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阅读的方式与目的似乎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采铜的《精读》恰如一缕理性的清风,引领我们回归阅读的本真,重拾深度阅读的魅力。本书作为《精进》系列的升级之作,聚焦深度阅读方法论,为读者开启了一场关于阅读本质与技巧的深度探索之旅。
在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阅读的方式与目的似乎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采铜的《精读》恰如一缕理性的清风,引领我们回归阅读的本真,重拾深度阅读的魅力。本书作为《精进》系列的升级之作,聚焦深度阅读方法论,为读者开启了一场关于阅读本质与技巧的深度探索之旅。
深度阅读的必要性与价值
“阅读是为了什么?阅读有何技巧?如何才能读出非同一般的收获?”《精读》开篇便抛出了这一连串引人深思的问题。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习惯于碎片化的信息获取,而深度阅读似乎变得奢侈。然而,正如作者所言,“在让头脑更发达、更健全、更充盈方面,读书仍然是当之无愧的最佳选择。”深度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培养理性思考能力,提升内在修养,让我们在信息的海洋中坚守自我。
采铜强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为了让头脑更发达、更健全,为了让内心更丰润、更充盈,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创造力的提升,用精读的方式读书是当之无愧的最佳选择。” 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深度阅读的独特价值。通过精读,我们能够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智慧,从而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展现出更为深邃的思考与独特的见解。
深度阅读的入口
“书的结构就是我们开启一本书的钥匙,也是我们驶向深度阅读的入口。” 《精读》通过剖析《诗经》和《史记》等经典著作的结构,向读者展示了理解书籍结构对于深度阅读的重要性。
《诗经》的结构特色在于其按照《风》《雅》《颂》三大类别进行分类,而每一类别之下又有更细致的划分。这种结构并非随意为之,而是体现了编选者的深刻用意。《风》多为民间歌谣,展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与情感;《雅》多为官方乐歌,风格庄重典雅;《颂》则为祭祀乐歌,具有强烈的仪式感。通过这样的结构,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诗经》内容的组织逻辑,进而更深入地理解其内涵。
《史记》则以其开创性的“纪传体”结构著称。全书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功能与价值。本纪专写帝王的言行和政绩,居于全书的中轴;表梳理时间线,是对本纪的补充;书总结国家的典章制度;世家记述诸侯王侯;列传涵盖各方面的杰出人士。司马迁通过这种结构,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梳理得井井有条,为后世的史书编纂树立了典范。
作者指出,“我们如果忽略了结构,直接一头扎进书里,读其中的篇章,那就是在这五十余万字的皇皇巨著中乱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难免会迷失在其中。” 因此,理解书籍的结构是深度阅读的基础,它能够帮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抓住重点,把握作者的思路,从而更高效地获取知识与智慧。
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
《精读》深入探讨了阅读背后的科学规律,包括视线规律、速度规律、精细度规律和动力规律,为读者提供了一套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
在视线规律方面,“阅读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人在阅读过程中的认知加工过程。心理学家通过眼动仪来追踪阅读过程中人眼注视点的变化,他们发现所有的阅读都是由两种基本的眼球运动构成的。” 作者详细阐述了注视与眼跳这两种基本的眼球运动,以及它们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注视时眼球相对静止,以便于视网膜的中央凹处理注视范围内的信息;眼跳则是眼球在注视点之间的跳动。通过了解这一规律,读者可以更好地掌握阅读的节奏,提高阅读效率。
关于阅读速度,作者认为,“阅读行进的速度既取决于阅读者,也取决于所阅读的文本。” 阅读者因素包括阅读能力和阅读风格,而文本因素则涉及文字流畅度和信息密度。作者指出,“经常读书的人,阅读速度会快一些;平时不读书的人,拿起一本书看,也许一个小时只能看三页。” 同时,文本的文字流畅度和信息密度也会对阅读速度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阅读能力和风格,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速度,以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
精细度规律则强调了精细阅读的重要性。“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过,根据眼动研究通常我们在阅读时的视线是跳跃的,从一个注视点跳到另一个注视点。我们虽然能看到每个字词,但并非每个字词都能被‘精细加工’。” 作者通过黄庭坚熟读《礼记·檀弓》的例子,说明了精细阅读的价值。反复阅读能够使我们对文本中的每一个字、词、句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字里行间隐藏的联系与深意,从而获得更丰富的阅读收获。
