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田玉的风云,真的要在玩中求变,行业生态在变,玩家的路径也在变。早些年,很多人对和田玉的概念是模糊的,只知道是所谓“国玉”,因为那个时候更多的人在古玩市场踩坑,就走进商场找“正品玉石”,结果拿下的多半是俄料、青海料、韩国料,买回家才知道“原来这么白白的料子也不
和田玉的风云,真的要在玩中求变,行业生态在变,玩家的路径也在变。早些年,很多人对和田玉的概念是模糊的,只知道是所谓“国玉”,因为那个时候更多的人在古玩市场踩坑,就走进商场找“正品玉石”,结果拿下的多半是俄料、青海料、韩国料,买回家才知道“原来这么白白的料子也不是新疆产的”。
如今移动互联网把知识普惠了,直播拍卖间隔着屏幕吆喝,看的多了,大伙终于知道河道里滚出来的籽料,为什么有独特的气质。一个主要的变化就是山料玩家慢慢挪到籽料阵营,其他产地的料子和新疆产地的料子,在初始“收藏升值”的维度里就被拉开了身位。有时候我们想一想,另一个变化是“玩玉”的人群扩大了,甚至是低龄化了。在九十年代“戴金热”唱主角的年代,能买起和田玉的人是少数,所以玉石“玩”的概念远远大于“藏”的概念,那个时候可以玩的东西很多,什么邮票、兰花和各种奇石。但市场回归理性后,价格体系更透明,入门者更多料子却少了,因此价位适中的籽料成了卡位点。
收藏圈子的变化还有一个风向,和玉大叔本来不太愿意提,却又绕不开:把玉当礼物的时代退潮后,收藏与自用的需求抬头,北上广与沿海地区把“戴玉热”延伸到“藏玉热”,好东西自会被市场举高,差的玩意就会被淘汰出局。其实需求侧偏好白这股风未停。大众审美对白度的执念,使得俄料拥有“先天优势”。这也是很多仿籽路线屡屡得手的原因。
直播间的灯光自带天然PS,拍出来的料子能明显“美化”质地,染色技术又在进步,混在二、三线渠道里,带有不少方解石的青海新料就成了不少小白的“人生第一药”。过去送礼讲究送玉送“稀有概念”,如今反腐力度加大,这种风气得到了遏制。有时候和玉大叔也要感谢黄金在国际市场的暴涨,让黄金从“硬通货”升级为“击鼓传花的收藏品”,在房价基本崩盘的时代,黄金热慢慢转向了现在的美玉热,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趋势。
只要法律不明文禁止,那么玉石的造假是市场中每年都在上演的戏码。染色皮冒充黄沁籽、山料手镯芯磨个毛孔当籽料“尖货”卖,最近两年甚至有直播间开始公开出售石英岩的板子,专门跑到且末地区开个直播间卖“新疆玉”。爱好者没有很规范的学习渠道,劣货大家都不买单,生存空间会越来越窄。最后的结果是什么?那就是所有人都想方设法去造假,因为假东西又好看又便宜,最让诚实守信的玉商痛苦的现状是——消费者越来越喜欢拿假货的价格去倒逼真货降价,如果咱们把玩玉这件事比作一条河流。上游是资源与地质,中游是审美与工艺,下游是价格与传承。
现在的情况是大家都站在下游,却要求低价捡到上游的宝贝,有时候大叔想一想,玉石的行情既不是被唱衰的“泡沫”,也不是一夜暴富的“金矿”。它在自己的轨道上,经历着清洗与分层:便宜的只会更加便宜,好的愈加难得,有很多老人在旅游的时候被忽悠买了贴片的韩料金镶玉,当年可是花了好几千,现在多少钱呢?成本50左右,这不就是纯纯的诈骗吗?
咱们说回标题,如今的行情更像是结构分化的结果,而不是全盘的下行。偏低端、瑕疵多、结构粗、糖肉不清的垃圾料,无论是不是新疆产的,价格都出现回落,这和消费趋于谨慎、渠道竞争把表面价格做薄有直接关系。中端料承压,议价空间变大,愿意放货的商家多了几分耐心,买家如果看得准,能谈出合适的成交。
但唯一不变的是顶级货依旧强硬。白度到位、细度过关、油性充足的精品料子,无论是籽料还是山料,你去河南,新疆还是苏州打听打听,价格不但没松,反而因为供给端的“越挖越少”出现捂盘,精品的升值逻辑,在任何材质上都成立,与产地无关。
和玉大叔的看法总结一下:
不要迷信网上所谓的“大师”和“专家”,尤其是切忌用粉丝数量去衡量专业度,现在市场上的大师可以用钱包装出来,真正懂行的却很少。在流量面前,利用的就是消费者的盲目信任。2.学会分辨料子的特征的基本特点。俄料有俄料的特点,籽料有籽料的特征,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比如俄料的白度往往很高,但缺少籽料那种温润的油性;青海料一般都是比较清透的,籽料质感更浑厚。这些细节需要大量的上手经验才能体会,真心喜欢收藏可以考虑买一堆边角料作为质子,玩中学才能有乐趣,您就算是学汉字也要买课本的对吧。
3.理性看待价格涨跌。玉石市场的价格波动是正常的,不要因为一时的涨跌就盲目跟风。概念料为什么要炒作,因为这些以前没见过的特殊版本,很有可能挖光几条矿脉就没有了,听起来似乎应该及早行动,问题是市场上彻底见不到之后,还会给予更高的估值吗?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塔青,就说到这里。
与其纠结价格的涨跌,不如把精力放在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上。投资自己永远不亏,知道什么值得买,什么应该避开。这,才是玩玉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