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6日,江城中学开学了登上热搜。最近在网上热映的短剧拍摄基地被爆出是西安翻译学院,数十部短剧作品在此地产出。在江城中学开学登上热搜的同一天,西安翻译学院作为数十部短剧拍摄基地的新闻悄然蔓延。这两则看似无关的热点,实则折射出当代教育场域中值得深思的暗流——当校
9月6日,江城中学开学了登上热搜。最近在网上热映的短剧拍摄基地被爆出是西安翻译学院,数十部短剧作品在此地产出。在江城中学开学登上热搜的同一天,西安翻译学院作为数十部短剧拍摄基地的新闻悄然蔓延。这两则看似无关的热点,实则折射出当代教育场域中值得深思的暗流——当校园空间被赋予多重社会功能,当教育叙事遭遇流量逻辑的解构,我们正在见证传统育人场域与新型文化生产空间的奇妙碰撞。这种碰撞并非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教育本质属性与社会现实需求之间的深层对话。
校园作为短剧产出的容器,暴露出教育空间功能异化的现实困境。当教室走廊成为剧情取景地,当图书馆化身都市剧片场,这些场景的割裂感恰恰映射出教育场域被工具化的危险。这种异化并非始于今日,但短剧产业的井喷式发展将其推向新的临界点——教育空间正从知识传播的圣殿,逐渐降维为文化消费的生产车间。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转变往往以资源置换为名,在提升学校知名度的糖衣下,悄然侵蚀着教育应有的纯粹性。当校园成为流量经济的配套环节,教育本身反而可能沦为宏大叙事中的背景板。
教育叙事遭遇流量逻辑的冲击,本质上是一场价值观的隐形博弈。短剧产业对校园空间的征用,实则是将教育场域纳入快消文化生产链条的过程。这种置换带来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重构,更是教育话语权的让渡——当青春校园剧的桥段覆盖真实的教学场景,当师生互动被简化为剧情需要的表演,教育的精神内核便在反复的镜头切割中逐渐稀释。流量至上的评价体系,正在将教育成果异化为可量化的文化产品,而育人这一根本使命反而退居次席。这种博弈的危险性在于,它往往以双赢的假象蒙蔽了教育者的警觉,使教育在参与社会生产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出让了定义自身价值的权力。
面对教育场域的功能异化,亟须在开放与守护之间建立新的平衡。校园空间的社会化使用不应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需要构建具有弹性的管理框架。这种平衡首先体现在空间使用的时序划分上,教学时段与拍摄时段需要明确的物理区隔,确保教育活动的连贯性不受干扰。更重要的是建立内容过滤机制,对进入校园的短剧题材进行价值观预审,防止娱乐化叙事对校园文化生态的侵蚀。平衡的艺术还体现在参与度的把控上,既要允许师生作为文化生产的参与者获得成长机遇,又要避免教育主体沦为产业附庸。这种动态平衡的实质,是让教育在保持核心功能的前提下,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参与社会文化建构,而非被动接受流量逻辑的改造。(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曹斌)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