。1979年,牛河梁遗址N5Z1墓葬出土了距今5500年的碳化粟粒,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整整1000年,朝阳还是“红山粟文化发源地”。
2024年,朝阳杂粮产业种植面积达7万公顷,占辽宁省79%;总产量34万吨,占辽宁省80.1%,是全国四大杂粮产区之一,被誉为“杂粮之都”。其所辖建平县是全国谷子种植第二大县,被誉为“中国小杂粮之乡”。
但是,和许多地方产业一样,朝阳杂粮产业也曾面临规模化程度较低,附加值效益不高,市场定价被动等困境。据测算,朝阳杂粮产品的平均利润仅为0.2~0.3元/公斤,而市场上中高端产品的平均利润为0.8~1.0元/公斤。
有机生产打开产业新天地
为了走出这一困局,打破阻碍朝阳杂粮产业发展的窠臼,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三级政府立足区域内各地资源禀赋,以质量认证为抓手,通过组织认证机构进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帮扶、宣贯、培训等多种方式,创新开展有机产品认证工作,推广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带动杂粮产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驱动杂粮产业绿色发展、创新发展,走出一条有机产品带动杂粮产业兴旺的新路径。
2002年,朝阳第一张有机产品认证证书落户建平县。截至2025年8月,朝阳有机产品认证获证组织63家、证书137张,与2021年相比,2025年获证组织增加90.9%、证书增加110.8%,符合有机产品国家标准的种植面积2.8万公顷(占朝阳杂粮种植面积的1/3),产量近12万吨,有机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升级
近年来,以建平县朱碌科镇怀志杂粮有限公司、建平县源丰有机杂粮有限公司、朝阳泰然科技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有机产品认证企业,严格执行有机产品国家标准,持续完善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检测体系,做到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可追溯,扩大了优质农产品供给,带动朝阳农业加快向健康、环保、可持续的有机农业转型升级。
站在怀志杂粮有限公司自有种植基地地头,沉甸甸渐变金黄的谷子穗一眼望不到边,一派丰收景象。据销售经理孙成莉介绍,该公司现有有机杂粮基地866.6公顷,种植有机杂粮26个品种,认证产量2957.67吨,年产值4971万元,平均售价提升30%~50%。有机杂粮占据公司产销的半壁江山,产品已出口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硃碌科、李小谷、虫喜、煌津悠谷等自主品牌。
一条含17道工序的谷子加工生产线摆放在一间新近改造、近3层楼高的厂房内。“这条生产线主要加工自有基地的有机小米,一年加工6000吨左右。”泰然科技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谭建军介绍说,“销售不是问题,每年产多少销多少。”
朝阳现已形成“三条高铁、三条高速、一条航线”的立体交通网络,全域融入北京、沈阳和大连经济发展“2小时经济圈”,有机杂粮最快72小时就能摆上欧洲的货架。朝阳有机杂粮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如今,以小米、高粱、黑米、荞麦、绿豆、红小豆等为主的有机杂粮产品体系,以及其带来的可观经济效益,让朝阳这片古老的土地生机勃勃,在绿色的田野间播撒着金色的希望。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