感受语言的魅力
《精读》带领读者领略文字的建筑之美与音乐之美,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独特魅力。
在文字的建筑方面,“品评诗词,读诗之美,从张岱《西湖梦寻》的整句散句,到诗歌中的对偶、排比、回环,感受文字排列组合带来的韵律和节奏。” 作者通过对诗词结构的分析,展示了文字排列组合所形成的韵律与节奏。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诗歌形式上整齐划一,更增强了其朗朗上口的效果,让读者在诵读中感受到文字的韵律之美。
文字的音乐之美则体现在其音韵的和谐与变化之中。“聆听文字的音乐之美,从《诗经》的韵律,到李宗盛《山丘》的歌词,再到北岛的诗句和鲁迅《狂人日记》的开篇,以及史铁生《我与地坛》的文字,体会文字的音韵之美。” 从古代的经典《诗经》到现代的歌词创作,从散文到小说,文字的音乐之美无处不在。它通过平仄的搭配、押韵的运用等手段,营造出一种富有音乐感的阅读体验,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够听到文字在心中奏响的美妙旋律。
阅读中的想象力
“激发阅读中的想象力,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到阿城的奇思妙想,再到刘慈欣《三体》中的科幻世界,以及不同叙事视角带来的阅读体验,感受文字带来的无限想象空间。” 《精读》强调了阅读中想象力的重要性,鼓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发挥想象力,开启无限可能。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让我们在阅读中想象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与人物形象;阿城的奇思妙想则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充满创意与新奇的世界;刘慈欣《三体》中的科幻世界更是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我们在阅读中探索宇宙的奥秘与未来的可能性。不同的叙事视角也为读者的想象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我们在阅读中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感受故事,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阅读体验。
挖掘文字背后的深意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在《精读》中得到了深入地探讨与阐释。“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被人们所熟知,他认为移动的冰山之所以壮观雄伟,是因为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之上。他以此来解释他的小说创作,即把大量的信息隐藏起来,用文字直接展现的信息只是一小部分。”
作者指出,“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不管什么体裁、什么主题的书,大多数也符合冰山理论的特征。” 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文字表面所传达的信息,更要深入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深意。这种深意可能包括作者未直接言明的情感、思想、背景等,它们如同冰山隐藏在水下的部分,需要读者用心去体会与发现。
以《老人与海》为例,作者提到,“据说,海明威原本只是想把这个故事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的结尾,结果他把前面部分都删掉了,只留下了这个结尾,作为一部独立的小说。” 海明威通过简洁的文字展现了老渔夫与命运抗争的故事,然而,在这简洁的文字背后,却蕴含着对生命意义、人类精神等深刻主题的思考。读者在阅读时,需要透过文字的表象,去挖掘这些隐藏在背后的深意,才能真正领略作品的魅力与价值。
保持独立思考
《精读》提醒读者,在阅读中要保持独立思考,求知与辨疑。“为什么阅读图书仍是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如果你想要的是真才实学,需要阅读哪种书籍?” 作者强调了阅读在获取知识方面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并非所有的书籍都值得阅读,读者需要具备辨别优劣的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很容易迷路——迷失在浩瀚无垠的信息中。” 因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要保持质疑精神,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不要盲目接受书中的观点与结论,而是要结合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对其进行分析与判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阅读中获取真正的知识与智慧,避免被虚假的信息所误导。
《精读》是一本关于阅读的智慧之书,它引领我们在信息泛滥的时代,重拾深度阅读的价值与魅力。通过对书的结构、阅读规律、文字之美、想象力、冰山理论、求知辨疑以及八面受敌读书法等方面的深入探讨,采铜为我们开启了一场丰富的阅读盛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阅读技巧指南,更是一部启迪心灵、提升思维的佳作。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阅读本书只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结束。” (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来源:第一读者一点号